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学风建设标语-三十年学风路 ——“勤奋求实 进取”学风口号影响代代兰大人

学风建设标语-三十年学风路 ——“勤奋求实 进取”学风口号影响代代兰大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1 03:13:20
阅读:

开栏的话:


为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校园文化的张力,培养师生的仁爱情操、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校报开设峰汇·价值观和文化论坛,论坛以“逐思想之高峰,汇文化之精髓”为宗旨,以故事讲述启迪思索,以解惑答疑共筑理性。论坛将与先生们对话,与优秀校友对话,与楷模典范对话,与专家学者对话。带青年倾听人生故事,感受传世精神,以期用科学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来影响人;用嘉宾专家的知识优势和思想优势,用鲜活的故事和朴实的话语打动青年,吸引青年,让青年懂中国,接好棒,共筑中国梦!


1986年3月1日学校7号文件公布了我校学风口号。自此包含着兰大数十年学风风尚与工作作风的六字口号逐渐深入人心,至今已经三十年了。但是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来讲,这种特色风尚的形成绝不是以30年前的3月1日为开端,正如当时《关于我校学风口号的说明》中记载:勤奋,求实,进取,是我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良学风。经过这30年的发展与传承,这六个字已经被几代兰大人铭记在心。值此兰州大学的学风口号公布三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特邀胡之德老校长、张克非教授、王学俭教授为我们讲述当时兰州大学的学风口号相关的故事,引领新一代兰大人思考如何传承与发扬这份兰大精神。


《兰州大学报》的报道(校报第75期,1986.3.25一版)


访谈嘉宾:胡之德(原兰大校长、化学院教授)


张克非(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近现代所所长)


王学俭(原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采访记者:本报记者 吴振荣


学生记者 何静苗


校报记者:通过查阅资料文件了解到,兰大的学风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1986年确定下来的,想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


胡之德:学风口号工作是1985年我当校长不久就开始筹划的。进行学风建设,是根据兰大当时的实际情况。兰大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勤奋的,教师也在认真地教。在全国考试中,兰大取得成绩在全国都是是数一数二的。教学成绩非常突出,学生也获得了极佳的成绩。兰大教与学的风气非常好,我们就想巩固和发扬这样良好的学风。


我们组织人力进行调查,首先作为老师接触学生比较多,也有当时在社会工作的校友的反馈,认真考察了当时兰大的学风。我认为学风是有一定目的,按照一定计划去塑造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有很多学校的学风都是照搬、引用的传统典籍中的名言名句,我们的想法是,在一所大学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是必须要懂得的,但是作为学风口号是不是合适,还值得探讨。兰大的学风一直是很好的。我们根据当时的兰大毕业学子就业后的社会调查结果,兰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受到社会的认可并得到广泛好评,不管是在业绩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兰大学生继承了这种优良的学风,进而 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作风。我们又依据社会调查的结果和进入社会后校友的表现,结合兰大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次讨论,总结兰大长期以来真正形成的学风,最终确定“勤奋、求实、进取”这六个字的学风口号,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此外,江隆基当校长的时候,我是科研、教学秘书,经常会给江校长汇报工作。其实江校长对西北怀着很深的感情,他为西北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兰大学风的形成有着奠基的作用。


