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中国的名人-中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两弹一星”半数是他的学生,却很少人知

中国的名人-中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两弹一星”半数是他的学生,却很少人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2 15:46:46
阅读:
最新资讯《中国的名人-中国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两弹一星”半数是他的学生,却很少人知》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名人,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在中国的科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神相比,受过多年训练的学生中取得的学术成就根本不值一提。"钱学森又问:"我们学校为什么不能一直培养优秀人才?"


提到民国的大师,大家知道的多是一些文学领域的,比如鲁迅,胡适。


但钱学森做为科学家,他讲的这些大师应该是理料的。在我们的印象里,我们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情况。我们在科学上也产生了大师级的人物吗?


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位你可能并不知道的大师:叶企孙。


叶企孙


为什么要讲他呢,因为如果你了解了他,就等于了解了一大半的中国科学大牛。


他的学生占了半部新中国科学史。


叶企孙,出身于上海的书香门第。


清朝最后一年,叶企孙考进入清华学堂(其后设立的大学部为现清华大学),当时他未满13岁。


1918年,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师从实验物理大师、诺奖得主P.W.布里奇曼。三年后,测出了当时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 h 值,此数值为物理界沿用十六年。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叶企孙立即回国。此后创立清华物理系。从此,他为中国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中国核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国的"卫星之父" 赵九章,"氢弹之父" 彭桓 武、中国的"卫星之父" 赵九章,"氢弹之父" 彭桓 武、"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光学之父" 王大珩,还有邓稼先、周光召、朱光亚、熊大缜都是他的学生。


他曾力主将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请到清华数学系任教。


"我希望你们能在说话之前认真看一下华罗庚先生的文章。他来清华后,我们谈了很多次。每次我都深受启发。在我个人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华罗庚将成为我国数学领域的一颗璀璨之星。":他说。


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也是他的学生。


陈省身有多牛呢?


杨振宁写过一首诗,最后两句为:千古寸心是,欧高黎嘉陈。


什么意思呢?在几何的历史上,陈省身排在欧拉、高斯、黎曼、嘉当之后,是第五名。


下面讲点陈省身的一些故事。


有一年,爱因斯坦找他一起合作,陈省身当时三十来岁,直接拒绝了:"他当时名气大得不得了,但是已经没多少用了,我不会因为他是爱因斯坦就和他合作……"


诺奖经济奖的得主纳什,美国人根据他的故事拍了一部电影叫《美丽心灵》


陈省身评价:"我们很熟悉,他不懂数学,只能做题,做得一团糟……"


当陈省身人从加州大学退休时,1979年。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数学家为他唱歌以庆祝他的伟大成就。


除了陈省身,叶企孙还有一位超牛的学生,如果不是别人出现失误,他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得诺奖的人。


这个人叫赵忠尧。


赵忠尧在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因为家境困难,准备退学就业。


这时候,叶企孙把他聘为自己的助教,赵忠尧就一边听课一边教书。


1925年,叶企孙去清华,把赵忠尧也带到了清华。赵忠尧虽是叶企孙的助教,但从另一个层面,也是叶企孙的学生。


两年后,赵忠尧有机会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在美国,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1929年,赵忠尧发现,当硬伽马射线穿过重金属时,它们产生了一对正负性物质,然后这两种物质迅速消失并演化成光子。这叫做湮灭现象,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湮灭现象。


其结果非常重要,甚至密立根教授都感到他脸上有光,对他的同事说:"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我让他那天去做这件事,他还觉得太简单了,要想想。"


赵忠尧首次观测到反物质,并首次观测到正负物质湮灭现象。这些研究是正电子发现的前兆。光是这两项发现就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协会预备授于赵忠尧诺贝尔奖,可惜的是,他的实验结果受到了质疑。


两位科学家重复了赵忠尧实验,结果是跟赵忠尧相互矛盾的结果。


这两位,一位是著名科学家,一位是牛津大学讲师,而赵忠尧只是一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员。


人们更喜欢相信权威,因此,赵忠尧的发现被忽略了。


杨振宁后面说道:"对于正电子的发生和正电子的湮没,赵先生在1929年前后就率先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而关键的结果。当时赵先生的工作方向与其他"大牌"物理学家相同,但由于"地位"问题,赵先生的工作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事实上是,"大人物"的实验不够谨慎,数据矛盾,赵先生工作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


李政道说道:"赵忠尧原来应该是第一个获诺奖的中国人,只是因为别人的错误,把他的光荣埋没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写道:"赵忠尧在全球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更为传奇的是,赵忠尧在参观了美国原子弹实验后,再次到美国学习加速器技术,从美国为中国带回了第一套加速器,为中国原子弹研究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加速器直到2000年才完全退役。


打开一本中国科学发展史,往上都能找到叶企孙的名字。


叶企孙称得上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是中国科学的泰山北斗系的人物。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


199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校友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叶企孙奖项"。


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在内的127名海内外闻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呐喊为叶企孙建立铜像,联名者平均年龄高达72岁。


1993年,清华大学在科学馆举办叶企孙生活照及笔迹展。所有的参观者都感到震惊和钦佩。


1995年,这座叶企孙座铜像在清华大学落成。在清华大学校园认真找一下,还是能找到的。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叶企孙物理奖赋予凝聚态物理方面有突出造诣的物理学家。


