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朱柏庐治家格言-524字《朱子治家格言》,藏着让孩子成为一名“贵族”的家风密码

朱柏庐治家格言-524字《朱子治家格言》,藏着让孩子成为一名“贵族”的家风密码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9 17:05:09
阅读:



世界上有一群最“累”的人,叫作“中国式家长”。


他们将孩子视为一切,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他们奔波纠结于补习班、特长课、学区房……他们拼尽全力,只为给孩子最为优渥的成长条件,他们将这视为一种天赋的使命与责任,视为对孩子“爱”的终极表达。


但是,他们依然焦虑与困惑。


因为,大多数的孩子终究并未如愿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


在急功近利中舍本逐末,抑或在揠苗助长中南辕北辙,当沉迷于追逐那些高价而有形的东西,中国式的家长们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些免费而无形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些东西,对于孩子的成长,更具厚重而深远的价值。


比如,一种“家风”的养成。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


家庭,是孩子最初和终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老师。


如同一颗种子的萌发,需要丰沛的阳光雨露所构成的适宜的自然生态;一个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良好的初心正念所营造的优质的家庭生态。


雅思贝尔斯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贵族”


这里所谓之“贵”,不是血缘门第,更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一种卓然气质的养成。


对人的培育,从来都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掌握很多套密码,才能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成长侧面,因时利导,因势利导。而一脉优良的“家风”,则可以被视为是一道“底层密码”,它具有强大的基础属性,在成长的漫漫里程中,她春风化雨般浸润着人的灵魂,是一切成功教育的起始点和原动力。


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之际,著名学者、教育家朱柏庐写下的《朱子治家格言》,就是这样的“底层密码”。这篇只有524个字的格言,凝结沉淀着中国文化千年以来,对于修身齐家之道的深刻思考。百年以降,他所倡导的价值理性,穿越时空变迁,在亿万个中国家庭里蔚为大观成风化人,并在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的相互印证中,不断放射出夺目的人文精神之光。


朱柏庐


家风,可以给孩子一个“自律的地基”

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细微之处塑造孩子的品格,是优良“家风”赠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看似琐屑,可是当我们回到最真切的生活场景,又必须承认,这种“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生活自觉早已淡漠许久,不要说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哪怕是自己叠好被子这样的小事,在今天,还有几个孩子能够做到?


与之相类似,《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在整个国家彻底告别物质匮乏的今天,“节俭”这个词汇似乎早已经从孩子们的字典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享受无以复加的追逐与攀比,而大多数家长也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驱动下,纵容着孩子无限物化的倾向。


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格言》中还写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今天的家长,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放置在温室中,这里恒温恒湿近乎完美无缺,却没有一丝风雨,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娇柔脆弱,只知道忘情地吸收着阳光与养分,把自己变成了看似葳蕤茂盛的低矮灌木,却失去了在生活磨砺中所锻造而成的,乔木般坚韧挺拔的生命质感。


不要认为何时起床,做点家务,多思考一点未来,这些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


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印象最深者,就是在百草园三味书屋的书桌上所刻下的“早”字。那绝不是只因为迟到了要挨先生的戒尺,那代表着鲁迅对自己成长之旅的一种反思,那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真诚态度,那是一种从此刻的自律与自省出发,面向未来人生之路,所进行的深沉瞭望与自我期许。


家风,可以给孩子一道“道德的围墙”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一代。在太多方面,他们所拥有的成长条件都令前辈们艳羡不已。然而,伴随着“智育”与“美育”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德育”的相对缺失,也正在成为令人忧虑不已的“教育之殇”!


在个性张扬的时代中过于自我,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中不知敬畏,在思想多元的时代中迷失方向。这让很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感,藐视纪律的肆意妄为,高空抛物的不计后果,恃强凌弱的校园霸凌,甚或丧失天理人伦乃至失格败德违法的成长悲剧……“熊孩子”的斑斑劣迹层出不穷,常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问题的衍生,究其根源,并不在孩子本身,而是源自一个社会整体性的浮躁与功利,让很多家庭的氛围产生着异化,而这种异化又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孩子们的价值取向。


在《朱子治家格言》里,早已经为这些“病灶”开出了良方——“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孩子的成长,首先需要的,就是划定一种价值观的底线和边界。而《格言》里的这些教诲,如果能成为更多中国家庭的家风,毫无疑问,就是帮孩子在成长之初,树立起一道“道德的围墙”。它终将在“三观尽毁”的复杂境遇里,成为一剂“人格疫苗”,让人性本善的童年,不被自私自利、放任乖戾的人性暗角所侵蚀,而是始终对这个人间充满善意与温情,永葆感恩之心,永葆宽厚之念、永葆悲悯之情。


家风,可以给孩子一座“沟通的桥梁”

今天的孩子,还有一个明显的弱项,就是缺乏客观认识社会的能力,或者说,缺乏与这个世界沟通的能力。很多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他们不善于反思省察,不乐于理解别人,更无法认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哲学论断的深刻意义。


很多孩子正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封闭的“孤岛”,当走出父母的庇护之外的天地,无法完全融入社会,无法融入他人,甚至在复杂的境遇中,走向自闭纠结,无法实现与自己心灵的和解。


在《朱子治家格言》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很多先验的“方法论”——


比如“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是教育孩子善于倾听,但不要轻信;比如“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是教育孩子常思己过,反躬自省,可以日新;比如“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是教育孩子谨言慎行;比如“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是教育孩子水满自溢,不可忘形;比如“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是教育孩子要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不同层面的竞争,善于克制小我,乐见他人大成……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用这四句话,来概括何为“有文化”


梁晓声


斯言诚哉,为人如此,为家亦如此,正与《朱子治家格言》所道如出一辙。


中国的家长,如果你能拥有一个品格如斯的孩子,难道不比拥有一个学霸更值得骄傲与荣幸?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良好的“家风”,就是现代家庭生态里最重要的“新风系统”,而家长的思想行为举止,决定着家风的清浊与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不断成长,也是家长的持续修行。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家风,是精神纽带,是价值传承,更是命运预言。


每一个中国的家长,其实都应该常常自问:孩子,我给了怎样的家风?


-END-


作者丨杜宇峰


责编丨杜普


编辑丨墨语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