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胸怀成语-「2018年 初一语文」第14讲 传统文化——人生价值,天下胸怀

胸怀成语-「2018年 初一语文」第14讲 传统文化——人生价值,天下胸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3 07:42:51
阅读:

第14讲 传统文化——人生价值,天下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眷恋乡土的民族,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家国情怀。然而,这个民族的胸怀并不止于家国,而是放眼于世界,关怀着众生,是宽广、博大的天下胸怀。不管是主张兼爱天下非攻寝兵的墨家,还是主张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儒家,抑或是主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的道家,自古以来,中国士人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努力为天下百姓创建一个太平和合的世界。在课中,让我们一起通过经典篇章来感受中华民族的天下胸怀吧!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兼爱天下


1.经典导读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亲人之间有爱,尤其在危急时刻,总有父母兄弟坚定地站在你的身旁;男女之间有爱,那些执手偕老相濡以沫的伴侣就是最好的证明;朋友之间有爱,那些以友辅仁、切磨箴规的佳话并不少见。然而,人类的爱并不只局限于亲友男女之间,而应该突破一己之畴,涵盖全人类。这种爱就是博爱、大爱,是人类心灵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博爱的情怀是人类所共有的,这在中西方文化史上均有突出的体现。在西方,从基督教所提倡的无差别、无条件的爱,到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平等、广泛的爱;在我国,先秦诸子也提出了爱的观念,像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墨子所提倡的"兼爱",都体现了对于人类深深的关爱之情。尤其是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更是博爱思想的一种直接体现。


本课的经典原文选自《墨子·兼爱》,阐述了墨家所主张的"兼相爱"的观点。在墨子看来,当时的社会是如此的混乱,诸侯大夫只有欲而没有爱,导致了相互之间只有倾轧和争夺。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墨子提倡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该"兼相爱",即要给予对方(包括自己的敌人)爱,从而使人相互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解决社会问题,挽救时代危机。


经典原文: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2.文化雅苑


虞芮之讼


商朝末年,西伯姬昌封国旁边的虞、芮两个小国因为分田不均,争执了很长时间而无法平息。


这时,虞国国君提出一个办法:"西伯姫昌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我们不如请他做评判。"芮国国君一听,立即赞成。于是,二人一起前去拜访西伯。一进入西伯的地界,他们发现这里的人都很谦让。郊野中,耕田的人互相让着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让道;都城里,男女井然有别,老人受到尊重,没有手拎东西的;朝堂上,官员们都把升官的机会让给别人。


两国国君看到这一切,满心羞愧,感慨地说:"西伯真是有德之人啊,所以国家才这么昌明。我们为一块田地争成这样,真应该感到羞耻。"他们都不愿再争了,想把那块有争议的田地让给对方。经过这件事,西伯姬昌的文德闻名天下。后来,周朝建立以后,姫昌被追称为周文王。


考点2 热爱和平


1.经典导读


人类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是残酷无情的。尽管有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时候,战争只是统治者和野心家争权夺利、满足私欲的工具。"争地以以战,杀人盈野;争城城以战,杀人盈城。""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千百年来,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深知。


所以,战争历来受到有识之士和人道主义者的反对,人们表达和平的呼声也从未间断过。这也导致了近代世界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从19世纪开始,尤其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的和平主义思潮高涨。在我国,反战的意识起源很早,西周时期人们就在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秦汉以来,各朝各代的征役诗、描写离乱的诗更是充满了对战争的控诉。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非攻"的观点,明确批判当时诸侯国之间以武力争城、争地的行为。本节的经典原文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对对"战争不义"观点的论述。他以偷盗为例,指出偷别人的东西尚且是罪行,更何况是杀人,而战争往往要毁灭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可见战争是多么罪恶的事情。既然"战争不义",那么人们更应该热爱和平。


经典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①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②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注】①"扡"同"拖"。 ②十重:十倍。


2.文化雅苑


墨子止攻


墨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有一天,他听说著名工匠公输般为楚国发明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马上动身,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找到了公输般。


墨子说:"有一个人对我不敬,我出十两黄金,你帮我杀了他。"公输般一听,摆了摆手,说:"这可不行,我得遵守道义,不能能随便杀人。"墨子追问道:"那你为什么帮助楚王攻打宋人,残杀无辜的百姓?"公输般顿时无语。


