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综合性评语-综合素质评价来了?莫慌

综合性评语-综合素质评价来了?莫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1 09:43:32
阅读:

(图片来自互联网)


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方案》掀起了一股舆论狂潮,绝大多数人表示质疑,甚至有人形容为“举贤良”、“九品中正制”。


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桎梏,却引来如此反应,恐怕方案制定者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很复杂,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其一,“弱势群体”、“公平”等概念十分敏感,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与这些概念扯上边,都会引起舆论反弹。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家长的焦虑,尤其是无权、无钱、无势的家长群体。读书,学习,靠分数说话,原本的一切都很简单,现在冒出来个“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内涵又不清楚,弄得家长很茫然,生怕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被落下。


其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要没有作弊参与其中,“分数”就是最令人信服的,是硬杠杠,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弹性的,凡是弹性大的东西,都会有背后操作的空间,在当今的社会信用现状下,人们不敢相信。


其四,政府有关部门对公共政策发布前的宣传解释不够。从后来北京市教委的回应来看,就比先前发布的《方案》要具体,但群众并不买账,因为说晚了,负面印象已经产生了。那我们政府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事先考虑到这一点呢?


蓑衣翁曾经是全国知名高中的特级教师、班主任,对此问题既是参与者,也是知情者,这里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本人对此问题的了解及看法。


先介绍一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前世今生。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首次提出在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014年,国务院发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规范和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2008年前后,各省市先后开通了省一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是与 “学籍管理系统”、“学分管理系统”、“学业水平考试系统”关联在一起的。从这时开始,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这个系统平台填写相关内容,学生也要自己进入系统平台填写。


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素质评价”早就来了。


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社会反响呢?那是因为这项评价没有与高考录取“硬挂钩”,社会大众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个东西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素质评价”还没有来。


再介绍一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并做一些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基本确定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内容。


何谓“思想品德”?这一点是最虚化的,除了极好与极坏两个极端,大家都差不多。而且这“极好”的评价与“极坏”的评价都不是哪个人可以轻易得出的。所以,这一点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


何谓“学业水平”?一是平时的考试成绩,二是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本质上还是分数,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有一个“硬指标”,那就是理科的奥赛成绩。高考录取本来依据的就是分数,“学业水平”表现的还是分数,所以基本上也是没什么用的。只有奥赛成绩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但奥赛成绩有证书,有专门的竞赛网站公布,也不用看这里的评价。


何谓“身心健康”?身体是否健康,每年都有体检,高考前还有专门的体检,这是客观的。每年的常规体检结果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而高考前的体检则有专门的体检表放入考生档案。


比较麻烦的是“心”的问题。“心”实际上就是心理、人格,除了明显扭曲的心理人格,一般人也没有什么区别,谁心理人格健康,谁心理人格不健康,你没有确实的依据,谁也不敢下这个结论,最后是大家都健康。


何谓“艺术修养”?大致也就是音乐、美术、文学、手工工艺等之类了。老百姓一般理解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其实不尽然。


这方面不是谁口说的,而是要有东西证明的,还要在自主招生时面试。一般的艺术修养大家都可说自己有,真正的高水平者只能是凤毛麟角。本人见过大提琴、钢琴等技艺超群的学生降分录取到名优大学的,因为大学需要组建自己的乐团。其它最出名的就是蒋方舟因文学成就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但那数量少到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蒋方舟也只有一个。。


尽管如此,这方面仍然是最受大众质疑的,因为这方面的能力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的,穷家子弟很难具备,这就会产生不公平。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方面的“素质评价”是很难进入普遍的高考录取依据的。比如说现在很多家庭都让孩子学一种乐器,学乐器就要参加业余等级考试,一般最后都可以拿到“十级”的证书,这种证书多如牛毛。大学也不屑一顾,基本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何谓“社会实践”?学习之外所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属于“社会实践”。比如“志愿者”活动。参观、走访、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都属于“社会实践”。甚至有些学校搞学生“值周”都可以计入“社会实践”。


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很平等的,就连农村的学生也可以找村委会开个证明,效力是一样的。


大家都能做,大家都在做,学校还组织大家做,也就没了什么区别作用。


最后再介绍一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际操作情况以及本人的看法。


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填写内容,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老师和学生多视为一种负担。首先要有电脑,到了填写季,把学校电脑室的所有电脑都打开也是“杯水车薪”,学生们都各显神通,找自己的任课老师借电脑。有电脑了,各种数据、各种证明填写起来也是十分复杂,特别是学生互评,很麻烦。鉴于此,应付的成分很大。


这样出来的一种结果,能有多大的信用度呢?你敢轻易拿它来与高考录取“硬挂钩”吗?


最后,蓑衣翁的结论是:正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综合素质评价”还只是作为高校录取参考而已,参考参考,看一下算了,就称其为“软挂钩”吧。北京市教委的回应也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依据的占比,采取“硬挂钩”,至少还要十年的时间。


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做硬件与软件的准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诚信品德的培育,腐败行为的防范等一系列工作,什么时候做好了,什么时候才能实行。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是个好事情,但好事情办早了也会转化为坏事情。


所以,大家莫慌。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