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孝顺的成语-「书荐」向历史人物学孝顺《向历史人物学品格‧孝顺篇》

形容孝顺的成语-「书荐」向历史人物学孝顺《向历史人物学品格‧孝顺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8 14:03:55
阅读:
最新资讯《形容孝顺的成语-「书荐」向历史人物学孝顺《向历史人物学品格‧孝顺篇》》主要内容是-形容孝顺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所有文章版权归属【署名版权归属署名作者】


*更多人文阅读写作知识请关注头条号 @江阴杨柳风人文学堂


  • 作者:刘昭仁
泣杖孝母的韩伯俞



孝顺的故事


韩伯俞,西汉梁州人,是一个至孝的人。他母亲家教很严,每次伯俞有点小过失,母亲都会用拐杖打他,虽然很痛,而他总是跪着甘心无怨地受杖,从无不悦之色。


有一天,韩伯俞做错事,母亲又拿拐杖打他,他却大哭起来。


母亲惊异地问:「以前打你,你都没有哭过,今天为什么大哭呢?」


韩伯俞流着眼泪说:「母亲您有所不知,以前儿子有了过失,您打我,我觉得很痛,知道母亲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健壮的。可是今天母亲打我的力气却小得使我感觉不到痛了,我从而知道母亲已经年老力衰了。我们母子能在一起的时日,恐怕也就日渐减少了,所以我忍不住悲从中来!」


听刘昭仁老师说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一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为人子女的,应该随时记得父母的年龄,于是一方面为他们愈来愈高寿而喜悦,一方面为他们愈来愈衰老也愈接近死亡而畏惧,这是孝子微妙而矛盾的心情;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才会更加珍惜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恪尽为人子女的孝道。韩伯俞泣杖,正是孔子这一段话最好的诠释。这个故事记载于西汉刘向《说苑.建本》中,今天在安徽的一个乡村,还有一个「泣杖祠」的遗址。


为人子女尽孝道要及时。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记载了一个劝人及时尽孝的故事──


孔子到齐国去,途中听到有人哭的声音,那声音非常悲哀,于是对家仆说:「这哭声悲哀是悲哀,但却不是丧亲的人才有的悲哀。」


驱车上前,刚走了一段,看到一个和常人不一样的人,那人抱着镰刀,带着生绢(表示守孝)。


孔子下车,追上他问道:「您是什么人?」


那人回答说:「我是皋鱼。」


孔子问:「你现在不是为了丧亲的原因,为什么哭得这么的悲伤呢?」


皋鱼说:「我失去了三样东西,自己发现得太晚了,后悔来不及了。」


孔子说:「您失去哪三样东西,可以让我知道吗?」


皋鱼说:「我年轻的时候很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来了,失去了我的双亲,这是第一失。我长期辅佐齐君,但他骄傲奢侈,失去了很多人才,我为臣的志向没有实现,这是第二失。我生平的至交好友,现在都分离而且断绝了联络,这是第三失。树想静下来但风却不停,儿子想服侍父母但父母却已去世。不再回来的是时间,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现在和您告别吧!」


于是皋鱼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大家记住这一件事,足以为戒。」


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中辞学回家服侍父母的人达三成。


韩伯俞泣杖,表达对父母亲的孝心,唯古人有言:「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因为父母有时情绪失控,大杖可能会使孩子造成重大伤亡,父母亲陷于暴虐孩子,是不慈不义的行为,必须负刑责



继志显祖的岳珂

孝顺的故事


岳珂,字肃之,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县南)人,是岳飞的孙子,岳霖的儿子。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岳飞被秦桧陷害入狱而死的案子得到平反,追复原官。他的第三个儿子岳霖,上书宋孝宗,请求发还当年被没收的文件资料,希望能为父亲洗刷罪名,获得皇上的准许。岳霖就夜以继日地整理写作,可是,还没写完,就不幸病死了。


临死前,他把儿子岳珂叫到面前,说:「你爷爷为国家建立许多伟大的功劳,却被奸臣秦桧及其同党所陷害,他的冤屈待洗清,他的忠勇事迹要显扬,就靠你了……」


当时岳珂才十岁,含着眼泪问父亲说:「要怎么做,才能洗清爷爷的冤情呢?」


岳霖说:「为了替你爷爷洗清冤情,我搜集很多资料,准备著书公诸于世,可惜尚未完成,就要与世长辞了,希望你将来能继续完成我的遗愿。」说完就去世了。


岳珂含着眼泪在父亲的遗容前说:「我一定遵照父亲的遗愿,将书完成。」


于是,他不断努力读书,充实学识,并且着手整理父亲的手稿和资料,继续完成父亲的写作。当他三十一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吁天辩诬》五卷,把被史官泯没的岳飞忠勇事迹,一一详实记载,上呈宋宁宗。宁宗认为岳珂的志节可嘉,交代国史馆收藏,并根据此书的真实资料,追封岳飞为「鄂王」,并且削除秦桧的爵位。


听刘昭仁老师说

《论语.学而》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中庸》说:「大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孟子.万章上》:「大孝终身慕父母。」