公输般虽然理亏,但并没有放弃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想法。于是,墨子直奔朝廷,拜见楚王。他说:"大王,您为我评评理!一个人很有钱,却不满足,还抢穷人的东西。"楚王说:"这是强盗行径!寡人为你做主。"


墨子紧接着说:"既然如此,您的国家这么富有强大,为什么还要攻打弱小的宋国呢?"楚王一怔,辩解道:"先生言之有理!只是,公输先生为我发明了云梯,我不能不用。"


于是,墨子和公输般比试攻守的战术,只要公输般提出一种进攻的战术,他总能提出一种防守的办法将其化解。最后,楚王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考点3 以公为先


1.经典导读


人生在世,必然要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想要的,属于"私"的范畴;群体所需的,则属于"公"的范畴。自己要什么,每个人都很清楚,并且会本能地去争取,所以"私"总是无处不在的;群体或社会所需,有时候看起来与个人利益无关,似乎离我们较远,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它需要人类自觉地维护。"公"是比较难得的,但它恰恰体现了人的理性和高贵,因为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克制私欲,表现出"公心"来。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之一。所以,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称颂那些"公而忘私"的人,而鄙视那些"徇私忘公"的人。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就明确提出了"先公后私"的观点,发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振聋发聩的呼声。本节经典原文选自《吕氏春秋・贵公①》,正是论述这一观点。文章认为,因为天下是全天下人所共有的,所以每个人对待异己的人和事,都要秉持一颗"公心",以源于天下、归于天下的心态视之,从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各行其道。


经典原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②,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③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④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⑤一人。伯禽⑥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⑦曰:"利而勿利也⑧。"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⑨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⑩,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注】①贵公:贵在公正。②上志:古记,指古代典籍。③《鸿范》:《尚书》中的一篇。④或:有。⑤阿:偏私。⑥伯禽:周公之子。⑦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辅助成王。⑧利:前一"利"为施利,后一"利"为谋利。⑨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人。⑩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2.文化雅苑


狄仁杰断案


狄仁杰断案公正,执法如山。有一次,一位官员不小心砍了皇陵上的柏树,皇上勃然大怒,下令将他处死。狄仁杰是当时的执法官员,他劝说道:"陛下,这样的过失,免去职务就可以了。"皇上怒气冲冲地说:"他这是亵渎先祖,必须斩首。你别再说了!"狄仁杰据理力争:"按照国家的法律,他罪不至死。陛下判他死罪就是违背法律。我必须遵照法律,不敢胡乱判案。"皇上无法说服他,只好免了那人的死罪。


又有一次,有一位官员仗着与皇上关系亲密,为非作歹。狄仁杰依法逮捕了他,皇上却想赦免他的罪,要求狄仁杰放过他。狄仁杰义正词严地说:"陛下袒护有罪之人,就违背了国家的法令。如果您一定要赦免他,就先罢了我的职务吧!"皇上无话可说,只好将那人治罪。


狄仁杰不畏权势,依法判案,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考点4 以民为本


1.经典导读


一个国家的根本在哪里?是粮食,是军队,还是君主?人们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从某种程度上讲,什么样的答案就反映了什么样的政治观。其实,国家之本不在于统治者,更不在于军队或粮食,而在于民心。因为国家的形成,正是基于民众群体的需要;没有民众,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说国之本在民,政治之本在于民心。这一点,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明确的认识了。例如,《尚书》中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孔子提出了"民无信不立",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们都已认识到了"民"对于国家政权确立和统治的重要性。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数代统治者的认可,唐太宗将民众比为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民为邦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共识。


本节的经典原文选自《管子・牧民》,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为政的关键在于"民"。顺应民心,国家就兴盛;违逆民心,国家就衰亡。所以,统治者应当全面了解民情,满足民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贏得民众、才能增强国力,从而获得并维持长治久安的局面。


经典原文: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 ,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2.文化雅苑


魏征爱民


唐朝的魏征以直言进谏而闻名。有一次,唐太宗想征召十八岁以上男子从军,便让魏征签发一份诏书,却遭到了他的拒绝。唐太宗大怒:"男子十八岁就长大了,自然可以从军。你为什么这么固执,违背我的旨意?"魏征严肃地回答:"圣明的君王知道如何爱惜民力。我听说,弄干池水,虽然能捕到鱼,但来年却无鱼可捕;焚烧山林,虽然能获得兽,但来年却无兽可猎。如果青年男子都参军了,那谁来从事其他的工作呢?况且,法律规定,只有年满二十一岁的男子才能入军,陛下怎么能够违背法律呢?"


