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樱花的词语-“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探寻日本樱花文化的演变过程

形容樱花的词语-“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探寻日本樱花文化的演变过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0 02:51:05
阅读:

樱花对于日本来说是非常特殊、重要的存在。在日本每年三、四月份的都会出现全民参与的“花见”,只要使用了“花”就是特指樱花。樱花甚至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更是被升华为一种精神特质。如今日本的樱花已经成为其国家的代言词之一。可以说,日本与樱花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日本人予樱花特殊的寓意,樱花又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一、最早的樱花与安乐祭

日本最早出现的樱花品种是山樱。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日本人观察到山樱的花期与水稻的种植有着某种联系。如果春季升温较快,山樱的花期就会缩短,花朵很快就会凋零。而春季的气温提升的幅度很快时往往会造成水稻的歉收,影响一年的收成。反之,如果升温的较慢,山樱花的花期就会延长,水稻的种植、成长也会因为适宜的气候而顺利进行,一个丰年的到来就可以被预见到了。正是因为山樱的这种特性,被当时的日本人用来观察年景的好坏,逐渐被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看做是“神谕”。


这与世界上其他主要从事农业发展的地区一样,都是出自最原始的对于丰收的渴望与期许。也正是出于这种渴望与期许,山樱在当时被赋予了农业生产指向标的作用。每年春季,关西平原地区都会举行“安乐祭”,祈祷山樱花的花期尽量的长,以求能够得到一个丰收的年景。这一传统至今仍在日本流传。这也是樱花对于日本人的原始意义,即象征着农业的丰收


二、日本人赏花习惯的开始

日本自“大化改新”后努力学习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派遣大量“遣唐使”在中国居留。他们回国后为日本带去了大量科技和制度,也将唐代上流社会中流行的赏花行为带回了日本。只不过最初赏花的对象不是樱花,而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梅花。在当时的日本诗集《万叶集》中,对于梅花的歌咏远超樱花,达到三倍的数量。


这也是日本赏花习惯的起源,对于梅花的热爱其实也并没有冷落樱花只不过樱花的花期在春季,相比于梅花在冬季开花来说同期有许多花到在花期内,造成了当时的樱花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在日本梅花十分珍贵,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接触和赏玩,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不会有机会参加赏花和咏诗的活动中的。而贵族受唐风影响对于梅花自然偏爱,又纷纷效仿唐人的咏梅诗,自然留下了大量关于梅花的诗篇。


梅花


三、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的樱花观

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制度时期,也是日本战争频发、诸侯并起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过程,大量的战争造成现实的残酷和艰难,也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而樱花通过与日本文化观、审美观的独特结合,在这一阶段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独特的一个方面。


1、平安时代:樱花与“无常观”的结合


佛教在唐朝传入日本,并于平安时代在日本传播和盛行。佛教在日本传播的过程中,结合日本特殊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时期,以“无常观”的概念最被日本国人接受。无常观,就是佛教中对于事物变化的看法。即“刹那无常”、“分段无常”和“种类无常”,概括来说就是对于一个事物的不同时间阶段、不同部位和不同品种都是有一定变化的,不存在恒久不变的。是佛教寄托“修现世、得来世”说法的具体体现。


樱花在一定程度上恰好成为了这种无常观的最好表现。樱花的花期在日本各地都有变化,由南向北逐次延后;樱花花期的长短根据气候、品种、地域都有区别,在不同的年份也有很大的变化;樱花在从绽放到盛开再到凋零,体现了不同时间所发生的的不同变化;樱花的数量众多,集体开放到凋零造成了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效果,更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日本人将樱花与“无常观”结合起来,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樱花无常观。有别于佛教传统的“休闲时、得来世”,日本人的樱花无常观念强调的是“修现世、求现世”。即通过现时间阶段的努力来达到未来某一时间阶段的享受。与佛教无常观念的消极有着极大不同,日本的这种樱花无常是消极之中带有积极意义,而且越往后发展其积极的因素越多。可以说日本独特的樱花无常观为近现代日本创造经济奇迹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影响,也是日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而从平安时代开始形成的樱花无常观至今仍然影响着日本国人的思维和行为


