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斟字酌句-张凤翼:少小推英勇,论雄才大略,韩彭伯仲(下)韦力撰

斟字酌句-张凤翼:少小推英勇,论雄才大略,韩彭伯仲(下)韦力撰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16 05:25:08
阅读:
最新资讯《斟字酌句-张凤翼:少小推英勇,论雄才大略,韩彭伯仲(下)韦力撰》主要内容是-斟字酌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其实提出这种批评者,并非仅沈德符一人。凌濛初在《谭曲杂札》中也说:“张伯起小有俊才,而无长料。其不用意修词处,不甚为词掩,颇有一二真语、工语,气亦疏通。毋奈为习俗流弊所沿,一嵌故实,便堆砌拼凑,亦是仿伯龙使然耳……乃心知拙于长料,自恐寂寥,未免涂饰,岂知正是病处。”


凌认为张凤翼所作之曲有堆砌拼凑的毛病。对于这样的批评,肖波在其论文中予以了这样的回应:“在戏文向传奇的转变过程中,传奇的文学性更加明显,而民间性则日益萎缩,由于文人的参与,我们看到的传奇常常有着精心严谨的布局、斟字酌句的语言、格律严谨的宫调等特点。其中斟字酌句的语言特色发展的一个高度就是文词派,而张凤翼则是文词派的典型代表作家。”



张凤翼辑《文选纂注评苑》二十六卷,明万历克勤斋余碧泉刻本


看来,言辞藻丽正是张凤翼作曲的特点。故而肖波在其文中举出了《红拂记》中第二出《杖策渡江》中的曲词:


【瑞鹤仙】少小推英勇,论雄才大略,韩彭伯仲。干戈正汹涌,奈将星未耀,妖气犹重。几回看剑,扫秋云半生如梦。且渡江西去,朱门寄迹,待时而动。


【鹧鸪天】投笔由来羡虎头,须教谈笑觅封侯。囊中黄石包玄妙,腰下青萍射斗牛。调羮鼎,济川舟,云龙风虎岂难投。功名未到英雄手,且与时人笑敝裘。


【锦缠头】本待学鹤凌霄,鹏抟远空。叹息未遭逢,到如今教人泪洒西风。我自有屠龙剑,钓鳌钩,射雕宝弓。又何须弄毛锥角技冰虫。猛可里气冲冲,这鞭梢儿肯随人调弄。待功名铸鼎钟,方显得奇才大用,任区区肉眼笑英雄。



张凤翼辑《文选纂注评苑》二十六卷,明万历克勤斋余碧泉刻本,张凤翼序一


肖波认为这样 “充满典故的绮丽之句”随处可见。但是,臧晋叔对绮丽的文词派颇为不喜,他在《元曲选序》中指责这一派的人在作曲中“用类书”。而清代的李调元则在《雨村夜话》中明确点出张凤翼在这方面的毛病:“郑若庸《玉玦》,始用类书为之,而张伯起之徒,转相祖述为《红拂记》,则滥觞极矣。”李调元在其文中举出了《红拂记》中的例句:“《红拂》句如‘春眠乍晓,处处闻啼鸟,问开到海棠多少’,有‘章柳路渺,天涯何处无芳草’皆嫌于用成句太熟。”肖波也认为这种举例确实是这么回事。他认为:“的确,在张凤翼的传奇作品中有不少直接引用前人成句的例子,但是不能完全予以诟病之冠。张凤翼引用前人成句的做法,实际上也同他在传奇作品中‘以意用韵’的做法相对照。”



