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烧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烧诸葛亮?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7-28 22:27:29
阅读:

以前上学的时候读三国演义,一直有个疑问,觉得为什么总是诸葛亮火烧这个火烧那个,到曹操这边,却在赤壁哑了火呢?诸葛亮的船,如果用火箭攻击的话,岂不是就能战而克之了?


后来也看了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答疑,有说火箭射程不够的,有说火箭太贵重的,有说雾气太大,火箭容易熄灭的,初看都有道理,但细品的话,却又总感觉哪里差了些意思。


直到后来大学里自修古代军事史,接触了一些有意思的史料后,才发现,原来关于火箭这种武器,远不是像电视里演出来的那么简单,顺便,也解了我这个“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的多年疑问。


接下来,我从这个小说演义里的虚构故事说开去,把我知道的一些古代战争中关于“火攻之箭”的有意思的事儿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科普一下火攻战术的起源。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上古时期的炎黄之战中就已经有了火攻战法的身影,自此之后直到清朝末年,在中国那些以冷兵器为主进行战争的时代里,火攻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所需要的燃料、器具及发火方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薪柴膏油”、“猛火油”(石油)及火药三个阶段,而其中尤以“薪柴膏油”阶段的时间跨度最大,一直持续到了唐朝末年。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火箭”,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里诞生的。


在这一阶段里,人们对于火攻怎么用,用在哪,何时用基本上还是以《孙子兵法·火攻篇》为指导思想,主要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烧敌粮草或营寨以及在城市攻防战中捣毁敌人的大型军械为目的。


而所谓薪柴膏油,顾名思义其所使用的燃料主体是草木等易燃物,那么膏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从动物身上炼出来的油,其中又以“鱼膏”的燃烧效果最佳,如果大量使用,甚至可以达到黑烟弥漫的震慑效果。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所注的《江表传》的记载,在赤壁之战里,孙刘联军用于纵火的船上装的就是鱼膏和薪草枯柴。而《三国志》中关于鱼膏的记载在《魏志·刘馥传》也有“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这样的提及,斛作为古代的计量单位,一斛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多斤重量,由此可见,至少在三国时期,鱼膏应该是一种常见的战略物资储备。


当然了,有时候也会用到植物油,比如在公元234年魏吴的第四次合肥之战中,魏将满宠就用从芝麻里榨出来的麻油放火,烧了吴军的攻城器械,回想一下当时的场面,血腥味尸臭味和芝麻油的香味混合在一起,不知双方的将士是不是一边在骂街一边在流口水。


同时在薪柴膏油阶段里,古人用于纵火的器具及其发火方式也在逐渐扩充和改进,从目前能够查证到的史料来看,虽然仅在《墨子·备城门》中出现过一次的“烟矢”现在广泛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纵火箭矢,但该词在《墨子》之后,却从未再出现于其他史料中,可见在秦汉时期并没有人成功使用过“烟矢”,一直到三国前期,古人纵火的方式还是将火车、火船等器具驶近敌营,然后靠人力近距离点燃投掷,而今天在影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纵火设备、依靠弓弩发射出去的那种“火箭”,其第一次见诸于史料,则是出现在发生于公元228年的诸葛亮攻陈仓之战中。


《三国志》载,此战中陈仓守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让诸葛亮吃了个大瘪。后来这招又被诸葛亮的同族弟弟诸葛诞学会了,在寿春之战中,诸葛诞也是“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击退了司马昭的军队。


自此之后,“火箭”作为一种非近距离投掷类纵火武器,便屡屡出现于《北史》、《通典》、《宋史》及《武经总要》等史料中,几经发展后已经由最初的仅仅是将易燃物绑在箭杆上点燃后射出去的普通箭矢升级为有专用箭头和燃料的特种箭矢,唐《通典》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专门记述了唐代火箭的制作方法:


“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楼橹板木上,瓢败油散,因烧矢簇,纳竿中射油散处,火立然,复以油瓢续之,则楼橹尽焚,谓之火箭。”


