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振聋发聩造句-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清华大学开办“钱班”来破解,如今结果如何

振聋发聩造句-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清华大学开办“钱班”来破解,如今结果如何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17 16:45:14
阅读:
最新资讯《振聋发聩造句-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清华大学开办“钱班”来破解,如今结果如何》主要内容是其中有个论断时至今日依旧被屡屡提起,“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国时期大师层出不穷,而如今大师却寥寥无几,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钱学森就曾做出思考。-振聋发聩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民国二十年(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演讲,其中有个论断时至今日依旧被屡屡提起,“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民国时期大师层出不穷,而如今大师却寥寥无几,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钱学森就曾做出思考。


2005年国家有关人员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地说:“经过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双方交谈期间,钱学森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钱学森之问”。由于钱学森的巨大影响力,这个问题在十几年来一直被广泛讨论,是中国教育界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难以破解,并不是说没有努力,清华大家就力图要破解这一难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院长钱颖一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人才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2009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下称钱班),力图破解“钱学森之问”。如果你走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一提到钱班,很多校内的和同学脑海中都蹦出一个词“学霸”。钱班培养的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9年至2015年,培养的重点是:追求师生双赢、重视基础和深度学习以及鼓创新思维和研究。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4年开始,培养模式更新为CRC体系(course-research-communi-ty),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条内容:创建系统性台阶式的研究实践体系、建立结构清晰的课程体系、建立朋辈学习和创新生态,邀请各行业有突出成就的人士担任钱学森班的社会导师。


钱班的设立已经过去了14年之久,“钱学森之问”得到了答案了吗?很遗憾,目前好像还没有。对此钱班首席科学家郑泉水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从我自己的角度,我愿意(给钱班)打70分。”郑泉水进一步表示,“可能钱班更多的,是那种天资特好,特别会考试,但是比较迷茫的人。因为他的整个人生经历都是向短期目标努力。”


2018年,在第三届钱学森创新挑战营中,面试官发现前来面试的学生符合条件者寥寥无几,“在钱学森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还不在于如何改进培养模式,而是如果突破现有高考体系,招进真正有巨大创新潜力的学生。”“钱学森之问”究竟何时能得到解答,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参考资料:《破解钱学森之问》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