唐太宗沉默了很久,觉得还是魏征的话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在魏征的辅佐下,太宗爱惜民力,不夺民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迅速发展,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下列属于孟子言论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参考答案】 D


【解析】 A项为《墨子》中语句,为墨家思想。B项为《韩非子》中语句,为法家思想。C项为《荀子》中语句,为儒家思想。D项为《孟子》言论,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核心。


例题2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参考答案】 C


【解析】材料第一句强调对待人民残暴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恶果,说明他希望统治者对人民好一些,即实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容易看出是道家;第三句作者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例题3


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墨子的同学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孟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所以选B,AC为孟子的主张,D为韩非的主张。


例题4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使我们更加珍爱和平。但是近几年的能源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出现,战争的阴影再一次笼罩着我们,可以说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


(1)在人类的历史上,你知道哪些重大的战争?列举两个例子。


【参考答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中国抗日战争 台儿庄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 偷袭珍珠港 英斯科保卫战等等。


【解析】分析题干的提示,"重大的战争",写出中外著名的战争即可。


(2)如果你作为一位联合国和平组织的学生代表,此时的你正在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针对日本近期对我国钓鱼岛的挑衅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举动,你在面对日本的学生代表时你会对他怎么说?


【参考答案】日本友人,您好!我国是一个追求和平的国冢,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二战的惨痛教训也已经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只能带领日本人民走向失败,希望贵国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吸取教训,不要再做出伤害两国人民情谊的事情。


【解析】注意场合(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和对象(对日本的学生代表),对对方有尊重,用礼貌有语。要说清两点,一是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二是强调日本政府只有不忘历史,以历史为鉴,认真反省才有构建中日未来的和平图景,作为两国学生在这方面要努力。


例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围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项哲理深奥、能给人以智慧启迪的竞技游戏(a)围棋黑白二子象征日月阴阳昼夜;圆形棋子象征天象、苍穹(b)所有棋子既无大小(c)又无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d)棋盘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杀,沧海桑田;棋盘胜负,世事纷争;诸如此类种种,皆可拟世事,让人自己去悟道,去品世。


②那么棋迷为什么会喜欢围棋,并且如痴如醉呢?


③首先,毫无疑问,围棋与象棋相比,更高一个档次,属于高智商的贵族运动。棋盘上的争斗是对局双方智慧的较量。围棋的变化比象棋更为复杂,正方形棋盘上横竖都是19路格子,共有19×19=361个交叉点,理论上讲就会有3的361次方那么多可能的变化,实际上围棋可能是没有办法穷尽的。一局棋的进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为对局的双方通过各种招法来揭示围棋特有的规律,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世事如棋局局新,下棋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局面的变幻莫测,好比一个数学家面对一个含有多变量的难题,每次探究都有新意,每一局棋都是智慧的较量。


④其次,围棋可以启发人生智慧。围棋的道理,有些是生活的隐喻,完全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中国古代有个《围棋十诀》,说是做人的道理,也不勉强,例如:不得贪胜,入界宜缓,舍小就大,逢危须弃,动须相应等。对于棋局形势的判断,不可主观、武断和想当然,任何盲目地乐观或悲观都是不可取的。对局者需要冷静、周密地调查研究,对全局的形势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在双方的棋都没有明确生死的情况下,经常会看见两块棋对杀,就要看谁的气长,哪怕谁差了一口气,也就会被杀。人不能在自己做的任何学习、工作中差一口气,往往就是差这一口气,结果就是功败垂成。当然,一块本来可以活的棋,由于你的疏忽,被对手偷袭,你应对不当,也会不幸由生入死,这样你会遗憾莫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很多大风大浪走过来的,在沟里翻船的不在少数。只是人生你不能中盘认输,更没有重新开局的!