叶企孙还有两位很名的弟子:杨振宁、李政道。


1946年,中国获得三个名额,可以推荐数理化的三名助教前往美国读博士,


叶企孙却力主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李政道前往美国。


半个世纪后,李政道回到上海,见到了当年老师给他批改的试卷,不禁哽咽: 李政道:58+25=83


而杨振宁回国后,要求见的人中,第一位就是叶企孙。


杨振宁跟李政道又同获了诺奖。


两人结缘于1949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后,跟李政道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场景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在1956年10月,两人在《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到了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分道扬镳,不但不再合作,还形同路人。


至于其中的原因,两人都不愿细说。


李政道这样说:在一个阴霾天,两个孩子在海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嘿,你看到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位回答说:"是的,让我们仔细看看。"两个孩子很好奇。他们肩并肩地跑向灯光。有时一个在前面,有时另一个在前面。就像比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人非常兴奋,忘记了一切。第一个到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打开了门。另一个冲了进来,被里面不寻常的美丽迷住了,大声地说:"太棒了!"太棒了!"结果,他们找到了黄金帝国的宝库。他们的成就使他们获得了重奖,并使别人羡慕。他们在全世界都很出名了。多年以后,他们老了,变得爱吵架。记忆是模糊的,生活是单调的。其中一个决定是用黄金雕刻他的墓志铭:一个睡在这里的人是第一个找到宝藏的人。另一个说:"但,是我打开的门。'


其实,说矛盾也不是什么太大的矛盾。有点像小孩子争夺玩具一样。


之间的内幕也不必深究,毕竟这只是两个人的事情。


那如果只论学术成就,谁更高呢?


这个答案就好回答多了。


杨振宁的更高。


两人分手之后,杨振宁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比如杨-米尔斯理论,这个理论有多牛牛呢。


杨振宁本人有一个评估:通常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性,可以说那是10年之间最重要的物理的文章。嗯,如果你问"宇称不守恒定律"是10年里最重要的文章,我认为它应该是的。所以它获得了诺贝尔奖,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规范场(杨-米尔斯理论)研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我想如果你问专家,现在大家都会认为,规范场的重要性是世纪性的重要,而不仅仅是10年的重要性。重要的是,它将持续到21世纪和22世纪,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宇称不守恒是一篇十年的文章,而杨-米尔斯理论则是一篇百年和两百年的文章.


杨米尔斯理论可以应用于宇宙四种力中的三种: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只剩引力无法描述。


如果物理学的终点是证明1+1等于2,杨振宁证明1+2等于3。


当我们统一所有的力量时,我们可以真正把握宇宙的奥秘,真正利用宇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控制虫洞和黑洞,开始我们的宇宙之旅。我们才并不总是被困在地球上。


另一边,李政道的学术成就就没有这么高了。


到底差在哪呢?


杨振宁也有一个解释:他说:"政道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物理学家,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和勤奋工作。但是,数学的洞察力和能力略低一点,所以文章在1962年之后写了很多,也没有特别的重要性,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看来,主要是差在数学。


数学在杨振宁物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当他研究物理的对称性时,他使用群论的数学工具。当时的物理学家对群论持怀疑态度。


为什么杨振宁数学这么好?


这跟他的家庭无关。杨振宁父亲杨武之便是一个数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的学者。


有意思的是,父亲杨武之却不太赞许杨振宁过量的学习数学,因为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像诺贝尔就没有设数学奖。


但是杨振宁被数学深深吸引了。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其学习过程时,特别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他是一位数学家-刘薰宇,他写了很多容易理解的数学文章和非常有趣的数学文章。"我记得读过他的一篇关于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理解排列和奇偶排列的极其重要的数学概念。"


刘薰宇是中国闻名的数学家跟教育家,他跟杨振宁的父亲是同学。


刘薰宇很擅长数学教育,中国的理科硕士基本上受他的影响。


数学家谷超豪就说:记得看了刘薰宇的《数学的园地》,其中有一段讲述了微积分思维,从什么是速度讲起。那时,我想我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很了解。然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真正的速度概念只能通过微积分来深入理解,所以我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


可以看出,一本好的数学书可以让孩子们爱上数学。


再回到钱学森问题:"这么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一个学业成绩能比得上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


为什么在中国条件这么差的时候会有一群大师呢?


与之配套使用的教材是否特别优秀?


我发现刘薰宇这本书,然后专门拿给我的孩子们看的。我的孩子在上六年级,他们通常也学习数学。有时候,他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无聊。但是他发现读这本书很有趣,他可以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里面去。他看了一个小时。通常,当他坐15分钟时,他会动屁股。


我给孩子们看了三本书。一个是关于数学的《马先生讲数学》


刘薰宇化身马先生,讲解了一百多道题,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数学趣味》


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谈论所有的事物--数学,通过一切事物来学习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


这本书有点难。讨论了函数、连续性、归纳函数、微分、积分、集合等概念及其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解释的方法很好,我的孩子六年级,还能读部分内容。


刘薰宇简直是科学家里的段子手。他把所包含的所有知识都变成一个一个段子。我儿子一看到它就笑了。


这本书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阅读。它可以作为他们的自学课本。他们还能自己学习。


因为它是中国数学家写的,所以里面有许多精彩的中国数学问题。


例如,什么是"八仙过海"、"韩信点兵"?


所以,你可以给你的孩子看这本启发了世界上最杰出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


价格不贵,只要69元,包邮到家。


点击下面横条参团:世界上最厉害的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也不贵。三册只卖69元,包邮到家。


点下面的横条参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