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专注的成语-专注是一种人生境界

形容专注的成语-专注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14 10:54:49
阅读:

专注是一种人生境界


高仁斌|文


跟自己过意不去,还是一件颇有趣的事。连续两三个月来,因为一直在完成一批四川历史名人的写作任务,我谢绝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躲在乡下读书写字,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个任务会面临多大的困难,但写了几个人物之后才知道,写历史人物其实并不轻松。最大的困难是手头并没有那么多现成的资料,我承担的是明清及近代的历史名人,虽然已经有了具体的写作对象,但如果缺乏翔实的历史资料,是没办法动笔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历史的细部,把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贡献了解清楚,经过全面的消化之后才能确定笔下的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在跟自己过意不去,好在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令人颇多感慨,写完之后,总是有一种掩卷的快意。其中,躬耕一生的农学家张宗法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四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这一大迁徙从康熙一直到道光年间。在一边鼓励人口迁徙入川的同时,清朝政府也十分注重农业生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传布,都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各地便相继出现关于农事的著作,比如,乾隆时,资州知州张文岚曾辑有《农书》一部,什邡知县史进爵编著《耕作之法》,罗江知县沈潜和荥经知县劳士沅的《蚕桑说》,达州知州陈庆门的《劝蚕桑条约》等等。这类著作,因为有官方力量推动,所以很快得到传播,对于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罕见的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四川出现了一部篇幅长达33万字的农学巨著《三农纪》,而他的作者张宗法,居然是一个躬耕田野的民间学者。在信息收集、书写整理和刊刻条件都十分有限的清代,张宗法仅凭的是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部农学著作,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张宗法,号师古,别称未了翁,是四川什邡徐家场(现师古镇师古村)人。据《什邡县志》载,张宗法“性简傲”,不考功名,终身畎亩。《三农记》是一部规模宏大、记述农事的科学著作,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而彼时的张宗法已行将八十高龄。《三农纪》全书共24卷,33万余字,包括天时、物产、水利、大田作物、蔬菜、果林、树木、药材、畜牧、农产品加工、用具制造以及农家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三农纪》不仅是作者和他周围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作者还广泛搜集披阅了前人有关的农学著作,吸取精华,融为一体。据统计,《三农纪》引证的参考书目多达233种,这对于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事情。《三农纪》的面世,对于四川的农业生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清道光、咸丰年间,有位读书人在路过张宗法墓地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先生有著《三农纪》,千古田家不可无。安得田园学耕稼,闲闲聊作下农夫。”赞扬了《三农纪》对指导当时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直到解放后,什邡、广汉、新都等县的不少老农,仍把《三农纪》当作“农师顾问”,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借鉴。


张宗法早年曾立下自己的人生信条:“与鸟兽同其休息,与草木同其春秋”,立志一生为农业为农民书写。这样的人生追求,不论是在哪一个时代,都具有相当感人的力量,因为他选择的是心无旁骛,一生专注于一件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人生境界,只有内心坚定且强大的人,才具备这样的勇气。一个人如果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懂得在坚守中前行,而不是浅尝辄止、患得患失,更不是以追逐名利作为目标。只有具备这样的境界,我们人生努力的方向才会更加坚定而明确,也只有具备这样的境界,我们所肩负的事业才会更加如火如荼。专注一生的人生境界,200年前的民间书生张宗法做到了,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人还能不能够做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