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爱戴造句大全-“想要全世界的赞美”是一种病,根源可能是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爱戴造句大全-“想要全世界的赞美”是一种病,根源可能是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5 12:24:05
阅读:
最新资讯《爱戴造句大全-“想要全世界的赞美”是一种病,根源可能是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主要内容是别这样了,xx生气了想起前段时间,脑科学博士后杨滢曾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个遭遇:她坐高铁,后座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踢她的椅子。-爱戴造句大全,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小川国象班上十来个孩子,年纪都不大(5-8岁之间),上课坐不住很正常。


有次,一个孩子屁股扭来扭去不算,还老拉着旁边的孩子说笑聊天。


他妈妈在后面实在看不过去,把他一把拉倒墙角,训斥起来:“你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讲?!你再这样捣蛋,老师要生气了,不给你上课了!”


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然是对的,但这位妈妈好像弄错了重点。


别这样了,xx生气了

想起前段时间,脑科学博士后杨滢曾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个遭遇:


她坐高铁,后座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踢她的椅子,她感到特别无奈,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


这位妈妈听到后,确实有马上制止孩子,不过,她是这样说的:“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我这才发现,原来在生活中,用“别这样了,xx生气了。”来教育孩子的父母还真不少。


这种方式,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好,但实际上,它回避了孩子的错误,并把“不可以做的原因”归结到别人的身上。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找不到问题的本质。


不断试探底线,以致行为失控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的大脑只习惯于直线思维,他只能理解并记住从我们教导里推测出来的直接结论。


所以,当妈妈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告诉他可能会带来的直接后果,而把后果归因到了别人的不悦上时,他推测出来的结论就是:别人不生气就可以做


那么,以后只要别人没表示出不开心,他就会继续做,不断触犯他人的边界和底线。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每个孩子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养成责任感。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我们不能客观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用别人的喜好来指引他的行为,那么,孩子不仅不能从失败和错误中爬起来,长大后,还会习惯于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是非,最后型塑成讨好型人格。


如此,他养成的责任感将会出现偏差,不是承担事情的后果,而是负责别人的情绪和心情。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简单说来就是,做事情之前都会想别人会是什么反应,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符合别人的期待;自己没有什么原则,凡事都习惯看别人脸色,以别人开不开心为准则。


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是这样,她说,她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所以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她曾经在“奇葩说”里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


她朋友问她,从小到大,你有和身边的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吗?在他前面,你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敢和他大声争吵,不顾形象。


朋友这一问,把她给问住了。她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会表达真实情绪,而且在最亲密的爱人面前,也一味地想讨好对方。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和男朋友吵架,对方当时在电话里一直大声责骂,但她却一点也没有表示出不满,甚至还说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对不起。


后来,当她知道了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时,忽然就跟自己的行为联系上了。


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小时候的经历。


为了讨好妈妈,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我是一个节约的好孩子”,她就把自己的早饭钱省下来,如果肚子饿了,就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为了讨好周围那些比她成功、年长的人,就算她感觉一些老师、嘉宾说的都是胡说八道,她也会恭恭敬敬地说“您说得太对了,再给我们来一段呗。”


她习惯性地去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用“我很乖、我的阅读能力很强”这样的方式去获取他人的赞美,渐渐地,她发现,被人喜欢的自己,覆盖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丢失了自我。


讨好真的是一种病。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了,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想要获得全世界的赞美,是一种病

前一阵子,大热的韩剧《我的ID是江南美人》里的女二秀雅就是这样。


因为从小被爸爸妈妈抛弃,没人管、没人疼,每天都脏兮兮的,经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和孤立,所以,她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变漂亮了,所有的赞美就扑面而来时,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这也让她意识到,只有漂亮才会得到所有人的宠爱。


于是,她给自己立了下了一个“规矩”:


1.一定要变得漂亮、变得可爱,不能恃宠而骄。


2.一定要乖乖地,也不能太过聪明。


3.一直要保持微笑,配合他人、要善良、要体贴。


为了让大家觉得她天生丽质,怎么吃都吃不胖,故意在人前吃很多,事后再去厕所催吐。


为了让大家觉得她不仅漂亮,而且又善良、体贴,就算面对非常讨厌的男生,也从不拒绝,笑脸相迎,甚至还会很违心地说:我觉得学长很帅呢。


她期待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害怕别人看不见她。


她觉得,只有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赞美里,她才找得到存在感。


但是,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赞美的“讨好型人格”,一点一点地在侵蚀着她的正常生活,并最终让她黑化,逐渐丢失了自我。


遵守原则、追求自我

我时常想,到底要怎样培养我的小川。


有时候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的“脱口而出”变成了生活里的习以为常,最后,给他的成长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


我们不经意说出“你别这样了,xx生气了”时,可能没有仔细想过,一句想消除别人心中怒火、制止孩子行为的话竟有如此的危害。


但不管是孩子没有边界感,总是想去试探他人底线也好,还是丢失自我,活在别人的脸色里也好,这两种情况,我们都不愿意看到。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不可避免。但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帮助他们复盘经过,客观分析是非曲直,告诉他们行为会带来的后果、造成的影响,相比简单地用“别人生气了”来吓唬孩子要好太多。


当然不是说,别人的心情不重要。


我们肯定得告诉孩子,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只是在这之前,他首先得明辨是非,首先得学会尊重自己。


他这样做、不那样做,不是因为“别人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因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获得一个真正独立、快乐的自我。


川妈说说

我们这代人的自我意识,已经慢慢苏醒了。但在我们父母那代人的嘴里,“别人”真的很重要。


有时,我们小时候,甚至小川现在哭闹起来,老人第一句常常是:“别哭了,别人听见了不好,以为你家发生什么事了呢!”


听的多了,心里会犯嘀咕“别人,别人到底是谁?”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别人真的没那么“重要”。不是因为不在乎别人、可以随意打扰别人,而是因为我们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大哭大闹这样做是不对的。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区别,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其中根本逻辑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日久天长之后,两种逻辑之下可能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独立自主、有原则型和讨好型。


所以,我一直告诉孩子,你不需要获得所有人的喜欢,只需要始终坚持正确。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 美国 、澳洲,目前坐标北京,知名母婴 自媒体 “mom看世界”的 创始人 。践行自然 教育 ,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