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纸贵成语-中华传统文化|第三讲(四)文化纵横:洛阳“纸”贵——什么纸?

纸贵成语-中华传统文化|第三讲(四)文化纵横:洛阳“纸”贵——什么纸?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12 23:25:49
阅读:
最新资讯《纸贵成语-中华传统文化|第三讲(四)文化纵横:洛阳“纸”贵——什么纸?》主要内容是我们知道“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是比喻作品写得好,有价值,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左思的文学爱好者,虽然在父亲和别人眼中他又丑又笨,但他却不自暴自弃。-纸贵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我们知道“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是比喻作品写得好,有价值,风行一时,广为流传。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呢?到底有多“贵”呢?


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左思的文学爱好者,虽然在父亲和别人眼中他又丑又笨,但他却不自暴自弃,读了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后,对其气势之宏大、辞采之华丽,十分敬佩。于是,左思决定迎难而上,要写一篇《三都赋》,记述三国时期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邺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而且一定要超过《两都赋》。为此,他到处搜集资料,闭门谢客,昼思夜想,经过十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他用十年精心打磨而成《三都赋》,希望能得到同窗、朋友和文学大家的推赞。可是,大文豪陆机听说左思写了《三都赋》,却讥笑道: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竟然也敢写《三都赋》,这种文章怕是只配盖我的酒坛子吧!”不甘心的左思,又找到了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张华。张华读了《三都赋》,大为赞赏,又与当时的名士皇甫谧一起向世人推荐。《三都赋》就此名声大振,人们争相传诵。但那时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想看书只得自己手抄,于是,人们纷纷到纸店买纸抄写誊录,一时间纸店里的纸都被抢购一空,洛阳因缺纸而纸价昂贵。


那么,洛阳人当时买的是什么纸呢? 东汉时期,蔡伦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随着造纸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西晋时市场上出现了麻纸、桑皮纸、楮皮纸、藤纸、竹纸等纸张,而且开始运用砑光、施胶等先进的工艺技术,做出了雪白纸、五色花笺以及黄色纸等比较高级的染色纸。但主要的纸张还是麻纸,麻纸的制作原料。只是十分普通的破布和树皮等常见的废品,而破布的主要原料则来源于苎麻和大麻,主要成分是麻纤维。基本的造纸步骤与方法仍然按照蔡伦的工艺和方法(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干燥等)进行,并在这种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优化,一堆废旧的物品就这样化腐朽为神奇,华丽转身为雪白的纸张。这些雪白的大纸可以让书画家自由地挥毫泼墨,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绚烂夺目的文化遗产。


西晋时期的麻纸,不仅纸幅大,而且洁白平滑、柔韧受墨、寿命长久,被应用到图书、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陆机的《平复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使用的就是麻纸;王羲之书写《笔阵图》,使用的是一种白亮而极薄的麻纸;陈寿的《三国志》(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也是用麻纸书写而成。可见,麻纸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纸张。大纸的出现让书画家们摆脱了竹简、布帛等材料的束缚与限制,有了更大的挥洒空间,促进了书法、绘画的发展,涌现出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文化艺术繁盛一时。书法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书体的进步,书体由秦汉时期的隶书开始向楷书、行书、草书转化。


陆机 《平复帖》


纸张的进步,也促进了图书业的发展,当时抄经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图书的抄写开始有了专业的版式设计与规格,每本经卷的用纸一样大小,用糊剂粘接成一个长卷,有的达几米长。书写前,在每张纸上用淡墨水画出边栏,从而让书写更整齐笔直,这种边栏还有一个雅致的名称叫 “乌丝栏”。每张纸的行数一般在20~30行,行距约1.5~2厘米,每行17字,这样每张纸的字数约400~500字,就像现在的标准稿纸,拿到一卷书,查看其页数、行数和每行的字数,就可以算出这卷书的总字数了。随着图书的快速增长,藏书业开始发达起来,谢灵运任秘书监时,率人整理密阁图书有14582卷之多。私人藏书家也增多,据说张华搬家时,藏书就装了30车。


当时,人们抄经卷要大量用纸,书法家练习书法要大量用纸,文学家们出书要大量用纸;还有风云一时的文章名篇,要去追捧,要抄写传播,也要大量用纸;节日喜庆时剪纸要用纸,制作油纸伞要用纸,做风筝要用纸......所以洛阳纸贵看来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左思也起了推动的作用。


(本文选自北京社科普及丛书《中华传统文化十四讲》。图片来源于网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