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文化的成语-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语中的汉语成语

形容文化的成语-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语中的汉语成语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4 13:24:26
阅读:
最新资讯《形容文化的成语-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语中的汉语成语》主要内容是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以后,佛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唐朝的玄奘和尚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专程去印度取经,吴承恩以这事为主体梗概,铺衍虚构而成神魔小说《西游记》,可见其影响之深。-形容文化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以后,佛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去当和尚。唐朝的玄奘和尚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专程去印度取经,吴承恩以这事为主体梗概,铺衍虚构而成神魔小说《西游记》,可见其影响之深。由于佛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于是也就出现了许多来自于佛教或与佛教等宗教有关的成语。


譬如“当头棒喝”,就是一个例子。据说禅宗和尚在接待初学弟子时,常常不问其情由,即给以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弟子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问题,以此考验他对佛理领悟的程度。有个马祖禅师,当弟子百丈参见他时,就对他大喝一声;后来百丈的弟子黄檗参见百丈时,百丈对他说:“佛法不是小事。当年我参见马祖时,他向我大喝了一声,震得我三天之内一直耳聋眼黑。”后来黄檗得道,弟子临济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为了促其醒悟,一言不发,却举棒就打。连问三次,连打三次。临济被打得莫名其妙,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特地去拜见另一位禅师大愚。经他指点后,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当头棒喝”的由来。


由于佛教等宗教影响的深远,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长久地在人民口头流传,有的早已被吸收成为汉语的语汇了。如:


一尘不染 大吹法螺 五湖四海 无风起浪 心心相印 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 想入非非 自作自受 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 针锋相对 鸦雀无声 逍遥自在 逢场作戏 降龙伏虎 现身说法 种瓜得瓜 贼去关门 单刀直入 惟我独尊 借花献佛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狭路相逢……


佛教以外,我国还曾盛行过道教。道教炼丹求仙,画符诵咒,自称能羽化升天,长生不死。因而成语中也有直接来自道家语或由道家语演变而来的例子。如:“淮南鸡犬”和“鸡犬升天”这两个成语,就出于同一个道家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一心炼丹修道,几近疵迷。后来丹炼好了,刘安全家人吃了丹药,全都升天成仙。残留的丹药撒落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后,也都升了天。这原本就是道家编造出来的神话,后因广泛流传,便概括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了。再如:点铁成金,回光返照,万应灵丹,灵丹妙药,脱胎换骨等等,都属这同一类型的成语。


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了解一些与宗教相关的成语,对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有裨益。同时,对我们正确运用成语来表情达意,也是有帮助的。


这类与佛教相关的成语还有很多,如:



阿弥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 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度众生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成佛作祖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大千世界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返观内视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返观内照 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返视内照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返照回光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诃佛骂祖即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泯智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六尘不染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六道轮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趣轮回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梦幻泡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认影为头 佛教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善男信女 佛教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西方净土指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现身说法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