⑤最后, 。一方面,下围棋讲究礼仪。第一手棋应该下在棋盘的右上角,把方便对方下棋的左上角留给对方,以示尊重对手。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应该讲文明、有礼貌,尊重他人。做为晚辈或棋力低的一方,在对局的前后都应该主动地整理棋具。这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把自己摆到了谦虚好学的位置。另一方面,下围棋讲究安静地搏杀。下围棋时不宜把棋子摔的啪啪乱响,呼喝喧闹。下棋时,默不作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其落子节奏的变化、放布棋子的力量大小等都可反映出当局者的心智情况,如同在棋局中以手语交谈一般,故围棋又称"手谈"。从文化角度而言,下围棋不是让人去争胜负的,而是去取势,去求常,去悟道。


(1)在第①段中的四个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


【参考答案】(a)。 (b); (c), (d);


【解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内容,在第⑤段开头填上合适的语句。


【参考答案】围棋可以很好地锤炼一个人的修养。(或:围棋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范。)


【解析】根据本段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内容的表达,从"人的修养"这个方面上来拟写段首中心句。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一个"烂柯"的围棋典故,请结合典故内容,说明它体现了围棋这种活动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有"烂柯"典故,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这个典故说明围棋的一个特点:一局棋的进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解析】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大致内容,了解"烂柯"指什么,为什么"烂柯",然后从围棋方面来说明表现其什么特点。


(4)下围棋与作战道理相通。阅读下面《曹刿论战》的节选文段,用上文第④段中介绍的内容来解释鲁国最终以弱胜强,战胜齐国的原因。(120字左右)


【链接材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参考答案】示例:①善于把握战机。选择"齐人三鼓"时进攻,这样做与围棋讲究"不得贪胜,入界宜缓"相通,因为任何盲目地乐观或悲观都是不可取的。②调查研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样与围棋讲究"对局者需要冷静、周密地调查研究"一样,只有通过车辙了解真实敌情,才能放心作战。


【解析】阅读文言短文,根据所学理解内容,从鲁取胜的原因"抓住点机""审时度势"来联系围棋的道理。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


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来维护周朝的等级制度;墨子主张兼爱,是无差别的爱一切,正是对周朝等级制度的否定。B项正确。


2.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的代表,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著名的反战人士,介绍他们的事迹和反战思想。


人物:


生平:


主要事迹:


主要思想:


【参考答案】例如:圣雄甘地


生平: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主要事迹: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


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


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


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


主要思想: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


【解析】查阅相关资料,注意事迹与思想的把握。


拔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1)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


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


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答案】BE


【解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B."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因此"表述错误,原文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原文第一段"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E."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表述错误,先秦道家是一个学派,本来就没有进入庙堂政治。原文第四段 "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所以选BE。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


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


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参考答案】D


【解析】可以运用比较排除法。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那它就不会消亡"表述错误,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说成了充分条件,绝对化错误。原文第九段"或许方可免于沦亡"。所以选D。


(3)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①"道家"和"道教"不是同一个概念;②画线句先说墨家有自己的组织,在这一点上,墨家和道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道家是没有组织的;③接着说在"这方面"墨家和道教"相类",也就是说,道教也有组织。


【解析】此题是意义题,要求我们理解词语在句子或语段中的含意,需先对句子含意进行解释,然后再理解词语的含义。文章第三段"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在解释时,要把墨家与道家在"组织"上的差别,墨家与道家在组织上的类似解释清楚。从而说明道家与道教不是同一个概念。


(4)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


【参考答案】①处于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③缺乏把苦难化为幸福的信仰;④朝廷对墨家有极大的戒心。


【解析】此题一般要着眼"全篇"作答,从多个段落或首尾段来整合。答案主要从第四、七、九、十段中筛选整合,有"就外因看""重要原因""总而言之""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等提示,注意观点性、结论性句子,可以直接引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文章第四段开头"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可直接引用这句作为概括性的原因之一。


五 、课堂小结


1.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他看见当时各国征战的惨祸,心中不忍,所以倡为"非攻"论。他以为从前那种"弭兵"政策(如向成的弭兵会),都不是根本之计。根本的"弭兵",要使人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墨子的"兼爱"论。但是墨子并不是一个空谈弭兵的人,他是一个实行非攻主义的救世家。那时公输般替楚国造了一种云梯,将要攻宋。墨子听见这消息,从鲁国起程,走了十日十夜,赶到郢都去见公输般。公输般被他一说说服了,便送他去见楚王楚王也被他说服了,就不攻宋了。


所谓"非攻",即反对战争之意,虽每一度战争中有获胜者,然循环往复最后皆受其祸,故战争不唯不义,且亦无利。墨子主张废止战争,即自不义及无利两面论之。……总而言之,墨子以为战争攻伐于义不可,于利无得,乃天下之大害。而君子应为天下兴利除害,故不可不非攻。于是,非攻成为墨子学说中最重要之具体主张。


