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虚字成语-古诗词中的意象集锦、思想感情、借代形式,读后涨知识

虚字成语-古诗词中的意象集锦、思想感情、借代形式,读后涨知识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3 01:41:50
阅读:

一、古代诗词中的意象集锦






1.“青山”意象。


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月”意象。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冰心”“冰雪”意象。


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水”意象。


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关山”意象。


①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关河梦断何处”“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6.“清风”“白云”意象。


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7.“斜阳”“云烟”“清霜”意象。


①沉郁思古幽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暮霭沉沉楚天阔”。


8.“梅花”意象。


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9.“兰花”意象。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徐渭《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10.“竹子”意象。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11.“菊花”意象。


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2.“草”意象。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3.“落花”意象。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14.“杨柳”“杨花”等意象。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5.“松柏”意象。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16.“梧桐”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凋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芭蕉”意象。


代指离情别绪。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18.“莲”意象。


“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乐府《子夜歌四十二首》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19.“蝉”意象。


①品行高洁清高。


骆宾王《咏蝉》“无人信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20.“杜鹃”意象。


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乡思乡愁。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1.“鸿雁”意象。


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2.“乌鸦”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3.“猿啼”意象。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等都是借助猿啼来表达伤感情绪。


24.“鹧鸪”意象。


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


“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25.“燕”意象。


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酒醒后的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


②世事变迁的寄托。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透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记叙


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作用: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做铺垫。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的《雨霖铃》。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示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做铺垫。


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作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示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明的观点。


作用: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


示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类。


作用: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示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三、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借代形式


1.用事物的部分代事物的整体。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鳞”是鱼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片,是鱼身体的一部分,这里代指鱼。


[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泳。


2.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里是用古代兵器“干戈”来代指战争。


[译](自己)辛苦勤奋地研读诗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这种仕途生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3.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该句借抽象的“坚”和“锐”来代指具体的盔甲和武器。


[译]将军您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亲自作战,讨伐无道的君主,诛杀暴虐的秦王。


4.用工具代事物。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这里的“丝”和“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在本句中代指奏乐的声音。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各种)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


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的“绮绣”是用来制造华丽服装的材料,这里代指漂亮华贵的衣服。


[译]同一个屋舍的书生都穿着漂亮华贵的衣服。


6.用事物的范围代事物。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句中的“四海”代指四海之内的国家。


[译]六国灭亡了,四海之内的国家统一了。


7.用人名代物。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句中的“干将”本来是一个善于铸剑的工匠的名字,这里用其代指锋利的宝剑。


[译]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


8.用形象特征代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句中的“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和小孩的形象特征,这里分别用它们来代指老人和小孩。


[译]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9.用衣着特征代人。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的“布衣”本是古代庶人之服,这里用平民的衣着特征来代指平民。


[译]大王曾经听说过老百姓发怒吗?


10.用事物代人。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魏禧《大铁椎传》)


句中的“大铁椎”是文中主人公使用的武器,这里以其使用的武器来代指其人。


[译]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11.用官职代人。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句中用官职“江州司马”代指作者本人。


[译]满座中谁流的泪水最多?我的黑色单衣都湿透了。


12.用民族代人。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


句中的“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这里用民族名称来代指吐谷浑族的首领。


[译]前军(和敌人)在洮河北夜战,已经传来了活捉吐谷浑族的首领的报告。


13.以汉代唐。


这是一种特殊的借代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唐代的一些文人为了躲避文祸,常常喜欢用汉代皇帝来隐指唐代皇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这里的“武皇”本来指汉武帝,但在此句中是暗指唐玄宗。这就是采用了以汉代唐的方式。


[译]边疆将士们血流成海,但唐玄宗用武力扩张领土的想法(还是)没有停止。


图文均来自网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