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英语短篇-强烈推荐这部简短的英文小说,它的标题竟一语双关,令人大开眼界

英语短篇-强烈推荐这部简短的英文小说,它的标题竟一语双关,令人大开眼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1 09:25:18
阅读:
最新资讯《英语短篇-强烈推荐这部简短的英文小说,它的标题竟一语双关,令人大开眼界》主要内容是-英语短篇,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适合学英语的短篇小说。对于现在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为什么短篇小说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呢?


首先,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如今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往往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可供支配。虽然长篇小说或者大部头的历史、科学类书籍价值很高,但要抽出固定时间来读其实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如果一本书花了几个月才读了不到一半,估计大部分人就没兴趣了。而且,现在各种快消读书产品盛行,诸如“五分钟读完一本书”之类的图文和音频节目层出不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家的阅读习惯;


其次,有些长篇小说虽然是经典名著,但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推进较慢,加上英语本身也有难度,会导致一部分读者本来开始有兴趣,但很难坚持下来,纷纷中途放弃。而短篇小说由于其天然的优势,一般节奏较快,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也会更早更集中地出现,读者花较短的时间就能读完,性价比极高。


前些时给大家分享了黑塞的 The Poet 和契诃夫的 The Bet,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作者都是大师级人物,而原文都不是英文,我分享的都是英译版本。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已经非常有益,但我们也有必要接触一下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创作的短篇小说。


很多知名英美作家都是短篇小说高手,比如毛姆、乔伊斯、海明威、马克·吐温等,有机会我会慢慢分享。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位非知名作家罗伯特·贝斯特(Robert Best)的优秀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份工作》(My First Job)


之所以选这篇小说分享给大家,主要有几个原因:

1.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暑假去求职打工的经历,而且还是一个教师职位。相信有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读起来有一定的代入感;


2. 小说的英语实在是太漂亮了,当年看第一遍就有把它背下来的冲动。以第一段话为例:


While I was waiting to enter university, I saw advertised in a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 at a school in a suburb of London about ten miles from where I lived. Being very short of money and wanting to do something useful, I applied, fearing as I did so, that without a degree and with no experience in teaching my chances of getting the job were slim.至少有这么几个看点:

1. 第一句话中对介词的连续使用生动而精准:I saw advertised [in] a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 [at] a school [in] a suburb [of] London [about] ten miles [from] where I lived.


2. 还是第一句话,尾重原则用得巧妙而得当: I saw advertised...a teaching post...


3. 句子结构功力深厚,逗号和插入语带来了强烈的节奏感:Being..., I applied, fearing as I did so, that...


4. 英美剧中常见的口语用法植入得非常和谐:my chances of getting the job were slim. 很多同学应该记过 Chances are slim.(机会渺茫)这个口语句子,但怎么用这个基本句型来表达“我得到这份工作的机会十分渺茫”呢?现在知道一种变形思路了吧!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篇文章的标题叫 My First Job,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故事只讲到了“我”去参加面试,根本没有讲到开始工作的内容。标题是“第一份工作”,而文章只讲了“第一份工作的面试”,是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呢?如果这篇文章是完整的而不是节选,那作者起的标题是不是有点欠考虑呢?


从篇幅来看,它可以算是一个微型小说,会让有些读者产生“没写完”的错觉,读完的朋友应该发现了,从“我”开始找工作,一直到结尾面试完的那句 This was the last straw. 通篇都没有讲到工作的具体内容。我当年第一次读就产生了疑惑:文章只讲了面试,没讲到工作,那为什么标题要起 My First Job(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我理解不到位,还是作者有点文不对题?


我以前也听过几个不太能说服我的解释,比如“节选论”:这个小说篇幅很短,我们看到的只是节选,只讲到了找工作和面试部分,真正工作的过程在后面,但没选进来,所以标题 My First Job 是没问题的。


像这样强行找理由是经不起检验的。我认真查询过,都没发现这篇小说是节选的证据,也没找到“可能存在的后半部分”。而且,如果我们仔细读读原文的结尾,就会发现其实不用去找--


在“我”经历了一场不怎么愉快的面试之后,男校长告诉“我”,其实真正管事的是他老婆……于是“我”说了那句经典的:This was the last straw. 这是最后一根稻草还是最后一根吸管呢?我们来看看朗文词典的解释:


朗文词典的解释


the last straw(也作 the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the last problem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finally makes you give up, get angry ect:「例句」Making me work late on Friday was the last straw.