岳飞,字鹏举,南宋汤阴人。幼年家贫,父亲早死,事母至孝。十九岁应募从军抗金。


母亲对他说:「一个人应尽忠,也应尽孝。但如果忠孝不能两全时,二者只能取一。从大局出发理应尽忠,尽忠就是尽孝。」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英勇多谋,是忠孝两全的抗金英雄。一一四○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兵主力,一直追到朱仙镇,打算直捣黄龙府,澈底灭金。但因宋高宗与奸相秦桧主和,于是连发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后又受诏赴临安,被解除兵权,改任枢密副使。秦桧等诬陷他「谋反」,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为「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


岳霖,生为岳飞的儿子,自是痛心疾首,极力为父亲平反。于是搜集文献资料,从事著述。可惜未完成而不幸病死了。他的儿子岳珂,当时年纪虽小,但此后终身不忘完成父亲的遗志,终于完成《吁天辩诬》之作,也使其爷爷岳飞的忠勇事实,光耀于世,不致被泯没。岳霖也好,岳珂也罢,都是个「无改于父之道」、「善继志述事」的孝子。


保家孝媳陈堂前

孝顺的故事


陈堂前是南宋汉州雒县王家的一个女孩子,十八岁时嫁给同县的陈安节为妻。「堂前」是当时四川各地对母亲的敬称,由于王氏是个非常孝顺的媳妇,大家都很尊敬她,所以尊称她为「陈堂前」。


陈堂前婚后生活非常幸福,夫妻相敬如宾。她对公婆也很孝顺,深得公婆的喜爱。但是结婚才一年,丈夫就去世了,幸好留下一个儿子。


丈夫死后,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肩上,虽然使她非常难过、惶恐、伤心,但是她决定要自我坚强起来。倒是她的公婆因丧子而十分伤心,甚至于有轻生的念头。


公婆说:「唯一的儿子都死了,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陈堂前安慰他们说:「爹、娘!儿子可以对父母尽孝,难道媳妇就不能对公婆尽孝吗?」


公公说:「但毕竟妳是个女人呀!怎么能担得起养这一大家子的重担呢?」


陈堂前立即回答说:「爹!您放心,只要媳妇在世一天,一定不叫爹娘挨饿受冻,好像安节在的时候一样。再说,我也有一个儿子,我一定要将他抚养长大成人,才对得起安节呀!请您们不要再难过了。」


她的公公和婆婆听了以后,心中非常感动地说:「能够这样,我们的儿子安节没有死啊!」


从此一家四口,在陈堂前的用心照料下,生活过得非常安定。


她的儿子名叫日新,在她的努力教导下,非常懂事又孝顺,领悟力也很高。陈堂前将辛苦积蓄的一些钱,请了一位有名的学者,来教导日新读书,终于在他二十岁那年进了太学,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日新成了家,生了两个儿子陈刚和陈绂。不幸的是,日新在三十岁时也因病去世了。年老的陈堂前,更加坚强,依旧扶持家庭,让两个孙子受最好的教育,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宋史》本传载:陈堂前当初嫁给陈安节时,小姑尚幼,堂前热心教导她。长大之后,以厚礼把她嫁出去。等陈堂前的公婆都死了以后,小姑要求分财产。陈堂前把家中所有都送给她,毫不吝惜。不到五年,小姑所得的财产被她自己的丈夫花光了,于是很后悔,搬回娘家来。陈堂前替她买田置屋,抚育诸甥,跟抚育自己的儿子一样。


此外,亲属中有穷得无法生活的,陈堂前收养他们,并且为他们筹办婚嫁的,共有三四十人。乡里中有一个甘家,因贫困而将他们最小的女儿押到酒家,陈堂前也替她付赎金而得以归家。


此后,陈堂前的子孙都能遵行她的遗训,五世同居,并以孝友儒业著称于世。宋孝宗干道九年(一一七三),下诏旌表她。


听刘昭仁老师说

陈堂前与陈安节婚后一年就守寡,但是,她对公婆不离不弃,非常孝敬,一肩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使公婆得到最大的安慰,没有烦恼,也没有惊怖。


她除了抚育自己的儿子,还教育小姑,把小姑养大出嫁。后来公婆去世后,小姑回娘家分财产,陈堂前毫不吝惜地把家中所有都送给她。小姑的财产被丈夫花光后,后悔而回娘家长住,陈堂前还替她买田置屋,抚育小孩,视如己出。非但如此,还收养贫穷的亲属,赎回乡里被抵押到酒家的女孩。


陈堂前是孝媳,是慈母,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实践者,节操行义,为人所敬,得到宋孝宗的旌表,实至名归;其后子孙五世同居,是积善之家。


孝悌两全的曾国藩

孝顺的故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清代湖南湘乡人。出身于耕读之家,祖辈世代务农,父亲曾麟书,苦心攻读,只当个乡里塾师。曾国藩考中进士之后,步入仕途。曾组训湘军,消灭太平天国,为清代中兴第一功臣,功业彪炳,是千古杰出人物。


