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友谊的词语-经典:古风的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容友谊的词语-经典:古风的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3 07:01:36
阅读:
古人的友情是怎样的?

一曲古流水,千载以下,牵动人们多少情思。相传先秦时期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岭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他琴中蕴含的真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喜地感叹说“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失去了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再操琴。知音这个词语从此成为对能赏识自己的知己的代称。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


这里,我们就将选取十二首古人关于友情的诗词,在莫逆之交的情谊和同声共气的知遇中,去品味一下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才情与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01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其一)》


大意: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02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高适 《别董大(其二)》


大意: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赏析: 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 董庭兰 。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高适《 别董大 》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 聚会 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0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大意: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王勃确实有豪情,敢在一千多年前就说出这么“酷”的道别语言———那可是一个一分手就几乎等于死别的时代。那时候,人们能用什么联系?好的不过是“家书抵万金”;差一点的碰上“马上相逢无纸笔”,就只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一骑红尘”之类的“特快专递”是皇家的特权———在这种环境下,王勃对于大多数人要“儿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开,他的胸襟简直比“海内”“天涯”还要大。所以说,王勃很“酷”。这也难怪老天爷要让他早死了。

0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 王勃《送元二使安西


大意: 早晨的雨 下得 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 长安 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

05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 唐 冯延巳《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赏析:冯延巳是南唐重臣,也是和李璟、李煜父子齐名的大词人。这首词说,雪晴后的小园白雪皑皑,春天还未到,池边的梅树却早已悄悄地绽开。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在衔泥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着充满寒意的小草。江南金陵的风景山川,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娇娆。风光依旧可少年人转眼就见苍老。相逢不易请让我们痛饮开怀,因为人生总是别离时节多而欢乐机会少。最后一句话是重点,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人生聚少离多,既然如此,我们老朋友何不一醉方休呢!

06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大意: 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云溪友议 》载:“明皇帝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伶官:张野狐觱栗、雷海青琵琶、李龟年唱歌、公孙大娘舞剑……唯李龟年奔泊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落花时节又逢君。’

07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大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08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 李白《赠汪伦》


大意: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宋本《 李太白文集 》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09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10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赏析: 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 李叔同 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与 许幻园 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二次革命 失败、 袁世凯 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11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北宋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大意: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赏析: 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过片“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

12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北宋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大意: 回去啊,我回到哪里?故乡在万里岷峨。人生百年过了一大半,苦于来日不算多。眼见黄州五年两闰,孩予会唱楚语吴歌。山中友备上酒赛,盛情款待相劝老东坡。


要走了,我说什么?人生就像那织布梭。等到闲暇时候,再去琉赏秋天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我从不剪你柔柯。请传话左右邻里,时不时为我晒晒渔获。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因“ 乌台诗案 ”而谪居黄州达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安置的命令。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轼作此词以示告别。所谓量移,指的是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对于苏轼来说,这次虽是从遥远的黄州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给他的罪名并未撤销,官职也仍然是一个“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都没有任何欣喜之感。这一年他已四十八岁,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由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不断地西去东来,南迁北徙,赏够了人生的苦味。当此再一次迁徙之际,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他胸中,使他思绪万千,心潮难平。不过苏轼毕竟是豪放旷达之士,他不愿也决不会在牢骚与哀愁中沉沦下去。他很快地恢复了自我感觉的平衡,转而用亲切平和的笔调,向黄州父老娓娓动听地倾诉起依依难舍的别情来。以亲密的友情来驱散迁客的苦情,以久惯世路的旷达之怀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这就是此篇的感情波澜的酝酿过程,也是词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南宋 周辉 《 清波杂志 》论曰:“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此评正适合于阐释这首词的情感特征。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