张克非:学风一旦形成,就成了学校无形的文化。这种文化最后经过升华,总结出来的“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影响了一代一代兰大人。在国立兰州大学时期,辛树帜校长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顾颉刚先生在《昆仑堂碑记》后面有一句话讲得好:“任何物欲都有得而毁之的一天,唯有以此不可为之日而为之的精神,永远相传。”这里的精神就是刻苦勤学的精神在当时兰大师生身上的体现。建国以后,我们的学风依旧在延续和发展。特别是江隆基校长时期,非常重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学风的建设,并且作了很多工作,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他坚持每周去课堂听课,经常和不同年龄的老师谈心,共同探讨学科的发展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同时,也和学生相处,鼓励学生发奋成才。文革结束以后,刘冰校长也是非常重视教学和科研以及学风建设的。在高考刚恢复时期,77、78届学生学习的风气是非常好的。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努力刻苦的劲头,对于学术的追求,也继承了60年代优秀的传统,并且发展了这种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竞争压力的增大,我们这一届学生的感觉到了紧迫。基本不用别人督促,大家普遍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且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每晚宿舍后,还要一起进行有关专业问题的讨论。挑灯夜战的同学也很多,学术氛围极佳。那时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有一份社会担当感。刻苦学习,想要成为为社会有用之才,为社会作贡献。文革以后,就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学校良好的传统和学风,后来也为兰大人所继承。这样看来,兰大的学风建设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风气。


到1985年的时候,学校的领导认为有必要对我们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进行归纳和概括,所以确定了勤奋、求实、进取六个字的学风口号。这是对于我们已经形成的优良学风的总结、提炼、升华得来的。所以,我们不是提出了这种口号才去努力的,这一点要明确。这种学风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才成长中最基本的特点和规律。


王学俭:我个人认为兰州大学的学风实际上就是兰大精神一部分,是兰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兰州大学的学风以公开文字形式确定大体是在1985--1986年期间,1985年底胡之德校长在教代会做了题为《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工作报告,后来通过教代会提案的形式征集、分析和提炼,并最终认定 “勤奋、求实、进取”为兰州大学的学风。兰州大学有着辉煌的办学历史,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江隆基同志来兰州大学主持工作。他为兰州大学学风、校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江隆基同志的办学风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也给后来的兰大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兰州大学的学风、校风实际上一直存在于建校的整个过程中,为什么在1985-1986年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呢?这是现在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总结的问题,在我的印象和记忆中,1977年恢复高考到1986年,兰州大学有三件事引起了校内外的热议。第一件事就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兰州大学一次性有25个科研项目获大会奖励;第二件事是恢复高考后兰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晚上学生宿舍熄灯后许多学生仍然在路灯下看书、或者在寝室点蜡烛学习,为了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秩序和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校学生会同教务处多次协商,对旧文科楼1009教室进行昼夜开放,尤其是在全国重点大学(确定22所高校)参加的物理、化学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我校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这件事还引起了《瞭望》杂志的关注,该杂志当时以《兰大为啥状元多》进行了专题报道;第三件事是,根据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兰州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因此,当时的情况,整个校园和社会都在热议和思考着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兰州大学在这样一个落后偏远地区,在方方面面的发展获得了较为不错的成就,尤其是科研方面较为突出呢?大家比较共同的认识就是应该对学校的发展原因进行一个总结,最终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校风对兰州大学的影响是根本的,因为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兰大人的成长和行为。


2009年8月27日,我校在校本部门口两侧分立巨石,分别铭刻“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和“勤奋、求实、进取”学风口号。其中,刻有学风的巨石取自青海循化,重38吨。


校报记者:文件中这样讲:学风口号总结了兰州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优良传统,保持这种优良的传统,对于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有效地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如何理解“勤奋、求实、进取”学风的内涵?


胡之德:到现今为止,这种优良的学风在30年里一直让师生传承了下来。这六个字的确定,我们是根据当时进入社会后校友的反映,再加上我们自身的认识,赋予了这六个字不同的含义:


勤奋是学校治学之本,也是学生和老师们都要共同遵守的学术之本和科研之本。第一,任何时代任何人要获得成功、获得理想、获得知识和获得财富,勤奋都是这个人必备的素质。第二,勤奋是我们获得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必须,也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须。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第三,当时兰大的建立,就是靠着勤奋起家的。兰大的生源不能和清华北大的相比,但是在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兰大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良好的反响。这是勤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在社会上和其他人竞争,只能靠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稳固地立足。我们每一个兰大人,都对勤奋看得很重要。作为每个老师,教育每一个学生,要靠着勤奋;每一个学生也要靠勤奋才能塑造素质,获得知识。我很重视劳动对学生的培养。国家在当时还很困难,所有的教师职工、学生都要进行一定的劳动。比如打扫卫生,维护共同的校园环境。当时的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都是一些典型的事例。


