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民族造句-都说我国有56个民族,可是你知道“民族”到底是什么吗?

民族造句-都说我国有56个民族,可是你知道“民族”到底是什么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01-04 09:46:37
阅读:
最新资讯《民族造句-都说我国有56个民族,可是你知道“民族”到底是什么吗?》主要内容是民族具有时间深度和领地界限两大特征1,为什么说民族是一种扩大化的亲属关系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一生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民族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从小我们就从教科书上读到我国有56个民族,可是到底什么是民族?一个汉族和一个少数民族结婚,那么他们的后代应该是什么民族呢?这里就要说到民族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了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种扩大化的亲属关系,民族具有时间深度和领地界限两大特征


1,为什么说民族是一种扩大化的亲属关系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一生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比如说,在家庭中,我们是子女、配偶或者父母,在社团或者政治党派中,我们是成员或者领导,在一个国家中,我们是公民,同样,在民族中,我们是本民族的一员。但是,决定我们是否有资格进入这些关系、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的条件却有很大不同。


比如你想加入一个社团或者是政治党派,这些组织会对你提出一些要求。比如,一个音乐社团希望你会某一种乐器,或者会唱歌。一般情况下,这些要求都不是高不可攀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有希望达到的。现在连加入或退出一个国家,也很常见,往往有具体的移民政策和改换国籍的规章制度,只要照章办事就可以了。


但是,决定你成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民族的成员的先决条件,却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而是由你的出身情况这样一个生物事实决定的,俗话说,就是投胎。你生下来就属于一个家庭,继承你父亲或母亲的民族属性,这是你的默认设置,后天无法改变。


比如我们的神话人物叫哪吒,他和父母闹矛盾,一怒之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用这种惨烈的方式来切断和父母的关系,最后重生都没能切断和父母的关系。这说明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社会关系,是最不由自主、也是最难变更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民族是一个常常和国家放在一起的“大词”,但它在本质上跟家庭更接近,是人类的几种亲属关系之一。


民族是一种扩大化的亲属关系这个观点,可以在许多神话传说中找到依据。全世界有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流传下来一种传说,那就是所有的民族成员都有同一个祖先。比如,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古代的以色列人认为,他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日本人则认为,所有日本人都是第一个天皇的后代。


当然,这些神话传说不一定符合事实,它们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对集体记忆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产物。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这些故事、神话、历史被糅合到了一起,构成了每个民族独特的、对自己的过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过去的理解,构成了现在的一部分,是将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区分开来的关键。对民族中的成员来说,他们在接受教育、发展心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些文化遗产,学习不同的习俗规范,很自然地接纳它们,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遇到另一个有着同样习惯、认同同样的传统的人,他们会觉得彼此之间有着无形的情感联系。这样一种心态,也叫做“集体自我意识”。它既是自我的一部分,又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中的其他人共享。这种意识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将当下的人们凝聚成一体。


民族的特征之一是时间深度

民族的概念里必须有时间在起作用,过去塑造了现在,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一个移居美国的中国人,他仍然保留着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惯,也懂吃粽子这个行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是为了纪念古代人物屈原。当他在端午节包了些粽子,带给公司同事吃时,从没接触过粽子的美国佬可能会觉得“这种芦苇叶包着的东西是什么鬼?”但如果同样来自中国的同事,却很有可能愉快地一起吃。这种时候,即使所有人都有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他们的民族认同仍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对当下存在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


民族的特征之二是领地界限

一个民族的独特传统,不仅与一段独特的历史有关,也与这段历史发生的地域有关。纵观历史,民族常常在同一个领地上形成,一方水土养育了在那里生生不息的民族。这个领地是民族赖以形成的空间载体,对这个民族的成员来说,这个空间与其他空间不同,是有特殊意义,承载着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故土。


以色列建国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人们对故土的追逐可以强烈到什么程度。20世纪时,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坚持认为,他们的国家必须建立在古代以色列存在的地方,也就是当时巴勒斯坦的领土上。虽然在1948年,根据联合国通过的分治方案,犹太人成功圈占了巴勒斯坦地区大约一半的领土,建立了以色列国,但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并不接受这个方案,在以色列复国后没多久,就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直到今天,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的火药桶”,这背后有出自现实考虑的资源争夺、也有人们对自己理所应当归属于某一空间的执念。这就是民族的第二个特征:领地界限。


本质上民族就是一大家子人,这家人世世代代在一块土地上生活,拥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


民族关系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民族这种关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事实上非常难回答。因为历史上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像我们工厂生产一个产品,有明确的“生产日期”。因此,他认为,具体某个民族形成的确切时间,是不能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还和民族融合在不断发生有关。民族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共同体,代表着传统和创新之间的一种艰难平衡。一方面,独特的文化习俗是确定一个民族边界的重要特征,而习俗和传统需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认,才能得到实质意义上的传承,否则就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死掉的符号。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握手”这个例子。


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握手是两个人见面时表示相互问候的常见习俗。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伸出手,这两个人其实就在参与这种叫做握手的习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个人的参与,这个习俗“活”了下来,得到了认可和传递。构成民族特征的各种习俗也是这样,需要各成员的参与来肯定领地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一旦习俗和传统不再被每一代人肯定,关于这个民族的各种符号和象征,史书也好,纪念碑也好,就像拉丁文一样,实际上已经死亡了。这就是传统对民族的重要性。