兄弟五人,曾国藩最长。二弟国潢,读书无成就,在乡里仗势鱼肉人民。三弟国华,乡试未中,后来参加湘军,战死军中。四弟国荃,曾经随曾国藩入京就学,后来也参加湘军,成为主要将领。五弟国葆,起初投入胡林翼部中,后来改属曾国荃部,因得疠疫,病死军中。曾国藩曾以「粲粲诸弟,雁行以随」而自豪(其意是说,诸多弟弟,像鸿雁飞天,跟随而行)。


曾国藩的祖母,是很懂传统孝道的妇女,专心致力相夫教子,不与妯娌们争利。父亲是个孝子,当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之后,祖父玉屏告诫其父说:


「孩子点了翰林,一生事业才开始,做官的有许多开销,家中的生活用度,不要累他分心,要使他专心事业才好。」


父亲谨遵祖父之命,家中照样男耕女织,勤俭的家风丝毫不改。当祖父病重之时,其父朝夕服侍,毫无怨言。正是这种家风,造就了曾国藩成为一个忠臣孝子,自幼就以孝闻于乡里,是孝顺父母的表率。他终身对祖父母、父母及其他长辈,都充满了孝敬之心、孝敬之行。他深知忠孝持家,家必吉祥和乐,齐家才是治国的基础。在京为官或在外带兵打仗,尽管他自己不能回家亲自照顾父母,但是经常写信问候请安,给家中寄银两接济。他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父母,不仅要在饮食供奉上,还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曲意承志。


曾国藩曾经在给诸弟的信中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二三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至望其家,能成为耕读、孝友之家,而不要成为官宦、商贾之家。


为了让忠孝的家风在家族内不断传承,曾国藩时常教育兄弟子侄对长辈要孝顺恭敬。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说:「纪泽于叔祖、各叔父面前尽些爱敬之心,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必以你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


曾国藩深知「家和万事兴」、「兄弟以和为第一」之理,曾说:「家和则百福生。」他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个人,他是长子,非常关心诸弟,经常问候、勉励或劝诫。在家书中写道:「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兼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兼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认为,亲人之间应当和气、坦诚、忍让,在相互关怀帮助、相互砥砺的基础上,大家才可以不断走向完善,相互协调,家业兴旺。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山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所以,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百忙之中,总不忘写信教导诸弟踏踏实实做人,督促他们读书学习,要重视孝友耕读,绵延世泽。他对四个弟弟爱护备至,一生花在四个弟弟身上的功夫心血,并不比用在自己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身上的少。在《曾国藩全集.家书》所留下的一千五百二十封家信中,除了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的几十封,绝大部分都是写给兄弟子侄辈的。在这些家信中,无论学问、人品、军事、性情、养生、治家等,事无巨细,皆有涉及。充分表达他的孝悌精神,为诸弟殚精竭虑,瞻前顾后,唯恐有失,有负先人。而弟弟们也都对他非常尊敬,对他的教导铭记于心,兄弟之间关爱互助。当然诸弟有时对他难免有怨责,面对诸弟的怨责,曾国藩既不摆长兄的架子予以呵斥,也不以翰林的尊贵加以轻蔑,而是以设身处地之心予以宽谅,曲意满足诸弟的要求,体现了长兄的大度。


听刘昭仁老师说

曾国藩生长农村,刻苦力学,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母亲过世,回乡里守孝的时候,洪、杨兵起,各地盗匪伺机蠢动,施虐百姓,于是他督办团练,编训地方乡勇,成立湘军,加以剿御。又奉命抵御太平军,经多年奋战,出生入死,终于消灭太平天国。不久又平定捻匪,受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后又历任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一生功业彪炳,而其学合义理、词章、经世、考据为一,尤其重视经世之学,以礼为依归。他的文章称「湘乡派」,与桐城、阳湖二派,鼎足而三。梁启超推允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史学家郭斌和说他:「才德俱备,文武兼资。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有道德家之笃实,而无其迂腐;有艺术家之文采,而无其浮华;有哲学家之深思,而无其凿空;有科学家之条理,而无其支离;有政治家之手腕,而无其权诈;有军事家之韬略,而无其残忍。」


明末清初儒者朱用纯(号柏庐),曾经说:「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意思是说:知道性命之理,是求学问的关键;而能尽忠尽孝,才能创建一番事业。曾国藩一生的为人处世、立功建业,就是这两句话的实践。


儒家一贯强调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于是「修齐治平」成为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曾国藩学宗宋代理学家二程与朱熹,粹然有儒者之风,为人处世完全本诸儒家的道德规范,取法古圣先贤的遗规,一生的思想行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理想人物。


在家族中,曾国藩非常重视处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兄弟子侄的教育,强调以孝悌为本,把「孝友传家」作为自己家族的优良传统,希望以此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进而使家族团结和睦、繁荣兴旺、长盛不衰。


「孝友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悌之家,必有贤子孙。曾家是孝悌之家,曾国藩两个儿子,曾纪泽是清末颇有影响力的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其后三四代子孙,也人才辈出,成为一个百年旺族与望族。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