求实在我看来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个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一些社会经验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一,科学精神就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实际,尊重客观。二,科学精神就是研究成果任何人都能够检验,都能够重复。你所使用的数据、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都能够经得起重复。因此,科学具有广泛的重复性。三要具有广泛的实践性,谁去实践都能得到结果。四要有质疑性,科学不仅要接受当代人的检验,还要接受后代人的质疑。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允许任何人进行检验和质疑。五要有批判精神,和鉴别的能力。鼓励师生要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批判地继承,任何人所做的工作都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此外,科学精神也包含合作精神,现今提倡跨学科、交叉学科,要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多学科合作,单一学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要鼓励老师和学生具备这些精神。


进取包含着创新。进取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要经历的过程。现今来说也就是要有上进心,实实在在地干活。工作和学习时要有严谨的作风,思想上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具备不屈不饶的意志,要有能够抗挫折、抗干扰的抵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不畏风险、不怕挫折地往前冲。还要有创新精神,要赶过别人。在现今来说,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进取,包括思想、言论、知识、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的)进取,开拓创新、适应时代进步。当时我的考虑:一,兰大要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还要进行学科的完备建设。在当时兰大是偏理科的,我当时作了一些工作,成立了计算机系、新闻系、马列科学系、图书情报系等。社会需要这些人,竞争性不断增强。社会时代不一样,对于现在的学生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前面我赞成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了劳动。可是我认为劳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的。《高校的改革精神和发展》这本书是我当时总结心得写出的,详细论述了劳动育人的重要性。


张克非:先说说勤奋。学习本身即是辛苦的工作。读书学习如果不勤奋是不会有收获的。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在《讲堂录》总结出“懒惰为万恶之渊薮”。懒惰,各行各业都无法成功。勤奋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老祖宗总结的智慧,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保障。中国人的勤奋,作为一个民族特征,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具体到大学,对于老师来说,不勤奋无法做出科研成果;对于学生来说,不勤奋就无法多读书。勤奋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求实,也是兰大的显著的特点。从兰大的生源来说,是以西部的学生居多;从兰大的科研来说,我们的科研都是脚踏实地的。不论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立足于西部做科研的。求实的内涵也是很丰富的。一,求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要秉持的精神。求实不是只做表面上的文章,而是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二,求实也为勤奋提供了保障,为勤奋找到了目标,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三,求实就是在现有的工作和条件下,不是虚无缥缈地幻想,而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出最大的成功。这就是脚踏实地、立足于现实的表现。四,学校的发展其实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学习、研究都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进取更多的体现出的是创新的意识和追求。一要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对于学校来说,每一年要不断追求一种更高的目标意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与前一年相比,一定要有所进步;二,从事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发现真理、追求真理、探索各领域新的知识;三,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专业有更好的发展,打破落后地区相关的限制和制约,瞄准先进的目标,成为自己的动力。进取离不开创新、离不开超越,离不开发展,其中也就包含着创新和发展。


王学俭:其实对于“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有明确解释的,当时学校确定“勤奋、求实、进取”学风的文件也是有一个文字性的概括的。我个人认为这个学风的概括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符合兰州大学的实际情况。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任何天才型的人物,也是必须要通过勤奋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的。况且兰州大学的学生,在全国来讲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来到学校,再加上我们地域比较偏远。那我们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学生,比如(恢复高考)到现在大概产生了9个院士吧,并且基本上都是80年代在校的学生,这中显现也验证了当时的学风状况,现在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的。另外,尽管目前全国高校竞争非常激烈,但兰州大学许多核心指标也没有掉下来,实际上是兰大人的勤奋精神鼓励着一代一代人进行奋斗。所以,勤奋作为第一位用来概括兰州大学的学风是非常准确的。


