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字斟句酌-毛泽东: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字斟句酌-毛泽东: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0 05:44:55
阅读:
最新资讯《字斟句酌-毛泽东: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主要内容是文风是党风、政风的表现,它一旦形成就会顽固地影响党风、政风。因此,治理文风从来是和治理党风、政风连在一起的。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已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成为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学风会风文风正是突出表现,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字斟句酌,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文风是党风、政风的表现,它一旦形成就会顽固地影响党风、政风。因此,治理文风从来是和治理党风、政风连在一起的。


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已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成为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学风会风文风正是突出表现,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


毛泽东同志是文章写作的大家典范,不仅写下大量的经典论说文章,而且为报刊、电台写过社论、评论、消息、发言人谈话、答记者问、广播讲话稿、编者按、新闻导语等各种体裁的文章。


毛泽东文章的气势、思想、知识和语言,需要我们通过认真阅读《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等著作来认识和领会。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急不得。


近来读《毛泽东年谱》,颇感到,毛泽东同志在率先垂范的同时,对于文章尤其是公文写作,也提出了不少的真知灼见,并且多次下发文件,要领导干部亲自写公文,痛批坏文章,毫不留情面。


下面,就让我们继续“阅读毛泽东”,学习领悟毛泽东同志关于文章特别是公文写作的一些指示、论断和要求。


01 “短些,短些,再短些”


报纸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板起面孔办报不好。


——1957年3月10日 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新闻出版界座谈会(《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04页)


02 写文章不要装腔作势


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1957年3月12日 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08页)


03 第一书记要看各种文章


第一书记不仅要抓思想,而且要看各种文章,要看哲学、历史、经济、文学、逻辑、艺术方面的文章,自己这方面的知识要逐步增长起来,兴趣要养成。忙,就应该把其他事情让旁人多搞一些,多抽出些时间抓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是灵魂嘛,这就抓起纲领来了。


——1957年4月4日至6日 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召开会议,听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省一市关于思想动态的汇报(《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29页)


04 文章应当从当前形势讲起


《人民日报》社论《教育者必须受教育》,讲了知识分子的问题。文章一开始就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从引文讲起,总是先讲死人、外国人,这不好,应当从当前形势讲起。今后写文章要通俗,使工农都能接受。整个报纸的文风要改进。


——1957年4月10日 召集陈伯达、胡乔木、周扬、邓拓、胡绩伟等开会,对《人民日报》这一时期的工作提出批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32页)


05 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


(一)报纸的宣传,要联系当前政治,写按语,写社论,都要这样。(二)中央每一重要措施,报纸宣传都得有具体布置,看要写哪些评论、新闻和讨论文章。(三)要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改进工作,包括领导工作。编委会可以扩大一点。要改进编排和文风。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四)要吸收社外的人参加编辑工作,团结好报社以外的专家、学者、作者。


——1957年4月10日 召集陈伯达、胡乔木、周扬、邓拓、胡绩伟等开会(《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132页)


06 亲自指导胡乔木如何写除四害通知


除四害通知尚有缺点,不扎实,轻飘一些。这是因为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你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的原故。现在有大批经验了,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全国各省、市、县见于报纸的经验一齐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至少改三遍、五遍,找彭真、刘仁及北京有经验的除害干部二三人及科学家二三人开一二次会,发表意见,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


文件可以长一点,达一千字至二千字左右也可以。总之使人看了感觉解决问题,百倍信心,千钧干劲,行动起来。内容要把人人振奋,改造国家,带动消灭人病、牲口病、作物病的道理讲清楚,这是理论。然后讲办法,也要讲得入情入理,使人觉得切实可行,没有外行话。要写这一部分,也要认真研究,下苦功钻一下。然后讲到书记动手,报纸、刊物、广播、定期扫除、定期检查等事,作为结束。两星期内写好、通过、发出就好了。送我看一次。


——1957年12月25日 致信胡乔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69页)


07 第一书记要亲自动手修改重要社论


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你们自己、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要共同研究。第一书记挂帅,动手修改一些最重要的社论,是必要的。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请你们想一想这个问题,以为如何?


