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修的成语-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仁义礼智信修得不够,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圆满

修的成语-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仁义礼智信修得不够,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圆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7 05:15:32
阅读:

老子认为,“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关系,做不到道才追求德,做不到德才追求仁,做不到仁则追求义,做不到义便追求礼,连礼也做不到,就只能追求智和信。当然,这个“智”不是智慧,而是知识。但我们不提倡这样的选择,我们提倡“信、智、礼、义、仁、德、道”——我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只在信的层面也不要紧,要向上追求智,达到智还不够,还要向上追求礼,达到礼再追求义,达到义就追求仁,仁也实现了就追求德,有了德就追求道。这就叫修行。


老子的思路不是这样,他是用前一个否定后一个,认为后者的境界不如前者的境界。换句话说,老子认为,能做到道与德是最好的,仁义礼智信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儒家在这方面的思路跟我们比较像,他们也肯定“仁义礼智信”的意义,认为“仁义礼智信”是非常重要的人格修炼。所以,“信智礼义仁”也是儒家的人格修炼次第。他们从信修起,完成信的修炼就注重积累知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侧重于礼的修行,接着修义气,再往上修仁心。仁是他们的最高追求,他们称之为“仁道”。不过,当他们实现仁道,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博爱之心时,慢慢地就会拥有真正的德行,随着德行的慢慢增长,也会入道,甚至得道。大家一定要明白,这就是神秀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然,修到超越仁心的层次,进入德的境界,甚至入道时,儒家的方法论就不够用了,因此,儒家修到最后,往往会从佛家和道家中汲取营养,然后开始佛家或道家所认为的修道。如果修得很好,他最后就会进入佛家所说的无修道。中国历史上有些非常高明的大德,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中国还有个成语叫“道貌岸然”,现在虽然是贬义词,但最早的时候它是褒义词,意思是,得道之人有一种“道貌”,也就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怎么来的?就是修炼仁义礼智信修出来的。


五台山戒坛上有一副对联,对联中写到:“地君亲师,大恩难报;仁义礼智信,至德当修。”所以,道家也肯定仁义礼智信的修炼。而且,你最后修成的道德,也要通过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来体现,只有行为才能代表你的境界,而不是言语的表达。表达不出来也不要紧,因为表达需要文字般若,就算你没有文字般若,只要有承载道德的行为,也足以证明自己的境界。所以,不能否定具体的行为,而要用道的智慧去观照行为,同时用行为来支撑你的智慧。换句话说,超越后的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外在表现。所以,它们两者是不能偏废的,有点像福德和功德。


佛家允许信仰者追求福德福报,但那是在明心见性之前,明心见性之后,信仰者就不会求这些东西了。但是,即使不求,他们也会俱足福德福报。为什么?因为不修德不可能了道,修道必须修德——过去有“三千功德”的说法——而德又必然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之中,所以,通过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明道了。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明道了,他就必然有很好的德行,而有德之人必有福,所以,他也必然俱足福报和福德。大德之所以能赢得千古敬仰,就是因为他有很好的德行,德行让他俱足了福报和福德,有很好的善缘。这时,很多人都愿意接触他、帮助他,他就容易把真理传播出去。


传播是需要善缘的,所谓的善缘,就是一种很好的缘分,也是一种对你有所帮助的外在条件。儒释道都讲究广结善缘,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历史上有很多大德能够通因缘,他们已经超越了因缘。他们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在利众,因此不求善缘而自然善缘俱足,也就不需要专门去广结善缘。这样的人,只要活着,就会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在我心中,他们比高僧更加伟大。


对于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在这里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如果你的德行不够、仁义礼智信修得不够,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圆满。


其中,仁对应肝,仁心修得很好时,肝脏就会很好,三魂七魄中的魂也会非常饱满。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仁德不够,就会很容易生气,老是生气,就会肝气不舒、肝气郁滞,严重时肝区还会疼痛。至于义,它对应的是肺,老祖宗认为义修得很好、很讲义气时,肺也会很好。肺还代表什么?代表“金木水火土”中的金,金掌管体魄。体魄好的人,身体就很好。《水浒传》中有很多人都很讲义气,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身强体健。所以,“义好肺就好”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那礼好又会怎么样?礼修得好,心就会很好。这个“心好”,指的是心宽、心大。养成送礼的习惯,而且礼尚往来,他的心就会慢慢受到影响,一般不会很小。所以,礼的修炼有益于心。心代表火。智代表肾,肾水合一,肾代表水。所以,如果一个人很聪明,知识渊博、意志坚定,就说明他的肾很好。不过,你一定要明白,这个肾——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肾——不是器官意义上的肾脏,而是一种先天之气,属于一种功能。最后是信,信很好时,脾就会很好,脾代表大地,因此信对应大地。为什么信代表大地?你想想看,我们播下苹果的种子,大地会长出什么?肯定是苹果,所以大地特别守信。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它认为人的德行对应五脏六腑,修道者必须修炼人格和道德,才能让自己的身体也得到圆满。这就是“身心皆修”的理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不认可。比如,科学家现在才发现情志对健康的巨大影响,而中国的老祖宗早就有“仁者寿”的说法,认为有仁心的、憨厚的人能长寿,刻薄的人会短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传承。


前段时间,有一个读者问我,《老子的心事》不仅仅是在讲道家、讲老子,也是在讲佛家、讲儒家,为什么我要这么讲?我告诉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其实是互通的,它们之中隐含着一种次第的关系,而且,在其侧重之处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处。所以,到了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体系化地进行学习,不用专门划分出儒释道三种。所以,讲解《道德经》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引子,让我有机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判教——将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部分,佛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部分,让三者结合,互为补充。或许,这会更加适合当下的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看,《老子的心事》这套书就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而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


雪漠(XueMo)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