求实也是符合兰州大学的实际的,因为兰州并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它在西部地区,那么兰州大学必须与国家的发展、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兰州大学早期是法政学堂,后来为什么学科有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这有国家对高等教育在西部的布局有关,但更重要的也是于兰大人不断探索和思考办学的实践有关,如在国家“一五规划”期间的重大建设———兰州化工厂的选址建设,兰州大学为配合国家化工重要基地的建设,强化了化学化工学科的建设,所以才成批的调来了一些化学家,组建了我们学校强大的化学化工学院。另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形势很长一段时间对我们不利,整个国家要准备打仗,特别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确定,作为兰州大学也在50年代后期加强了物理与核技术学科的建设,所以像段一士这样的教授就来到了兰州大学。还有在西北干旱沙漠缺水的地理生态环境,生态学科的建设发展,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像郑国錩和李吉均等院士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另外近年,我们的传统学科依然具有优势,新兴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数学、草原生态、矿产资源、气象等等,因为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呼唤着兰大人要做这些研究。兰州大学的地理位置也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应产生了包括敦煌学、民族学、区域经济、中亚等科学研究,因为社会有这种需求,所以促使了兰州大学发展。故而,兰州大学这种求实的态度和追求,是促使兰大人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真研究实践中出现的社会需要和问题,积极地研究我们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我们面临的事情的原因。


第三,进取的精神,这是兰州大学的特点。虽然因为地域的劣势,信息的滞后,遇到的办学困难多,但兰大人身在西部,胸怀世界,思考的是世界性的问题,想的是民族、国家的问题,始终保持对学术的追求,校园里经常看到的是一些干活的、努力奋斗的人,这是兰州大学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兰大精神的倡导下,兰大人也不断地贴近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在进行学科调整和学术追求。


所以,当时这三个精神的凝练和概括,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勤奋、求实、进取”的兰大学风,鼓励着兰大人一代一代的学子为之奋斗。


校报记者:兰州大学的学风体现了百年老校的精神,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淀,“勤奋、求实、进取”学风已经是兰州大学时代变革与发展中的“文化陈酿”,您怎么看学风口号的建设在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或者,在当下,它的内涵有没有丰富,若有具体体现在哪里?


胡之德:学风问题是学校共同体应该都去维系的,大家应该共同维护学校的发展,增强我们共同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德、智、体、美、劳的提法,在现在仍旧是不过时的,这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和马克思也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兰大精神是要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含义。现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之后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能不能很好地发展。要发展,就要结合现代时代的需要。作为学校来说,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未知知识。要利用现在新的知识,要自己在社会上获得知识,现今的智能化手机,能够快速地得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是要有选择和辨别的能力。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充满挑战和机会,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现今要将数据化、智能化和技术化的内容充实到智育中,并加以补充、加以完善,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新时代所需的技能。否则,学生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


张克非:前面讲过,学风是人才成长、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我们制定的学风口号,包容性是很强的。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变化,条件越来越好,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激烈。兰大“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没有变,学风所体现的精神内核,永远是有价值的。对我们现在来说,这也提出了更广泛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过去,兰大的目标是在西部成为一所一流的高校,或者在全国成为一所一流的高校,而今争创一流,我们瞄准世界目标,作出更大影响,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高校,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兰大作为一所重点高校,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要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与“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是离不开的。如果能够做好,就能适应新的条件、环境、压力,做出更好的成就。


从思想、观念、科学、创新来说,兰大作为百年老校,也要适应更高的要求,完成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兰大能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决定影响力大小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标准。为了完成这样的使命,我们还要克服困难,通过改革进行创新。鼓励创新,把老师和学生凝聚在创新的机制里面,更多地调动其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激发大家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关心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我们才能从科学技术上、理论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获得更高质量的成果。通过勤奋努力的劳动,进一步鼓励进取,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习惯和局限。重点高校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兰大能不能是一流的,能不能是领先的,能不能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这种进取目标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么就需要汲取发扬良好的学风,然后将其变成一种新的动力。


到现在为止,经过30年的积淀和发展,这种优良学风在一代代兰大人身上传承下来,我想再过30年,这样优良的学风依然是有生命力的。一代一代兰大人的成长与这种优良的学风也是分不开的。经过我们的努力,也正在丰富着兰大学风的内涵,同时也在发展和传承着学风。


校报记者:请您结合自己的情况,或您眼中的师生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实践等,谈谈今后我们如何传承与发扬校风精神?