张凤翼辑《文选纂注评苑》二十六卷,明万历克勤斋余碧泉刻本,张凤翼序二


虽然如此,也有人肯定张凤翼用词的特点,王世贞在《张伯起集序》中称:“伯起材何所不际,骋其丽靡,可以蹈籍六季而鼓吹三都;骋其辨,可以走仪秦役犀首;骋其吊诡,可以与庄列邹慎具宾主。高者醉月露,下者亦不失雄帅烟花。”当然,两人是朋友,张凤翼请王世贞写序,这序言中自然会有溢美之词,但这样的评价也恰好说明了张凤翼作曲的特点所在。而对于张凤翼所创作的传奇,郑仲夔在《隽区》中给予了很高的夸赞:“传奇当以张伯起为第一,若《红拂》《窃符》《灌园》《祝发》四本,巧妙悉敌。”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张凤翼的代表作当然就是《红拂记》,徐复祚在《花当阁丛谈》中说:“晚喜为乐府新声。天下之爱伯起新声甚于古文辞。乐府有阳春堂六传,而世所最行者则唐李药师《红拂记》也。”在这里,徐称张的《红拂记》社会上流传颇广。徐复祚是张凤翼的侄婿,他的这段赞语容易让人认为是一种偏私,那么对张凤翼的曲作不甚首肯的沈德符应该比较客观,他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伯起少年作《红拂记》,演习之者遍国中。”



墙体的建造方式


张凤翼的《红拂记》实本自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而后又加上孟棨本事诗中乐昌公主的故事,这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张凤翼将二者合而为一,使之成为了一部名剧。《红拂记》的梗概是从李靖讲起。这位李靖有着惊世之才,前往杨素家去游说时,杨素的侍女红拂听到了李靖的慷慨言辞,同时又见他相貌堂堂,于是趁着夜晚跟李靖私奔,逃往太原。在旅舍中,他们偶遇了虬髯客张仲坚,此人也是想起大事者,他们约定共同到太原去见李世民。



古老的石条


几人见到李世民后,虬髯客感觉到李世民才是真正能够成大事者,于是就知难而退,把家中财富全部赠送给李靖,带着妻子前往海外去开辟新的天地。后来李靖屡建战功,成为了兵部尚书,虬髯客也成为了扶余国王,还帮着李靖擒获了高丽国王,又归顺了中国。


关于杨素,原本在《隋书》《周书》和《北史》中均有传,其富可敌国,为人却宅心仁厚,比如红拂跟着李靖私奔,他并不追究此事,反而惋惜李靖为此而离去。以下就是《红拂记》中杨素的一个场段:



奇妙结合


【齐天乐】(外)扫清江汉功无上,双手拍开霄壤。斧钺威权,珥貂尊贵,番觉此身劳攘。自知重望,好坐抚人民,卧守封疆。警罢铜鱼,光分玉兔,且徜徉。


金鱼玉带应三台,将相还须盖世才。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逼人来。杨素,身为名将,职任元戎。讨无不平,战无不克。我常临战,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阵,不能陷而还者,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士知进生退死,所向无前。及至论功,虽微必录。故士虽畏我,亦愿从我。人知我成功之易,不知我皆以赏罚中得士力也。今天子幸江都,加我司空之职,即命留守西京。日来兵政肃清,衙门无事,早上分付院子设宴花园中看月。院子那里?(末)院子叩头。


(外)筵席可曾完备否?(末)禀老爷:筵席完备多时了,请老爷赏月。(外)既如此,可唤女乐每出来承应。


(末)女乐每走动。



而今的办公处


接下来的一段,则是描绘了红拂见到李靖时的心态:


【簇御林】看他言慷慨,貌伟然,信翩翩,美少年。私心愿与谐姻眷,只是无媒怎得通缱绻。我有计在此了。且俄延,须教月下,成就这良缘。


此事本当与陈美人说知,恐有漏泄,不当稳便。且到其间,再作理会。


乍见风前连理枝,须教灯下有佳期。


一腔心事无人识,惟有清风明月知。


而到了第十出,其题目为《侠女私奔》,接下来是红拂女的一段道白:


(旦紫衣纱帽上)自怜聪慧早知音,瞥见英豪意已深。侠气自能通剑术,春情非是动琴心。奴家自从见那秀才之后,不觉神魂飞动。我想起来,尘埋在此,分明是燕山剑老,沧海珠沉,怎得个出头日子!若得丝萝附乔木,日后夫荣妻贵,也不枉了我这双识英雄的俊眼儿。如今夜阑人静,打扮做打差官员的妆束,私奔他去。早已被我赚出这门来也呵。



