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精神造句-语文学科抽掉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

精神造句-语文学科抽掉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01-19 08:27:02
阅读:
最新资讯《精神造句-语文学科抽掉人文精神,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主要内容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精神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1 挖掘文本人文因素,创设人文语境,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应披文而入情。对于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创设语境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营养、能使学生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当中(进行学习的课程)。一个孩子若在菜市场长大,他就充满菜市场的语文;若在医院长大,他就充满带有药味的语文。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生存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语文来立人。语文教学就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2 关注学生生命个体,尊重独特感受,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视角、认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师在认识“多元”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这种既是“自己的”又是“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中,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到处绿意盎然;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草儿变红了,油菜花变黄了;有的说,春雨是无色的,因为下在地上干了,看不出什么颜色;有的说,春雨的确是无色的,可它却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春雨的色彩比任何水彩笔的颜色还要多得多……笔者说:“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想在画家、科学家、诗人、歌唱家、农民还有我们小朋友,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一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外面看一看,把看到的结果,用各种形式包括画、儿歌、小诗、歌曲等表达出来,好吗?”学生欣然同意。瞧!他们又带着不同的小脑袋去萌生不同的想法去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3 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挖掘文字内涵,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能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样,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同等对待,平均用力。就具体课文而言,有的课文以落实工具性目标为主,渗透人文性目标;有的以落实人文性目标为主,兼顾工具性目标。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在适当的语言学习环节中恰当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课文内容精彩、语言经典处,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间,品悟语言的精炼,感受作者的情感。


4 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天空中一丝云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5 改变教学的方式,重视文化教育


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文化知识的多少对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影响。现行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发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语文教师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