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斟字酌句-王家安:《“每日一联”优秀联句集·序言》

斟字酌句-王家安:《“每日一联”优秀联句集·序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19 09:45:13
阅读:
最新资讯《斟字酌句-王家安:《“每日一联”优秀联句集·序言》》主要内容是-斟字酌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由白银市平川区诗词楹联家协会组织编纂的《朝花夕拾·“丝路明珠,红色平川,每日一联”优秀联句集》(2016年卷)即将付梓,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无疑是甘肃联坛一件令人欣喜的好事。


此书的编纂,得益于平川郁映辉、马壮、贺永粹、杨东军等联家自2016年元旦之际发起的“每日一联”对句活动。这个对句活动每天在聊天群里公布一个出句,邀请各地联友纷纷对句,并进行评优选佳,日积月累,竟已洋洋大观。我亦曾多次关注,并受他们之约,参与写过两个出句,对于活动的形式十分赞赏。看这收录的3000多比对句,不乏津梁,大家可各自品味,这里遂不再赘述,反而让我觉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份坚持之心。


组织一个对句互动活动容易,但要不计阻隔、不畏寒暑的每日坚持下来,确是件不易之事。故常对活动几位组织者之恒心表示钦佩。这亦是联坛之“工匠精神”。看似简单的活动形式,因他们的坚持,让楹联文化在当地日渐升温,乃至我们欣喜地看到,受此推动,平川成功组建了楹联团体,培养了一批在陇上联军中堪当主力的队员。并且相信,只要这个活动今后继续坚持下去,一定还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效。


打开这部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对这样的出句对句形式,是否也应算作“对联”,或有所疑惑。楹联的体现形式,狭义上讲,即通常所见的两行文字。若广义来说,则至少分为三类:一是由独立的两行文字组成的一副联语,通称“成联”;二是类同于成联,但有固定格式的“诗钟”,比如主题要求(分嵌、散嵌、顶格、鼎足等),每联必须七言等;三,便是“属对”之类,包括单独的出句、对句(无人对上的‘绝对’),以及经一出、一对的互动之后形成的出对句组合。平川这部书所录,大体便都是“属对”之类。


“属对”的概念,至少在唐代便被广泛认可。因为彼时,经过南朝沈约等人,四声定型,格律文学在唐代普遍兴起,而格律诗赋又因科举和皇家的重视奠定了相当的地位,故而为便于孩童从小掌握格律对仗技巧,便有了在蒙学中进行“属对”训练的“对课”。从唐以后,旧时私塾中,对课几乎是所有孩童的必修课。世人所熟知的蒙学教材《蒙求》《初学记》《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都是为便于“属对”编纂的。得益于从小“对对子”的训练,故而旧时楹联大家辈出也很正常。而相比现在,因我国现行教育模式是借鉴苏联后“西化”的结果,“对课”的缺失,乃至让如今有的文学博士对个对子,都显得十分吃力。因此,再从这个角度来说,“每日一对”活动督促楹联爱好者强化对句练习,对于提高楹联创作水平,定是有所裨益的。


这里想起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一段往事。那是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由陈寅恪出题的语文试卷,出乎让所有人意外,是一道“对对子”的题目,出句只有“孙行者”三字。当时有人质疑,这样的题目是否太简单,陈寅恪说“对对子”至少有四条好处,“可以测验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能否分别平仄声,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思想条理。”此言经陈寅恪口中一出,世人就“对对子”的不屑看法大为改变。随后,陈寅恪又发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进一步就“对对子”论述说:“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对一对子,其词类声调皆不适当,则为不对,是为下等,不及格。即使词类声调皆合,而思想重复,如《燕山外史》中之‘斯为美矣,岂不妙哉!’之句,旧日称为合掌对者,亦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无反也。若词类声调皆适当,即有正,又有反,是为中等,可及格。此类之对子至多,不须举例。若正及反前后二阶段之词类声调,不但能相当对,而且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既能备具第三阶段之合,即对子中最上等者。”他将对句的质量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并依次提出评判标准。这一标准,应也是我们今后进行对句练习时,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一个好的对句,应如陈寅恪先生所言,语义上正对、反对,意境上互相贯通又能产生一定新意,应当是上等之作。亦如前人所言:“属对不难,要使百炼千锤,句斟字酌,阅之有璧合珠联之采,读之有敲金戛玉之声,乃为能手”(陈子展《谈到联语文学》)。又说:“其出题者,或抚时动念,或见景生情,或触物兴怀,或因人命意,种种不同,而属对者要以各中其旨为佳”(清汪陞《评释巧对》)。都是在强调,好的对句不应“就对而对”,应该注意出句与对句意思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仅仅做到词语的对仗工整,使之成为“无情对”,而没有“璧合珠联之采”、“以各中其旨为佳”。这也是现在对句创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一并写在这里,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