我们可以获得这么几个信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一击,一系列问题中最终让你放弃/生气的那个关键问题……我们特别关注这个部分:...that finally makes you give up… 虽然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很大概率是“我”最终放弃了这份工作,也就是根本没去上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作者就按时了没有下文,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节选”可能性了。


既然小说是完整的,那标题为什么是 My First Job 呢?为什么不改成 My First Job Interview 之类更精准的表达呢?如果作者水平没问题,那一定是我作为读者是有问题,是不是有隐藏的玄机我没看出来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后来接触《圣经》才有了答案。虽然我自视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其实真正的无神论者门槛很高,需要受过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大部分人只是自认为不信神,还上升不到“论”的高度,这个话题我们就不讨论了),但对于英文版的圣经还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对英语的影响实在太大,怎么也绕不开的。


我收集了多个版本的Bible,从最经典的 KJV 到后来的 NKJV 以及相对比较现代的版本,当然最喜欢的还是 NIV,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从这个版本开始。我们完全不谈论宗教,纯从语言的角度来学习,Bible 的确是“必读”——它的语言既简洁又优美,故事性也很强,大量的英文典故都出自圣经,所以对文化积累也非常有价值。即便读全英文版,字面理解难度也不大,但初学者可以先使用英汉对照版。


Bible《圣经》


我每个版本都收集了1-2个不同的纸质版,英汉对照版只有一个。记得第一次翻看旧约的章节标题,眼睛就突然扫到一个“有故事”的词……我拍个照给大家看看能不能发现问题:


Bible《圣经》


如果没看出来,我就帮大家标注出来再看看:


Bible《圣经》


原来,Job是圣经中是“约伯记”,这个单词在小写的时候表示“工作”,大写的时候是人名“约伯”。关于约伯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去查询,但简单来讲,西方文化中的约伯几乎就是“苦难”“忍耐”的代名词。下面是朗文词典中对 Job 这个单词的解释。请大家特别注意音标,在做人名时,单词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大家自习拼读一下,发音类似于汉语的“旧卜”。


约伯


朗文词典中对 Job 这个单词的解释


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我们再来看这个标题 My First Job,会不会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标题的单词大写,一语双关地玩了 Job 这个梗呢?明面上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实际上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磨难”。在没有这个心理暗示之前,我只是觉得这篇小说文笔好;有了这个心理暗示之后,再来读原文,忽然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发现文章里处处充斥着“不爽、难受、波折”的词句,虽然在我看来有点矫情(毕竟是刚接触社会的学生嘛~),但站在讲述者的角度来看,确实算得上是“苦难”了。


就以前两段为例,有多处这种“负能量”倾向的描述

比如:


Being very short of money(缺钱)fearing(害怕)without a degree(没学位)with no experience(没经验)my chances of getting the job were slim(获得工作的机会渺茫)an awkward journey(不爽的旅程)too depressed to feel nervous(郁闷到感觉不到紧张)

大家可以戴上一副“Job”眼镜,再来看看小说原文,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体验?相信大家能找到更多表达这类情绪的语句,如果有兴趣,可以全部摘出来整理成一份笔记。所以,整篇文章与其说是在记录自己的第一次工作面试,还不如说是在表达一个年轻人的恐惧、彷徨和抱怨,是一份非常真实的“社会初体验”报告。也许等他将来见识多了,经历了真正的苦难,回头想想这件事,甚至都不觉得是个事儿。然而,对于一个刚刚接触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的确算得上是人生的第一次“磨难”吧。


读圣经有什么用?至少在这个短篇小说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连章节标题中都有很多宝藏,可以帮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现代小说,那么深入进去读,一定有更多收获。比如“马太效应”,比如“路加福音”中的“窄门”典故,比如圣经中经常出现的“四十”这个数字(《老人与海》的开头就多次使用)……有一点基础知识打底,我们在读英文原著时会有很多惊喜和顿悟,有时读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破案,通过蛛丝马迹来解谜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注:以上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李哲


李哲 | 从教16年,资深英语讲师,喜马拉雅大学官方认证讲师;翻译出版过《可怕的科学》系列等多部英文著作;企鹅图书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大型活动武汉站主讲嘉宾;互联网预言大师、《失控》&《必然》作者凯文·凯利读者见面会特邀现场翻译;用英语讲述的个人故事被BBC选用并在国际频道BBC World Service中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