所谓"兼爱",即指普遍互爱。此种主张本不足为奇,但墨子之主张兼爱则是从治乱问题着眼,而非一道德意义之理论。就兼爱本身论,主张"兼爱"本为平乱求治,则此目的乃实用之目的,而"兼爱"之主张亦作为一必有实效之主张而提出。故墨子自己亦强调"兼爱"为必可行之主张,且为不难行之主张。


2.《管子》是一部珍贵的古代典籍,但与多数先秦诸子书有两点明显不同。是这部书旧题春秋初齐相管仲撰,既不像假托远古人物的著述,汉人已知其为六国时人之作;也不像春秋末叶私学兴起后的晚周诸子,基本可以确定为某人或某家的著述。二是它的内容和思想相当丰富,按照传统的诸子分类,它兼有儒、道、阴阳、法法、名、兵、农诸家之说;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它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军事、农学、教育等各种思想。因此,这部书的真伪问题很早就被人提出来,宋代学者已经形成"《管子》非一时一人之作"的公论。


管仲学派是战国时期齐人继承和发展管仲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流派。这个学派根据齐国的具体情况和文化传统,总结齐国社会改革的经验,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政治哲学体系,和与鲁文化有渊源关系的孟荀学派即儒家学派以及产生于三晋的商韩学派即法家学派,有着明显的不同。概括地说,这三个学派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在于他们对待宗法制的不同态度。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综合性学习。


品读诸子百家,传承中华文化。凌云中学蒹葭文学社开展了以"诸子百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初识诸子】


(1)春秋战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按照示例把下面9个选项分为三组。(只填番号)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愚公移山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列子


【评说诸子】


(2)根据下面孔子的小传,请你写一段话概括孔子的伟大之处,作为社刊的"孔子专题"的前言。不超过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鲁国人。他曾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鲁国权臣季氏不合,55岁时离开家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因为仁义礼治思想不被诸侯们采纳,他只得返回鲁国。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73岁去世。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中国几千年。


【感悟诸子】


(3)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


【参考答案】(1)①⑤⑧/④⑨②/⑦③⑥


(2)示例:孔于主张仁义礼治,编撰古籍,开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思想(《论语》)影响深远。


(3)①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②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③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3.阅读《墨子·兼爱》的其他文段,全面了解"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然后,通过以下对比和探讨来把握"兼相爱"的思想内涵。


(1)"兼相爱"与孔子所主张的"仁爱"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墨子把道德要求、伦理规范放在与物质生活的直接联系中,也就是把它们建筑在现实生活的功利基础之上。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以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所以,最值得注意的是,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上有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具有许多重要要的后果。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有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自于外在互利的"义"。基于"利"的"义"是小生产劳动者的准则尺度。而这,却又为后来法家斥"兼爱"为虚伪为根本提供了基础。在这意义上,郭沫若讲墨法两家在秦国合流是有所见的。


(2)"兼相爱"与西方人所主张的"博爱"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兼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博爱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兼爱与博爱不同在于:基督教的博爱是对一切的爱、无条件的爱,包括爱你的敌人。哪怕你的敌人想治你于死地,哪怕你的面前是一条毒蛇,也要无条件的去爱。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把右脸转过去让他打;别人掠夺你的东西,你反而要无条件的送给他。不管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你都要无私地原谅他的一切。所以博爱是超越一切的大爱,也是无原则之爱,不可能实现的爱,因为博爱违背人的本性。世人谁能做到?我想,也只有神才能做到博爱吧。


兼爱虽是泛爱,但决不是无原则、无条件地盲目的爱。《墨子》一书中反复提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除天下之害,怎兴天下之利?兼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兴天下之利",所以必须"除天下之害"。兼爱的前提是"诛暴",用暴力的方法除去天下之害,诛灭危害社会的敌人,才能兴天下之利。"以暴抑暴"就是对他人的兼爱,这与博爱中的爱自己的敌人是完全不同的。


拔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 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相关信息在原文第八段,"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A项在第一、二段。C项在倒数第二段。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A.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据原文"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可知。A项在第四段,揭示的是消亡的外因。C项在第五段,"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D项在倒数第二段,"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B.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相关信息在第三段。A项是在第六段"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B项强加因果。C项"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属无中生有。


七 、教学反思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