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一鸣惊人造句-一直以为“一鸣惊人”是楚庄王的故事,其实另有出处

一鸣惊人造句-一直以为“一鸣惊人”是楚庄王的故事,其实另有出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5 20:05:45
阅读:
最新资讯《一鸣惊人造句-一直以为“一鸣惊人”是楚庄王的故事,其实另有出处》主要内容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常常说的是那种平时看起来没有突出的表现,却在某一天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也是懒癌患者常常用来自我安慰的话,就是感觉自己总会有一鸣惊人的时候,结果是水煮青蛙,悔不当初。-一鸣惊人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常常说的是那种平时看起来没有突出的表现,却在某一天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也是懒癌患者常常用来自我安慰的话,就是感觉自己总会有一鸣惊人的时候,结果是水煮青蛙,悔不当初。


说到这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由来,在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从齐威王嘴里说出来的。先来看看故事是怎么说的: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齐威王——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翻译: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长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上面是齐威王的相关内容。来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这个先放一边,再看楚庄王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楚庄王——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翻译: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伍举进谏——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上面是楚庄王相关的记载。出自《韩非子·喻老》。


两段内容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和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喻老》,从这里看大家觉得谁的可能性比较大呢?估计觉得楚庄王说的比较靠谱,因为毕竟是韩非说的,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距离楚庄王和齐威王生活的时代比较近,但事实上有几点很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


首先,从《左传》中的“楚才晋用”的故事来分析。楚才晋用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47年。如果是根据一鸣惊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推算,这个时候“一鸣惊人”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伍举已是78岁左右的老人。一个78岁的不可能会因为婚姻关系得罪楚国,而且还能舟波劳顿的跑到郑国还要投奔晋国(也许有人觉得姜太公80岁拜相,伍举这个很正常,但是从生物、政治等多角度来讲这个基本上不可能,至于原因以后有机会再讲),嫣然说不通。


伍参——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其次,在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楚邲之战,这个时候伍举的父亲伍参还只是没有高级军职的“嬖人”,也就类似于后面封建皇朝皇帝身边的近臣,在这十七年里伍参都没有职位,而他的儿子却在楚庄王刚即位早已是楚国的大臣、左右楚国政治的大人物了,在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基本上要么子继父爵,要么就是有父亲带路自己发展,显然这两种情况伍举都是不沾边。


那有没有可能是以那种小角色的身份给楚庄王进谏的呢?答案是否定的。电视电影上经常看见有小人物能冲撞到皇帝面前给皇帝进谏,这个进谏的人估计也只存活在电视电影里。在古代,要是没有人引荐,直接找皇帝聊天,估计人还没走到门口,都已经被剁成狗食了。所以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的。


总结上面的内容就有一个结论——一鸣惊人故事的由来并不是根据楚庄王而来的。至于为什么会在《韩非子·喻老》出现这则故事,我觉得应该有三种可能:


第一、楚庄王身边同时代的人对楚庄王的励志故事有进行过加工之后流传下来,后来韩非后人就把这故事收集到韩非子的文集里;


第二、楚庄王在被架空权力的时候,为了能给还支持自己的人信息,就说过类似的暗语,表明自己立场同时又不暴露出自己忍隐之心给权臣,后人根据这暗语改成一鸣惊人的故事;


第三、《韩非子·喻老》里的这则故事是作者杜撰的,本意是激励世人,往前找就找到楚庄王的故事符合,就写了下来。


韩非——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一鸣惊人,那是不是齐威王说的?


这个我不敢肯定,因为齐威王的说法是从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出来的。对于《史记》里记载的史料,很多内容,我都是保持怀疑的态度。


一鸣惊人故事,在《史记·滑稽列传》里是齐威王说的,到了《史记·楚世家》里又成了楚庄王说的,这里同样的作者,却出现这种矛盾,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对于司马迁的《史记》有点怀疑。后来参考很多文者的资料都是发现同样的情况,都是对司马迁《史记》的史料有很多地方怀疑。


司马迁——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就拿一鸣惊人的故事来说,战国时,有很多策士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经常会胡编乱造一些有的没的故事。但司马迁在选择史料的时候经常专捡稀奇古怪的材料写入书中,宁可选择那种不着实际的,也不选择那种让人尬聊的内容,在史料甄别方面缺乏比较和鉴别能力,所以现在有认真的历史学者批评司马迁的《史记》不靠谱,甚至西汉当代的史实都靠不住,像对刘邦身世的神化等。


最后总结,一鸣惊人并非是楚庄王和齐威王说的,而是后人为了激励世人而往他们身上安的光环,毕竟有光环的人才有故事,有故事才有人爱听,至于故事怎样不重要,重要是的对世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您觉得呢?


一鸣惊人——图片瞎配,仅供参考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可以在评论里留言,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