特意设计出的通风孔


而后红拂又有了如下的唱段:


【北二犯江儿水】重门朱户,恰离了重门朱户。深闺空自锁,正琼楼罢舞,绮席停歌。改新妆,寻鸳侣。西日不挥戈,三星又起途,鸾驭偷过,鹊驾临河,握兵符怕谁行来问取?魏姬窃符,分明是魏姬窃符。鸡鸣潜度,讨的个鸡鸣潜度。听更筹,戍楼中漏下玉壶。


由以上这些,即可看到张凤翼曲作的特色。此剧在当时流传甚广,张凤翼的朋友袁宏道曾写一诗来赞颂《红拂传》:


两年稀面见,一字到官疏。


白石连云煮,青苓带雨锄。


尊前红拂传,花下古钗书。


兄弟多名理,何山故不如。



专业期刊


《红拂记》流行的原因除了唱词上的特色,更为重要者,是此剧总体规模较短。肖波在其论文中作出了统计:“《红拂记》三十四出,《祝发记》二十八出,《窃符记》四十出,《灌园记》三十出,《虎符记》四十出,每出一般由四五支曲牌组成,篇幅较短,非常适合舞台演出。”从每剧的数量上看,《红拂记》似乎比其他短不了多少,但是其他的剧在演出时间上则比此长许多,比如臧懋循在《还魂记》中写下了如下批语:“予观《琵琶记》四十四折,令善讴者一一奏之,须两昼夜始彻。”一出剧一演就是两个昼夜,当然让演员们很烦,故而臧懋循在《紫钗记》中又写下了如下批语:“自吴中张伯起《红拂记》等作,止用三十折,优人皆喜为之,遂日趋日短,有至二十余折者矣。”


也正因如此,肖波认为《红拂记》开创了“剧本体制‘缩长为短’的先河”。



张凤翼故居大门


张凤翼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干将东路712号。从市郊返回城区时,天色未晚,卜若愚建议趁着太阳还在,应该多访两个地点。于是拿出行程单,而后就转到了这里。干将路已然成为了苏州市老城区的主干道,这几日的寻访,我在这条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回。前天坐百合的车就在干将路上看到了文起堂的招牌,可惜这一带难以停车,只能错过。今日开车者乃是叶剑青先生,叶先生不止是车技好,对路途也十分熟悉,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原本排得很满的时间反而有了富余。干将路上不能停车,只好让叶兄去寻找能够停靠的地点,卜兄带着我和张琦来到了文起堂的门口。



“办公区域,请勿参观”


从外观看,文起堂不起眼,仅是苏州寻常所见的老门老户,但墙上的文保牌说明了这里的不同。门的一侧嵌着木匾,上面介绍着张凤翼故居的情形。卜兄用手一推,两扇黑色的大铁门竟然只是虚掩,他跟张琦走入院内,在里面跟门卫进行交涉,即使站在院外,我也能听到门卫坚定的拒绝声。卜兄比我有耐心,向门卫讲解着我是不远千里来拍照的专业人员,显然他高估了我的声名,他的说辞并没有打动门卫。既然如此,我劝卜兄不要再废话。



终于得其门而入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当我等三人刚要迈步离去时,从里面走出了一位既像学者又像领导的中年人,此人和蔼地问我等:哪位是从北京来者?还未待我回话,卜兄立即喊了声“张馆长”,而后说张馆好长时间没有到我们店买书了。几句交谈,张先生把我们让进了室内,而后聊起我来此拍照的目的。在聊天过程中,张馆长无意间提到了自己的老师乃是著名学者宿白先生,闻听此言,让我兴奋起来。因为宿白先生在隋唐版刻方面有着极其著名的论断,而我自藏的唐代刻本《陀罗尼经》就曾从他的专著中找到了对应物。仅凭这一点,我就跟张馆长有了聊天的话题。



