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朱自清背影经典句子-朱自清《背影》再刷屏:我们与父母之间,终究会是一场盛大的离别

朱自清背影经典句子-朱自清《背影》再刷屏:我们与父母之间,终究会是一场盛大的离别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9 16:33:13
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大爱无言。朱自清的《背影》似乎恰好说明了这一切。


他的父亲,从来不说什么,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我爱你。但当我真正深入了解以后,才发现,原来我们被朱自清骗了很多年。


01


朱自清其实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曾任徐州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是个专管盐、烟、酒的肥差。


朱自清从小吃穿不愁,可是后来,当上官老爷的朱鸿钧开始膨胀,一边挪用公款,一边包养小三。


期间,朱自清的祖母也曾劝诫,要朱鸿钧洁身自好,但他置若罔闻,后来,终于惹火烧身。被革职之后,他不仅丢了官,还欠了一屁股债,祖母因此气急攻心,不久之后病逝。


朱自清与祖母关系极好,祖母过世后,他非常难过,但这其中,也有对父亲朱鸿钧的怨恨。


如果不是朱鸿钧在外花天酒地,无灾无病祖母,绝不会这么快过世。


家道中落,父亲朱鸿钧丢了官以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最后只得靠变卖家产度日,他的脾气也愈发暴躁。


这一年,刚刚20岁的朱自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与妻子武钟谦结婚不久后,决定提前一年从北大完成学业回家。


一年修完最高学府两年的学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朱自清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1920年,因成绩优异,朱自清得以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能够挣钱以后,朱自清每月将自己一半的工资寄回家,剩下一半,用来添置家用,家庭总算暂时安稳。


02


然而,令朱自清意想不到的是,平日里开朗爱笑的妻子,渐渐变得郁郁寡欢,有时甚至独自一人在房间偷偷抹泪,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父亲。


父亲失业后,抑郁暴躁,每每见到儿媳的笑容,总会破口大骂:“家里都这样了,你竟然还笑!”活生生把一个爱笑的女子逼得抑郁。妻子武钟谦体量丈夫,不愿朱自清为家庭琐事劳累,所以一直默默忍受着,即便后来因郁结于心而染病,她也从未向丈夫朱自清提起过。


1921年,朱自清回扬州任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升了官,收入也有所提高,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可父亲朱鸿钧却并不满意,他一直嫌名校毕业的朱自清挣钱太少。


恰逢当时妻子再次怀孕生子,小家庭开支大了,给父亲那边的钱自然相应减少。


然而,在小妾的教唆下,父亲朱鸿钧利用自己和校长的私交,直接让学校将朱自清的工资交到自己手里。


小家庭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家中又有孩子、妻子要养,这令朱自清大为窝火。


一面是想要像封建家长一样控制儿子的父亲,一面是新时代追求人格独立的儿子,两人矛盾一触即发。


加之朱自清又发现,妻子抑郁正和父亲有关,顿时怒火中烧,愤然携家离开。自此,父子关系陷入僵局。


离家一年,朱自清自觉当初太过冲动,仍然心念父亲,于是带着妻儿回到杭州老家,可父亲竟然对朱自清一家拒之门外,后来在家人劝说下,才让朱自清进了家门,但仍对他不理不睬。


这趟求和之旅,令朱自清郁结于心。可是第二年,他还是选择回家,以为父亲总该消气,但父亲不但不给好脸色,还依旧觉得“父亲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甚至说儿媳武钟谦的笑令他恼火,痛斥朱自清没好好管教自己的妻子。


这一次争吵,令朱自清彻底心寒,此后多年,再未与父亲联系。


03


岁月是最好的老师。


几年未见朱自清,终于让父亲朱鸿钧开始反思过去种种,由于身体大不如前,朱鸿钧开始思念儿子。


他当然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由于当时封建思想,父为子纲,为父者,他总是在孩子面前保持着自己的威严,以致于消磨了父子之间的爱。


