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风俗成语-《风俗通义》:以儒家政治、文化为指导,写尽天下风俗

风俗成语-《风俗通义》:以儒家政治、文化为指导,写尽天下风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5 10:28:16
阅读:

本文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风俗通义》又称《风俗通》,是东汉应劭所著的一部考释名物、议论时俗的书籍。何谓“风俗”,本书这样解释:“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可见,“风”是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征,“俗”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文化特征。“风”、“俗”合称,是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使人们形成的不同的人文特征。


本书作者应劭,字仲远,一作仲援或仲瑷,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生卒年不可考,灵帝时以孝廉为车骑将军何苗的属官,中平六年(189年)任泰山太守,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弃郡投奔袁绍,建安二年(197年)任袁绍军谋校尉。后在兵乱中卒于邺。应劭的一生,正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感到自己有如身处战国时代的乱世,在《风俗通义》的序中,应劭说:


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凡三十一卷,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


他自认为写《风俗通义》就像春秋末期孔子删定《诗》、《书》一样,为的是拨乱反正,保存正统礼乐制度,使后世的人们知道三皇五帝之事,知道那些人文地理名称的由来和本义,通晓圣王之道,熟悉正统的典章礼仪制度。通”或“通义”的含义就是要“辨风正俗”,明白事理,然后以此教化民众,统一思想行动,使天下得到大治。这也是应劭著此书的目的所在。虽然应劲的著述目标不可能实现,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研究东汉社会生活的丰富资料。


《风俗通义》内容博杂,从三皇五帝讲起,到评论其他各种人物的言行得失;从礼乐祭祀,山川河流,到鬼怪神妖等,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但杂而不乱,无论是讲述王霸之事,评骘人物,还是探究礼乐制度,批判鬼怪神妖等,都本着一个宗旨,那就是用儒家思想来观察一切,来评价一切。从而使读者明白天下风俗只有达到儒家提倡的境界,才算是正统的、最高的境界。


开篇为《皇霸》卷,讲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事。应劭对这些君王的功业,一一作了辨析,并考究了这些称号的由来。例如,他说“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舜者,推也,循也,言其循尧绪也。”黄帝与地同功,地色为黄,又是中和光厚之色,所以尊称为“黄”,而舜帝依尧帝之法管理社会,遵循不悖,因名为“舜”,应劭认为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是“三五复反,臂若循连环,顺鼎耳,穷则反本,终则复始也”。这显然是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历史循环说。


当时有些人对典籍的理解主观臆断,望文生意,对一些事物胡乱解释,应劭专以《正失卷》为《风俗通义》的第二卷,对此一一予以纠正。例如,当时俗语流传“夔一足而用精专,故能调畅于音乐”。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所以用心专一,能调畅音律。应劭认为事实不是这样,他仔细查考,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对此作了纠正。原来是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回答说:“从前舜以夔为乐正,夔精通音律,能和五声通八风,使天下顺服。


舜认为音乐是天地的精华,能使人节制得失,只有贤能之人才能掌握音乐的本质,而夔就有这方面的才能,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此是“夔一足”的本义,根本不是一只脚的意思。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了舜帝不以音乐为消遣娱乐工具,而是用音乐来教化百姓,治理国家,具有圣王之德。


总之,《风俗通义》这部书是以儒家的政治、文化思想为指导的,书中的引言都出自《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春秋》等儒学经典;所记内容也是根据儒家思想原则来选录的,涵盖了国家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个人修养、礼乐文化等各个方面,主旨是想使天下同风同俗,都归到儒家的各种规范中,以期帮助东汉王朝摆脱危机,恢复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从表达方式看,书中有记叙,有议论,有描写说明。


四库总目提要》这样评价应劭的笔法:“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曼。”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书中记录的故事生动,语言通俗,人物各具特征,记述故事运用了虚构、想象的手法,极具志怪小说的特点,有的片断还被后来的《搜神记》所采用。汉代是小说的生成期,《风俗通义》中的故事便是其中的一个标志。


参考资料


《风俗通义》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