——1958年1月12日 致信刘建勋、韦国清(《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78页)


08 亲自当《人民日报》的总编辑


我当时很生你(指胡乔木)的气。我先一天批评你,第二天批评总编辑、副总编辑。当时在气头上,说话有些过头,很不温文尔雅,因为不这样就不能使你们大吃一惊,三天睡不着觉。去年四、五、六月,实际上是我当《人民日报》的总编辑。你也上夜班、看大样,累得不行。后来才找人给你作帮手,派吴冷西去。现在大家对《人民日报》反映比较好,认为有进步,评论、新闻都比较活泼。


——1958年1月15日 同胡乔木、吴冷西谈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81页)


09 评论要写得中国化,有中国气派


我前几天写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详见前文),是鉴于《人民日报》的经验教训,不仅中央报纸,而且省级报纸,也要认真办好,关键是党委要抓紧。写评论要结合形势,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要看得准、抓得快、抓得紧、转得快。评论要写得中国化,有中国气派,有编者按语,有短评、时评,有专论、社论,有评论员文章、观察家文章、编辑部文章,等等。评论是说理的,但不排斥抒情,最好是理情并茂。


——1958年1月15日 同胡乔木、吴冷西谈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82页)


10 我六十多岁,还学,你们为何不学?


省委、部委都忙得要死,昼夜奔忙,考据之学、辞章之学、义理之学不搞。理论、逻辑、外国文都要学。专家读很多书,我们读马列主义只能读十几本、二十本,不必读那么多。省委书记要研究理论,培养秀才。我们出版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不敢写前言,赞一词,还处于奴隶地位。外国文也要学,我六十多岁,只有五年计划,我还学,你们为何不学?为何没有朝气?


学点文学也好,古文、今文均可。光搞现实主义,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商隐,搞点幻想。部长、书记请个学习秘书,增加编制。暮气我们都相当有些,是朝气的对立面,还有官气。我们不下去跑跑,思想僵化,不改不行,地方逼着我们改。要讲革命朝气、精神旺盛。工作紧张是对的,但不要十分紧张,要很好安排。


——1958年1月16日 在南宁会议上作第四次讲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83页)


11 写作要观点指挥材料


要有观点指挥材料,不要材料把观点淹没了。要学会用政治带业务,先讲政治面貌(观点、思想),然后谈工作面貌。


——1958年4月8日 主持武汉会议,听取叶飞汇报(《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335页)


12 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


“说明要点”最差,我读了两遍,不大懂,读后脑中无印象。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势。其原因,不大懂得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得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


我疑心作者对工业还不甚内行,还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所谓不大懂辩证逻辑,就工业来说,就是不大懂工作中的对立统一,内部联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分别,因袭构思写文,不可能如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


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松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微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1958年9月2日 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8月25日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交的《对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情况的说明要点》,致信邓小平、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等人(《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430-431页)


13 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谈到如何写文章,毛泽东说:一、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二、文章要形象化。你们写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三、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样严格要求有主语、谓语、宾语。你们的文章洋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


——1958年10月26日 同吴冷西、田家英谈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479页)


14 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记者要善于比较。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如果别人说全好,那你就问一问:是不是全好?如果别人说全坏,那你就问一问:一点好处没有吗?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种思想方法,首先是各新华分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北京的编辑部要有。不要人家讲什么,就宣传什么,要经过熟虑。记者,特别是记者头子,头脑要清楚,要冷静。


——1958年11月21日 同胡乔木、吴冷西、田家英谈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523页)





梁衡先生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秘诀”主要有三条:一是多读书;二是不脱离实践;三是不偷懒,亲自写。这对今天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的启示良多:


第一,要坚决破除“假”。假人做假文,假事靠假文。有的干部认为讲大话、空话、套话、歌功颂德的话最保险,不会犯错误;有的没有学问装学问,让秘书查典故写稿子,讲话背稿子,急着在报上发文章,出书,图虚名。


那个盐城市政协副主席、射阳县委书记徐超,不就动用财政资金编辑了《徐超文章选编》26卷吗?


第二,要认真去读书。《毛泽东文集》第八卷有一篇“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是毛泽东认为应当重点讨论的重要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


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绝不是与工作相排斥的东西,也不是妨碍工作开展的东西,更不是仅仅涉及个人兴趣爱好的附庸风雅之事,而是与工作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甚至是工作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三,要亲自动手写。毛泽东同志说:“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毛泽东在要求哪怕是省委书记、部长汇报工作时,也不忘提醒他们,“不要秘书代劳”。


现在却是不少干部,不写文章,却争署名,抢着发文章,争版面,托人送稿子,拼书出。朱镕基出版他的讲话实录时特别声明:秘书代写的一篇不收。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被狠狠刹住了。由此说明,只要从上到下真抓落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发挥影响和作用。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四风的“前两恶”,危害比公款吃喝更大更严重,理应更加拿出百倍的力气,彻底予以铲除。相信到那时,好的文风也就恢复了。




作者: 李子聿 来源:基层干部参阅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