到了宋代,由于松香提炼技术的成熟,火箭甚至发展到了内外两层燃料的构造,内层的松香提前灌入,制作好保存起来,到战时外层再浸油点火既用,比如公元1083年西夏军侵入兰州,宋将李浩就曾一次性领用了25万支火箭用来对付西夏骑兵。


可见,一些科普作者以“火箭不易制作”或“火箭成本太大”为由来解释草船借箭的故事中为何曹操不放火箭,这个说法并没有可靠依据,因为不论是早期的膏油还是宋代盛行的松香,在军队里都应该是常规储备,绝不至于需要临阵炼油,而且即便临阵制作火箭也并不费事,无非是箭头缠一圈布,再淋上油脂罢了,这有什么可准备的?难道不光油需要现场炼,连布料也需要现场织出来?


当然了,有人说火箭的成本大,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要分时间。在三国时期别说是火箭,就算曹操送给诸葛亮的十万只普通箭矢,成本也照样大,因为好的弓箭和箭矢的制作成本一直很高,弓箭手的培养也比普通的长矛兵和刀盾手难度要大,与这些难度相比,提炼鱼膏或者松香所需耗费的时力,根本不值一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射程问题。现在有些人认为普通箭矢升级为火箭之后,因为箭头更重,射程就会相应变短,笔者认为这就有点想当然了,须知所谓三国时期的火箭并没有唐宋时期那样复杂,既有特殊的箭头又有“混合型燃料”,其无非是箭头缠绕着沾了油脂的布条,又不是挂了个油箱,即便对射程有影响也不至于差出太远。


另外,早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的制弩技艺便已相当成熟,如果说弓箭百步之内的射程不够看,那么使用射程八百米左右的腰力弩或脚力弩总可以吧?比如在《北齐书·段韶传》中就有“城势虽高,其中甚狭,火弩射之,一旦可尽”的记载。


带着上面这些质疑,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为啥草船借箭时曹操不给诸葛亮刷火箭这个问题吧,我想原因很简单,我们暂且不考虑草船借箭的原型到底是孙权还是张巡,单从文学创作和故事发展的角度讲,一句“操以火箭逆射其船,船然,亮卒”显然是罗贯中想断更了才会这么干;而如果故事变成这样:


诸葛亮对曹操说:丞相,我想要点箭;


曹操说:给,给十万支,够吗?


诸葛亮说:够了,谢谢丞相,丞相真好。


显然这样的故事发展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既表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又让读者对讨厌的曹贼出了一口恶气。


这是其一,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不让曹操放火箭的。


其二,即便我们将这个虚构故事放到现实世界中,曹操不放火箭也是有理可循的,但这个理既不是他刷不起火箭也不是火箭的射程不够远,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还能这样玩。


毕竟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于公元208年,距离“火箭”这种东西第一次出现于史料,还有20年之久。不过巧合的是,虽然曹老板活着的时候没能烧了诸葛亮的船,但在死后八年自己的马仔却烧了诸葛亮的云梯,也算是郝昭为前老板找回了场子。


其三,之所以在郝昭之前并没有成功使用火箭对敌的先例,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技术不到位,导致早期的火箭无法保证长时间燃烧或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熄灭,所以这种武器不便用于野战,尤其是水上战斗等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毕竟当时是大雾天气。


这一问题应该是在松脂及火药应用于战争后才得到改善,也就是火攻战术发展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始于唐末,盛于大明,而火箭也从简单的箭头缠绕浸油布条进化为具有真正反推作用的火药纵火箭。《武经总要》中甚至给出了制作“火药鞭箭”所需的燃料配方,其中提及到硝石、硫磺、松香三种易燃物需按比例搭配才能制作出上品火药。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史料中直到宋代才出现了大规模将火箭应用于水上战争的情况,比如发生于公元1161年的宋金陈家岛之战,此战中南宋水军名将李宝以火箭施以火攻,烧了金军几百条战船;而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元末朱元璋义军与陈友谅义军于鄱阳湖决战时,朱元璋也是火箭、火炮齐发,于陈军水寨中“焚船数百只”。


可见,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那种火箭其实只停留在了早期阶段,而《三国演义》中曹操为啥不用火箭射诸葛亮,曹操也唯有表示一句“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用”了。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