胡之德:学校从古至今都是从多方面引领社会进步潮流的,我们现今的学科体系还值得完善,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等各个学科通过已有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丝绸之路的学科体系。在丝绸之路的建设方面,西部本身具有极大的优势,要有紧迫感。


王学俭:兰州大学有一批优秀的人才,老的一代,年轻的也有。我楼上住的化学系的一些老师,在我印象中起得很早,回来得很晚。早上一散步就到实验室去了,晚上一散步也到实验室去了,这是典型的兰大人的特点,把工作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我个人来讲,我到兰州大学这38年,除了出差,就在一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的。办公室就是我多年的场所,常年我说自己没有礼拜天,没有节假日。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生活的常态,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晚上我都要工作到十二点。我看见的很多理科的学生也是这样,能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


张克非:首先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其次把良好学风的继承,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努力和学习中,实实在在地做好,这体现出求实、奋进的精神。如果学校里的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那么学校才能发展。第三我们应该将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目标结合起来,把其具体化为我们前进的措施、保障、精神等。对于学风口号来说,注入了新的东西,使学风的内涵更丰富,更有价值,更适合我们当今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些事情。


如我们文科类的学生来说,有三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一是认真系统地读书,二是仔细深入地思考,三是勤奋地写作。而这三者,最终就是你科研的能力和写论文的水平。这也是一个文科学生的看家本领。一个大学生在校读了多少书,读懂了多少书,这决定着他事业的发展。在读书的基础上自己思考,转化成为自己的智慧,转化成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写作能够把其非常好地表达出来,传播出去。这三者是紧密结合的。读书之后没有深入地思考,只能说明还没能很好地思考和创新,表达的东西肯定是空洞无物的;读书后经过思考,但是没能很好地表达,这也是欠缺的,无法对别人产生影响,也无法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三者实际上是完整的系统,也就是我们进入大学以后,在专业、人生各个方面,积累、取得的成果。打个比方,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通过他们所写的作文看出来;文科专业学习的成效,从一篇论文中就能看出来,如从表达能力、逻辑结构、分析水平等都能体现出来。以文科学生为例,在传承学风方面努力,只有勤奋了,有着进取的目标,踏踏实实努力,那就肯定能获得知识。


这种优良的学风对于兰大优秀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有着自觉的意识。处在当今有些浮躁的、消费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讲,诱惑也非常多。很多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无形之中不断地增长。今年4月份,有关机构在国民阅读的调查中发现,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能通过网络接触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在另一方面来说,学生们勤奋的程度普遍有所下降,不去认真地读书、思考,光去接受一些零星的、碎片的、娱乐化的知识,这些是无助于我们的知识积淀的。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怎样能够卓有成效地继承和发扬当时提出的学风口号呢?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定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娱乐总是轻松得多,也比埋头读书、冥思苦想要容易得多。很多本科生在进校时成绩很优异,但是有些同学自制力较差,经常上网娱乐,到离校的时候差距就非常大了。优秀的学生四年里,专业知识得到巩固;有些同学经常打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自然是不会有收获的。任何积累和收获都是靠勤奋得到的,要靠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的。这也就越发彰显了我们“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的可贵,也增大了坚持这种学风的难度,(这也是)决定我们以后只是平庸的消费者还是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的分水岭。


(《兰州大学报》2015年第16期 总第880期 一、三、四版)图文连接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