2、镰仓时代:武士与樱花


花与宝刀,日本双宝。日本的武士及武士道,从产生伊始就与樱花发生了紧密地联系。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了“藩臣”制度。这是中国先秦的世卿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部曲制度相结合在日本的产物。镰仓时代,随着日本乱世的战争频繁以及地方割据的加深,藩臣制度逐渐演变出了日本特殊的阶级,武士阶级。武士们作为家臣辅佐宗主治理,并在战争中组建军队参与战斗,被称为“忠良易直”的存在。


樱花以其开放及凋谢时漫山遍野的视觉效果以及凋零后绽放出绚烂的光华成为武士们效仿的目标,以期能像樱花一样爆发出集体团结的力量。并且樱花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凋零是漫天飞舞的时候,又与武士阶级强调的“玉碎”即死亡时的最后尊严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赞誉为“散花”


樱花还因为凋零时不是单独陨落,而是一夜之间集体“散花”,被日本武士视为团结的力量。武士们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大多追求生命过程中能像樱花绽放时爆发出惊人的绚丽,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展示出刹那的光辉来映照自己的价值。故此武士们纷纷歌颂樱花,视樱花为自己的真实写照。统治者也利用这种樱花精神号召、鼓励隶属于自己的武士,增加武士的忠诚度和战斗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3、乱世下的物哀之美


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一直到江户时代的德川家康建立幕府为止,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乱世时代,先后经历了被称为“战国”和“南北朝”的群雄割据局面。正是因为这种长期战争环境中使人民普遍感到“朝不保夕”的危机感,造成日本国人的危机意识较强,也使得日本人对于短暂绚丽感的留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物哀之美”的独特审美观。


物哀就是指人对于事物的主体情感的感受,在日本当时的大环境下大多被用于感怀生命的短暂和片刻的绚丽。而樱花的特性恰恰符合这种独特的“物哀之美”,与日本人对当时自己身处乱世的无力感、危机感以及渴望能在生命结束时不留遗憾地发挥出人生价值的观念形成了一致性。这也是樱花历来被日本文人时代歌咏的原因,更是乱世下日本人对朝不保夕的环境下产生的独特审美观。


四、日本樱花文化的传播

1、樱花文化在日本国内的传播


日本樱花文化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发生在江户时代的晚期。随着樱花栽培技术的成熟,日本培育出多种樱花品种。而这些樱花适应了日本各地的气候、环境后被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每年三、四月份的“花见”活动成为日本全民参与的盛事,“花”也成为单独特指樱花鲁迅先生在其《我和伊藤老师》一文中就记录了留学日本的时候参加“花见”活动和欣赏樱花的情节。可见至少在明治维新时樱花已经成为日本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战争时期的“散花”观


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改旧俗,提倡全民西化,但在对于樱花的态度上却是保持了一贯的作风。这不仅是因为樱花被全体国所喜爱,更与樱花体现的“集体”、“团结”以及“散花”等特性被军国主义所利用,提倡、号召、鼓励日本国人为“帝国事业”舍身尽力有关。


当时的明治天皇及其统治集团利用樱花对国人的影响,提出了樱花的“散花”观。即为了帝国的前进要像樱花一样,平时崇尚集体、忽略个人,通过团结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到某些方面上来提升国力;战时更要学习樱花的“散花”,在武士道的指引下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拼死完成帝国和天皇交予的任务。


可以说正是日本的这种“散花”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日本国人的战斗力,在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中发挥了作用。但也使日本开始产生迷信武力、精神力量至上的观念,忽视了本身生产力的水平和自然资源贫瘠的现实情况不断发动战争,最终将日本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险些酿成亡国之祸。


五、结语

现在日本的樱花观重新回到正轨,在宣传“集体”的同时成为日本独特的精神美的象征。日本对于樱花的喜爱已经超越国家,被全世界所熟知。樱花也成为了日本的“名片”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流传。


参考文献:


1、《樱之鉴》


2、《大和·花之语集》


3、《万叶集》


4、《花与刀》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