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展示造句-示范效应:秀句佳作的展示作用,明人为了传播使用了哪些策略?

展示造句-示范效应:秀句佳作的展示作用,明人为了传播使用了哪些策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0 19:03:51
阅读:
最新资讯《展示造句-示范效应:秀句佳作的展示作用,明人为了传播使用了哪些策略?》主要内容是秀句、佳作起到的示范作用在促进作者的被了解、被接受上,能达到极好的效果。如苏轼有“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的绝对;李易安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妙句。-展示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本文系作者灵灵广场舞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若将文学评论著作喻为精品店的橱窗,秀句、佳作就是其中展示的样品。秀句、佳作起到的示范作用在促进作者的被了解、被接受上,能达到极好的效果。一些名句甚至成为词人的代表称谓,如苏轼有“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的绝对;李易安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妙句。类似这样的品题,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词人加上耀眼的光环。这些秀句、佳作在词人的整体作品中或许并不多见但有之则足以带动其他作品的传播,使受众因作者的秀句而记得其人,并愿意接受他们的其他作品。前引陈人杰之论刘叉,大约也可作为该现象的一个旁证。


苏轼绘图


诗文评论的作者在推介评点一位作家时,几乎不可能将该作家的全部作品一一提及,因此选取该作家的秀句佳构就成了最便捷的方式。所谓“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秀句佳构往往能起到“一脟肉”的效果。尽管偶尔也会出现一镬之味咸淡不均,一鼎之调酸甜未和的情况,但秀句佳构会影响读者对作者的第一印象。以词话为例,词话作者点评作家虽然较为随意,各种词话因为体例的差异,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但若评论作家,选取作家的作品作为佐证是最常见的情况。若只有评论,而没有实证,往往陷入天马行空的泥淖。评论家论词人,若是出于推崇,希望促进其传播的目的,往往会为所评论的词人选择秀句、佳构,使读者为之眼亮,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李易安绘图


陈霆是位颇为客观的论者,有则有之,无则无之。其《渚山堂词话》论刘基《谒金门》以为该词之“风嫋嫋。吹绿一庭秋草语亦佳,然不过袭冯延巳“风乍起”之词格,且大大不如。这是公正持平之论。陈霆在论本朝词人时,常选取其人之一二秀句佳构,客观上起到了引导读者阅读的效果。同书卷一接连评论了瞿佑、贝琼、杨基的词作,其相同的评点方法均是拣出词人秀句,以说明其句优在何处。他引瞿佑《巫山一段云》(扇上乘鸾女)为瞿佑词有“富贵气”的证明;引贝琼《八六子》中“人自先惊老去,天应不放春闲”为古来不多见的警策,并认为自己得意的“倾国尚堪迷晚蝶,返魂何必藉东风”之句不如贝词;引杨基《清平乐·新柳》句,以为。


陈霆《渚山堂词话》


又如杨慎《词品》卷六论凌云翰之《无俗念》《蝶恋花》以为“词格清逸,一洗铅华,非骈金俪玉者比也”,其评论也是在先录全词之后再下论断。同卷又论马洪、瞿佑诸词,均是摘其句阕,以为代表。这些被评论家选出的句子在作者的集中都属于上乘之作,读者若未曾读到他们的全集,往往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作者的作品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评论家本来就是想让更多的读者认同他的结论,以促进作者词作的传播,采用样品示范策略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有的评论家在选出佳构后,并不发表评论,而只是抄录原作,如杨慎《词品》卷六《马浩澜念奴娇》条,全文如下。


杨慎《词品》


于此条录马洪《念奴娇》词就不赞一语。然而其于无声处,却正在发表促进该词传播的言论。杨慎认为该词足以代表马洪的水准,因此才抄录在书中。这种情况虽然类似词选的操作法,但却也是评论家态度的表达。明词的这一传播策略尽管也非明人的发明,但在传播明词的过程中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明人词籍关注较少的受众,通过这些被评论家选出的秀句佳构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位作家,并有可能刺激读者的接受兴趣。可是,秀句佳构毕竟是受过挑选的,并不是作家的每首作品都耐得住读者细读因此这种传播策略就类似光鲜的样品,虽能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作用,但最终决定作品传播效果的因素还是作品本身。


杨慎绘图


此外,传播策略还有很多,不同传播主体采用的策略往往不同,以书坊的传播策略为例。如书坊主通过提高编辑水平、改善技术条件等策略,来达到促进传播的目的。明代徽州书坊主在技术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出版了集书法、绘画和名词于一册的《诗余画谱》。书坊通过写手以书法形式书写词作,以版画形式表现词境等手段传播词作,这也是书坊主促进传播的策略。书坊还通过广告策略吸引读者,书载广告中的书名、序跋、牌记、凡例等等,均被善加利用。书坊还专门针对特定的读者群编纂适合不同读者需要的书籍促进传播,明代书坊编纂了大量适于民间实用的新兴书册形式,其中所收录的词作就伴随这个策略传播开来。


《诗余画谱》


总之,为了促进作品传播,明人积极利用各种传播策略,而这些策略又实实在在地促进着作品的传播相对而言,那些不注意保存作品,不善用传播策略的作者,其作品难免速朽。作者即便“有所撰述,近则石渠、天禄;远则名山、大都”,若只是“且书且撰,辄付其人,不复省记”,又或“二子孩幼,无为藏之者”,就难免“倏出之,而倏收之”


参考资料


·《词品》


·《渚山堂词话》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