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最美家训格言-古代名人十大家训,句句精华,字字有启发,家风决定家族的高度

最美家训格言-古代名人十大家训,句句精华,字字有启发,家风决定家族的高度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2 08:14:49
阅读: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级组织单位。历史上,许多人通过承担对家庭、氏族的责任,实现从个体“小我”到社会“大我”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他们教育子孙、持家治业的智慧凝练成富有哲理的语句,成为家训,经由后人世代相传,既作为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准则,又作为家庭文化赓续延绵的依据。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钱氏家训》等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些古人的家风箴言,愿优良家风世代相传。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阐释: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释义:语源自《学记》。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3、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颜之推《颜氏家训》



4、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朱柏庐《朱子家训》



5、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李毓秀《弟子规》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载刘备语


7、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北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释义:告诫后代们要勤于读书,尊师重道,要讲求礼仪,懂得谦让,和朋友邻居要和睦相处。


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释义:对于一碗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9、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史记》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10、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琅琊王氏家训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解读:琅琊王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自汉谏议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即开创了家族贵显的先河,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余人将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史上,单宰相就出产了九十二位。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修身齐家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与《傅雷家书》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除此之外,许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也令人称道。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有错必改,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勤俭持家,俭朴生活。胸怀宽广,心系苍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传说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人们,成为许多有志之士为人处世的标准。  


    可见,好的家训家风,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让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仅不会迷失,还会走得更远。



附:家风50句


1、做老实人、做诚信人、做善良人。 


2、诚实守信,开明勤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3、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     


4、谨言慎行,宽厚忍让,勤恳做事,踏实做人。


5、学会放弃,懂得珍惜。     


6、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7、夫为家计而辛劳,妻贤勤俭把家持。


8、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  


9、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0、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11、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创业致富,勤俭持家。   


15、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 


16、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17、家庭和气福运开,家中吵闹灾祸生。    


18、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   


19、传家两字读与耕,兴家两字俭与勤。      


2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1、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  


2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23、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 


24、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25、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珍惜时间,懂得付出。   


26、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


27、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28、夫不嫌妻丑,妻莫嫌夫贫。 


29、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30、 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 、和睦共处 。 


31、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32、人生都有双重父母,双方父母一视同仁。   


33、恩义并用,相处合道,扶持并肩,相伴终身。     


34、上敬下睦,夫唱妇随,勤善和美,崇善孝敬。 


3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36、实爱无成见,真信须勿疑。   


37、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38、家和万事兴,齐力共断金。  


39、为人父母要涵养天性,懂得必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40、夫妻和睦,一家之福,简单分享,知足常乐。 


41、为人父母者,要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  


42、做正直的人,做正确的事。  


43、不要夫妻千担粮,只要夫妻好商量。 


44、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45、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46、勤俭治家,虚心治学,仁爱治德。    


47、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8、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49、夫妻以爱为根,相互补漏,互不埋怨。    


50、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保一家兴旺。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