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安静造句-“你为什么这么安静?”| 这个世界对内向者的误解有多深?

安静造句-“你为什么这么安静?”| 这个世界对内向者的误解有多深?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25 13:42:06
阅读:
最新资讯《安静造句-“你为什么这么安静?”| 这个世界对内向者的误解有多深?》主要内容是这是很寻常的一天,9岁的小女孩苏珊,正在参加人生中的第一次夏令营。指导老师告诉孩子们,“露营精神”就是要释放自己,要学会庆祝、欢呼和“吵闹”。可是,这和苏珊习惯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苏珊一家最平常的休闲方式,就是一家人一起安静地读书。-安静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这是很寻常的一天,9岁的小女孩苏珊,正在参加人生中的第一次夏令营。


指导老师告诉孩子们,“露营精神”就是要释放自己,要学会庆祝、欢呼和“吵闹”。


可是,这和苏珊习惯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苏珊一家最平常的休闲方式,就是一家人一起安静地读书。


游戏时间结束了,苏珊回到宿舍,拿起从家中带来的书籍准备阅读。这时,一个看起来酷酷的女孩走了过来,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安静呢?”


不止是同伴,在接下来的露营生活中,苏珊也遭遇了指导老师的“质疑”,老师对苏珊建议:


“我们都应该努力变得外向些。”




二十多年后,当苏珊·凯恩站在TED的演讲台上,面对全球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她说:“从前,我总能感觉到,我的内向性格是错误的,我应该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于是在毕业之后,苏珊选择成为一名律师,而不是心之所向的作家;开始去拥挤喧闹的酒吧,而不是安安静静地和朋友吃一顿饭。


如同条件反射一般,苏珊·凯恩总会做出自我否认的抉择。




苏珊·凯恩


和苏珊·凯恩一样,我也是一个内向、安静的人。


我喜欢表达观点,但比起高谈阔论,我更喜欢把它们写在纸上;我喜欢沟通,但比起多人会议和需要争抢的发言、辩论,我跟喜欢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我不喜欢噪杂的场合,不喜欢体育课组队做游戏,但如果在旅途里听到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却总被我视为意外的惊喜。


我不擅长快速融入环境,调动气氛,但擅长倾听、整合、思考,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我工作中的“助手”。


就像小时候,我喜欢坐在操场的双杠上,整个课间都用来发呆。我觉得天空很远又很近,宇宙银河让我好奇神往。操场外总有很多土,风一吹,头发就变成沙子味儿的,是我一天里很愉快的时光。


从小到大,总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安静呢?”


很奇怪,没有人会对一个外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外向?”。大家只会说:“你的性格真好,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呢?”


可是,内向真的需要“改变”吗?


当时代喧嚣时,我们便一定要迎合喧嚣吗?


这大概是这个世界,以及内向者自己,对自己最大的误解。




内向不是原罪

1921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首次详尽地提到了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性格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种倾向,是一个范围区间内的偏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却将它们标签化处理了。


荣格提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没有人是纯粹外向的,也没有人是纯粹内向的。


外向与内向,原本只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和态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潜意识中,总会认为外向是好的,内向是不好的呢?


这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内向的含义,将“内向”视为生活中许多问题的归因。


  • 混淆1:内向≠社交恐惧

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是我们获取力量的方式,是回应刺激的方式,以及面对世界的态度。


而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甚至与社交焦虑不同,有时,当我们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时,我们会认为自己具有“社交恐惧症”,但其实,这只是社交焦虑在作祟。


社交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


如何区分二者呢?


我们知道,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区别之一就是获取能量的方式。偏向内向性格的人,更能够从独处中获得能量;而偏向外向性格的人,更能够从社交中获取能量。


所以,社交恐惧症与内向的区别就是,前者是逃避社交,后者则是享受独处。




  • 混淆2:内向≠情商低

性格与情商,是有本质差别的,情商低的“锅”,内向可不背。


情商,是指情绪商数,从字面就可以看到,情商是一种和处理情绪有关的能力。


如果说,性格有天性使然的成分,那么情商,更多是后天培养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将情商概括为五方面的能力:①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②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③ 自我激励的能力;④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⑤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这五种能力,与性格上的内向或外向并无直接联系。外向者更擅长处理外部关系,内向者更擅长感知和倾听,这些都是提高情商的路径,优势不同而已。


