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自强不息的诗句-【中国智慧·52堂国学课之13】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诗句-【中国智慧·52堂国学课之13】自强不息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0 22:39:01
阅读: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

胡立根



神话故事隐含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有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一个叫做“夸父逐日”。根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说的是,黄帝时代,一个夸父族的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便开始逐太阳。他口渴了想饮水,喝干了黄河、渭水还不够,就准备往北边的大湖去喝水,结果,还没走到,半路上就被渴死了。他丢下的手杖化作了邓林,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另一个神话叫“精卫填海”,也出自《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鸟嘴)、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叫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堵塞)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是说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本名叫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了一种神鸟,叫做精卫,这种鸟花脑袋,白嘴壳,红爪子,它常常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发誓要将这淹死她的东海填满填平,口里不停地发出 “精卫、精卫”的悲鸣。后来著名诗人陶渊明还写过一首诗赞扬精卫:“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这首诗中还含有另一个神话,就是一个叫刑天的,与天帝争胜,结果被天帝斩首,葬在常羊山,但刑天为复断首之仇,便“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整天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陶渊明这首诗的意思是,精卫含着小小的木块,也要填平沧海。刑天挥舞斧盾,刚毅的斗志永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异物也不悔改。若无这样坚毅意志,美好的时光怎会到来?


除了这三个神话,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愚公移山》。这些著名的神话故事隐含着一种民族精神,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儒家的自强不息传统

第一次提出自强不息这个词,是《周易大传》的《象传》,《象传》在阐释《周易》第一卦“乾卦”的时候,明确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口号。在八卦中,乾卦代表着“龙”,代表天,代表刚健、奋发。整个乾卦就是以龙的形象来象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乾卦六爻的爻辞,生动地刻画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龙的生命过程:初九“潜龙勿用”,描写龙出于幼小的弱势时,虽在潜伏之期,却正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九二“见龙在田”,龙已逐渐长大,浮出水面,开始崭露头角,就如朝日初升,蒸蒸日上。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龙在成长过程中,虽然开始强大却始终谨慎小心,如履薄冰,自强不息。九四“或跃在渊”,象征着龙的生命轨迹的曲折,同样在小心谨慎。九五“飞龙在天”,象征着龙的生命的全盛期,如日中天,大有作为,大放异彩。而上九之“亢龙有悔”,则在象征着龙在生命的全盛期,必须警惕物极必反,千万别忘乎所以,仍不能忘记奋发有为。从初九到上九,就是龙逐渐成长、时刻警惕、奋发进取的过程。所以龙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当然《周易大传》并不是这一思想的源头,这一思想的源头,据北大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研究,可能源于孔子。


的确,孔子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代表。如果认真读读《论语》,想想孔子的遭遇和态度行为,一个活脱脱的刚健有为者的孔子就会跃入你的脑海。孔子处在春秋末期,其时,“礼崩乐坏”, 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社会动荡。而孔子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一生为此周游列国,奔走呼号。但是,总是碰壁,甚至陷入绝境,所谓“累累若丧家之犬”。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有一本写孔子的书,书名就叫《丧家狗》。但,孔子是伟大的,千难万险没有磨灭他的意志,他不像老庄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孜孜以求,不惧艰险,奋然前行。即使他和弟子们被围困,断粮绝水,却依然讲诵《诗》《礼》,弦歌不绝。孔子希望能够在无道之时力挽狂澜,他深知,正是天下无道,才需要自己;他也明确地知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是,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担当精神!这就是孔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后来的孟子,继承了孔子刚健有为的思想品质,孟子之文,如滔滔江水,奔泻而下,具有一往无前的气势。孟子一生,讲究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一次,有人问他,“敢问夫子恶乎长?”请问先生您最擅长的是什么?孟子回答道:“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这样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所谓浩然志气,就是天地间的正气,就是刚健有为之气,就是自强不息之气。孟子一直在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听他的气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你看他舍我其谁的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怕磨砺,虽千难万险,也勇往直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孙膑、韩非,等等,人生都遭遇磨难,但他们不屈不挠,最终成就大业。而司马迁也正是在先哲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尽管身遭大刑,受尽屈辱,却能忍辱负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察风俗,采集传说,用十多年的时间,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学著作。


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专心于明代史事,他深感诸家编年史书的伪劣肤浅,不足为信,为存信史,于是精研经史子集,广搜博览,查阅各种资料,遍访旧吏遗民,遍考各种书籍,搜罗档案方志,终于完成史学著作《国榷》。但不幸的是,书成不久,却为小偷所盗。谈迁深受打击,痛苦万分,但最终他从痛苦中挣脱而出,50多岁的他,重整旗鼓,重编《国榷》,终成皇皇巨著,新的《国榷》共104卷,428万多字,便是其自强不息的结果。


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本可以逃过一劫,但他却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要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国民,最终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英勇就义。他从另一个角度,用自己的鲜血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做了精彩的诠释。  


请反复吟哦下面的句子: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