他曾给予朱自清最多的爱,也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即便在家境最艰难时,就算借钱,他也要为外出求学的朱自清,定制防寒的紫毛大衣。


为了让儿子成才,不管境况如何,他从未刻薄过孩子的教育。不放心新式学堂,他甚至白天将朱自清从新式学堂里接出来,晚上又将他送去夜塾继续学功课,对于朱自清的学业,他看管得十分严厉。


也正因他的精心教育,才为儿子朱自清铺开了成才之路。


只是后来,晚年突遭不幸后,他对儿子付出越多,要求的回报也越多了。


回头想想,即便是现在,很多有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一方想要掌控子女,而一方想要独立,决裂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朱自清夫妇和子女的合影,后排右一为朱乔森。


而另一头,朱自清做了父亲之后,才开始体会父母的难处。


他在《儿女》中写道:“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其中,朱自清写下过一段故事:由于孩子哭闹,影响客人,朱自清在某一日,将两岁半的阿九按在地上,狠狠地打了一顿。


随着年岁增长,朱自清也从一个“家暴”的父亲,成为了一个望子成才的好父亲。在他的教育下,八个孩子各有出息。经历世事之后,朱自清变得越发成熟。


毕竟血浓于水,他与朱鸿钧父子之间的恩恩怨怨,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缓解。


04


1925年10月,朱自清在北大任教时,突然接到一封父亲自扬州寄来的家书,父亲在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信,表面上在细絮家常,其实却是父亲放下身段“求和”的信号,父子之间的亲情犹在,此时,任何一个子女,在听到父母对自己说:“自己可能快要死了”,都会不免感伤。


朱自清当然更不例外,回想起曾经父亲送他去浦口火车站,父子离别时的场景,他提笔写下了那篇旷世的佳作,《背影》。


在文中,他写了很多“嘱咐”、“踌躇”等形容,也提到许多“着”、“攀”、“缩”、“蹒跚”等动作,对孩子的态度也都是,“终于忘了不好,终日惦记着那些好”,


满篇之中,刻画着一个男人正在老去,那是天底下所有的父亲,老去时应有的样子。


但却从未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及过一个“老”字。或许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亦或是想要安心当一个骗子,守着父亲老去的秘密。


当时,朱自清只想用它告诉父亲:“过去的都已过去。”


朱自清与长子“阿九”朱迈生、长女“阿菜”朱采芷合影


不久之后,当《背影》这本散文集,被寄到朱自清老家时,拿到书的朱鸿钧,迫不及待地带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的文章。


朱自清的弟弟,记下了父亲读到《背影》时的场景:“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父子多年的积怨,在那一刻得以消融。


父亲,确实算不上一个称职的父亲,但他对儿子的爱,却从未离散。很多时候,由于代沟,由于家庭矛盾,父母与子女之间,总会存在着各种冲突。但血浓于水的亲情,仍会随时间流逝,更加弥足珍贵。


05


上一次诵读《背影》,还是在我初二的时候。记忆里,《背影》中那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依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那个带着一丝刻板、冷峻,又有着很多毛病的父亲,忽然像极了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中年人,此时,他正垂垂老去。


曾经的父亲,是一座山,他很高大,可以把我举在头顶,他很伟岸,风里雨里有他在我会安心,他很睿智,会讲很多我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可一转身,那个蛮大如牛的汉子,忽然间变得越发佝偻,原本清澈的脸上,多了许多皱纹。满头稀疏花白的头发,似乎在告诉你:“他已经不再年轻了。”


我们在前面奔跑着,一回头,他们已经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或许这一刻,我们也成了朱自清。


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到那时开始明白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父母的深沉与厚重,也会逐渐懂得他们对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带着不适与慌乱。


终于开始明白,我们与父母之间,终究会是一场盛大的离别。


中国式的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从来都隐忍而克制,很少说“我爱你”,却更愿意为你付出一切。


最伟大的爱,总是默然无声。当你懂得了这一切,也恰好懂得了人生。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