  • 混淆3:内向≠刻板无趣

这一点就完全是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描写妻子陈芸的一段:


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盖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食完再添。另做矮边圆盘一只,以便放杯、箸、酒壶之类,随处可摆,移掇亦便。


这段讲的是,因为沈复喜欢小饮少吃,所以,陈芸便“发明”了一种梅花盒,中间一个白瓷碟,周围再摆上五个白瓷碟,再将梅花盒涂上漆料,看起来就像一朵梅花……随吃随取,非常方便。


这大概是现代点心礼盒的雏形了吧。


什么是有趣?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是有趣;保持好奇,不设边界,也是有趣。


有趣的人生,何曾和性格有关呢?何况,具有某些内向特质的人,反而会多一些对艺术的感知。捕捉细微、抱有好奇、发现乐趣、创造乐趣的能力,从来和性格无关;而有趣的灵魂,也绝不对性格挑肥拣瘦。




发挥内向性格的优势,“补短”不如“取长”

我们继续文章开头的故事。


就像许许多多内向性格的人一样,苏珊·凯恩试图让自己变得外向,开始尝试做一些具备外向特质的事情。结果如何呢?


苏珊·凯恩说:“这是我们的损失,这也是我们同事们的损失,我们所在的团队集体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因为当涉及创造和领导的时候,我们需要内向者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是的,发挥优势,而不是一味补足劣势。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关注“劣势”呢?原因之一,是我们误读了“短板效应”。


短板效应也被称为木桶定律,它讲的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仅仅把短板效应理解为一味补足劣势,就有失偏颇了。


短板效应是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起初,是作用在组织之中的。也就是说,在管理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平均,更要关注能力欠缺的成员,是组织架构层面的问题。


在同样的时间维度内,明明可以在优势领域做到100分,更好地激发潜能;却偏偏要关注劣势,将短板部分从40分提升到50分,这难道不是个人的损失,世界的损失吗?


内向者一般会具备哪些优势呢?


德国性格咨询专家Sylvia Lohken,在研究后,得出了内向性格的十大优势:


谨慎,可以发现事物本质,精力集中,善于倾听,冷静,擅长分析思考,独立,坚韧,擅长写作,移情能力。


在创意、分析、整合、逻辑思维、洞察、领导等方向领域,偏向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发挥优势,不代表视劣势而不见,而是不要简单地用“好”与“坏”来为自己的性格下定义。


我想要表达的是:


如果性格内向的你,毕生追求就是成为优秀的销售人员,当然可以,倾听和洞察力,将成为你最有力的左膀右臂;但如果你的热爱,是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作家,也没有必要因为大多数人对于性格的评判,放弃自己的使命,相反,天赋会助你达成所愿。




内向者如何获取幸福

“我们最重要的那些体系——我们的学校和工作单位——它们都是为性格外向者设计的。并且有适合他们需要的刺激和鼓励。”




“在现在的课堂里,孩子们需要几个人一组,完成无数个小组任务,甚至像数学、创意写作这样的课程,这些需要发挥个人想法的课程,孩子们也被鼓励以小组的形式的完成。对于那些喜欢独处、或者一个人工作的孩子来说,常常被视为局外人,甚至有问题的孩子。




“大部分老师认为,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外向的。”




——苏珊·凯恩


虽然有研究表明,内向领导比外向领导,能产出更大利益,但群体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我们很难改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由于现今重要体系的运作方式,更利于外向者获取欣赏与赞许,我的确认为,内向者想要获取认同,会更难一些。




可是,喜欢独处的人,就无法向世界发声吗?这两者其实毫无关联。行驶在你坚信正确的道路上就足够了,无所谓内向,还是外向。


内向者同样可以具备出类拔萃的领导力,比如甘地、林肯;可以成为聚光灯下的幕前工作者,比如周星驰、梁朝伟;可以成为领袖式人物,比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也可以成为领域内的群星闪耀,比如达尔文、爱因斯坦……


在遇到问题时,不再把内向视为一切的原罪,先做自己,再提升自我。停止对于性格优劣的自我评判,内向有内向的好,外向有外向的好,忘掉性格标签,就是获取幸福的第一步


要相信,温柔的声音,同样可以被听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