雅静的小院



门楼基本完整


而今的文起堂仅余两进院落,张馆长介绍称,院落已然不完整,剩余的部分成为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办公区域。为了能够在此安心办公,所以这里谢绝游客参观。而他今天正在等候一位北京朋友的到来,所以当他听到外面卜若愚跟门卫交谈时说到了北京二字,就应了出来。



门边的刻石


卜若愚介绍说,张馆长常到苏州古籍书店去买各种资料参考书,他们在那里得以相识。而那时张馆长在苏州博物馆任领导,后来调到了这里。我觉得这里叫考古研究所,似乎称张先生为所长更为合适,然卜若愚有这样的称呼,我也只能跟着他如此称之。张馆长带着我等参观了这里的细节,可能是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两进院落中,除了门卫,仅有张馆长一人,这让我的拍摄变得十分从容。



巨大的匾额



题款儿为“吴大澂”的屏风


我在这里看到体量巨大的文起堂匾额。张馆长介绍说,这个匾额原本悬挂在第一进的正堂,因为那里作办公室用,所以将其迁到了第二进房屋内悬挂。这里虽然有的房间被改造成了办公室,但是房屋的架构依然是原本的古建,尤其第二进的改造颇具特色,因为在正中的位置完全可以看到房顶上的梁椽。然而两侧的厢房却已经是现代化的吊顶,可是从正厅望过去,两侧吊顶方的侧方,都做成了菱形的镂空。张馆长解释说,这是为了通风,因为南方吊顶不可以作全封闭,否则里面的潮气出不来,对古建有影响。竟然有如此周到的细节考虑,可见文物部门住在古建内,对古建的保护其实最为有利。



房梁的结构



砖雕残损大半


在院落中,我看到了一些台阶上的条石,张馆长介绍说,这些条石也是当年的旧物,包括梁柱以及柱础,如此说来,文起堂除了最后一进院落被拆改外,其余保护得还算完好。我随着张馆长的指点,拍着这里的细节,而第一进院落入口处的一个落地插屏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色泽看,这个插屏年代不久,我注意到它,是因为线描图案的落款,乃出自苏州大藏家吴大澂之手。张馆长告诉我,这是一件新物。回到院落,从另一侧看到了门楼上的砖雕,这里的砖雕基本遭到了破坏,但隐约看得出修补过的痕迹。



当年的柱础



也是戏曲中人物


拍照完毕后,我跟卜兄郑重地感谢了张馆长给予的照顾。当天晚上,卜兄请客,约来了多位朋友,这些朋友中当然有马骥先生,马先生因为近日忙着单位的审计工作,无法抽身陪我同往,但热心地帮我安排了一切细节。他问到今天的寻访过程,我向他讲述到了在文起堂的奇遇,马兄闻言,诧异地跟我等说:“这算什么奇遇?因为张照根先生本来就是在等候你们前去拍照。我在昨天就已经跟他打过了招呼。”马兄的这句话让我跟卜若愚面面相觑,因为从文起堂出来,我们在车上一顿说笑,感慨着今日运气之佳,原本被拒后正准备离开,竟然柳暗花明又进去了。然而却没承想,今天的这一切都被马骥先生算计在了手中,我觉得这真有点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门墩儿



须弥座


还未等我感叹完毕,马兄抄起电话就打给了张照根所长,他告诉张所长,今天下午去拍照的那几位,就是他在电话中所说之人,没想到阴错阳差,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放下电话后,马骥说,他昨天其实已经跟我提到了张所长,因为张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能告诉我寻访的一些具体地址。原本昨天马骥也请了张所长来一起见面吃饭,但正赶上苏州新发现了一个大墓,据猜测有可能是周瑜之墓,这样的大事,当然所长不能缺席,所以当时的聚会他没能前来,也正因为如此,才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想一想,如果我今天拍照拍不到文起堂,那一定要怨到周瑜头上了。



两块碑刻,可惜与张凤翼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