但是,时代总是在变迁,每一代人面临的形势,常常与上一代人不同。面对新形势,传统经常被改革,新的“传统”又出现,或者被“缔造”


比如说,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首领的中国同盟会,认为满清皇室是入侵者,是要被推翻的敌人。他们提出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就明确说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的“鞑虏”就是对满清皇室的蔑称。然而,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为了促进中国的民族团结,孙中山又提了一个新口号叫做“五族共和”,意思是中国的五大民族: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要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


而1949年后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中华民族”新传统。所以说,传统在变革,民族融合一直在不断发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是用无生命的材料制成的工具一样绝对稳定”。


虽然民族的起源不能确定具体日期,但可以确定的是,民族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前现代社会


比如:古代以色列人结合出埃及记的神话故事和与非利士人的战争历史,来塑造一个统一法律、统一宗教、统一领地的全体以色列人的民族形象。在这些前现代社会中,根据领地内的亲属关系,围绕共同的集体记忆构建出来的共同体,符合他对民族的定义。因此民族是从前现代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一种关系。


民族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共同体,代表了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民族的起源很难确定具体日期,但根据多种古代典籍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前现代社会。


为什么民族这种人类形成群体的形式,会从前现代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呢?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同一化的时代,民族这种以坚持某些悠久传统来划分关系的形式,可以说与时代大势背道而驰。


民族为什么长期存在,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民族这一关系的长期存在,代表了人类对生存力的渴望,而这种生存焦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驱动了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民族国家独立的大潮,另一方面,它带来了民族主义这样一种不利于人类和睦的意识形态,导致了憎恨、冲突、战争和分裂。


我们有句俗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的就是如果一个家庭不繁衍后代,在传统观念看来是最大的罪过。这句话,可以说是对生存焦虑最通俗、也最赤裸裸的一个说明。这句话说明,人们常常是通过家庭,实现了对自身繁衍的渴望,缓解生存焦虑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通过家庭实现的传承,只看作具体的某一家人实现了繁衍的话,这种观点是狭隘的。因为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的传承,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属于具体的个体,也属于民族这样一个扩大化的共同体。


一方面,人们通过组成家庭,遗传给子女有形的血肉和身体。另一方面,家庭还遗传给子女无形的文化传统,比如说语言、习俗,这些来自比家庭更大的共同体,也就是民族。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属于某一民族的某个家庭中长大,在他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他会习得和继承所属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会内化成为他的自我的一部分。比如说,他会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来理解世界、表达自己。而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意味着,这个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肉身,从民族这个更大的共同体中继承精神,就这样,民族的传统在个体的身上实现了传承。而当某个具体的人将民族中某些传统,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之后,出于人类害怕死亡的天性,他自然而然渴望把它们接着传承下去。这种人类面对死亡和虚无的终极焦虑,对自我的存在的迷恋,正是民族这种关系长期存在的原因。


这种人类对把自我延续下去的迷恋,是一种天性。那么,这种天性带来的生存焦虑,对我们的生活到底存在什么影响?民族主义就是生存焦虑结出来的一个果实,而且是一个恶果。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要求本民族成员绝对的忠诚。这种忠诚建立的基础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坚信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为了强调本民族的认同,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鄙视其他民族的习俗和方式,甚至把其他民族看成假想敌。


比如说,法国民族主义包含的理念就是,要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良民,必须憎恨英格兰和日耳曼的所有事物,不真正这么做的人,就不是真正的法国人。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候才出现的,在更早的时期,它就已经是人类划分敌我的一种普遍情感了。比如说,生活在公元前二世纪的罗马政治家老伽图,就表达过对所有希腊事物的憎恨。因为民族的传统构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族主义情绪像一种集体自恋。


法西斯主义是民族主义“更加怪异的表现形式”。但是,民族代表的生存焦虑,并不必然等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不利于人类和睦的意识形态,而生存焦虑在有的情况下具有积极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自治的政治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对“亡国灭种”的焦虑推动的。所以说,民族代表的生存焦虑,并不必然导致压迫和敌对,有时候带来的是自由和解放。


总结

1,民族本质上是一种扩大化的亲属关系,跟家庭非常类似,民族成员的身份由先天的生物事实决定。但是,民族和家庭、宗族等其他亲属关系不一样的是,它具有时间深度和领地界限这两大特征


2,民族的存在历史:民族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共同体,是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民族融合一直在发生,因此某个民族成立的确切时间是不能确定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前现代社会。


3,民族为什么长期存在,民族的存在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每个民族成员都继承和内化了本民族的传统,因此民族的存亡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个体的存亡,在这种生存焦虑的驱使下,人们想方设法实现自我的繁衍和传承,使得民族这种古老的关系生生不息。但是,这种生存焦虑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二战后的民族自治运动,也导致了民族主义这样一种负面的意识形态。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一个汉族和一个少数民族结婚,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他们的后代民族属性可以自由选择,也就是说他可以选择汉族,也可以选择少数民族。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