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赞美重庆山城的诗句-影像丨大部分重庆人可能都不知,“山城”是外来者最先叫响

赞美重庆山城的诗句-影像丨大部分重庆人可能都不知,“山城”是外来者最先叫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22 14:23:17
阅读:
最新资讯《赞美重庆山城的诗句-影像丨大部分重庆人可能都不知,“山城”是外来者最先叫响》主要内容是-赞美重庆山城的诗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鹅公岩大桥立交。最能体现立体重庆特征。


在这个日益“千城一面”的时代,在中国西南江山中的重庆,在人们的印象和谈论中,仍然拥有着鲜明的风韵、个性和风骨。诸如吊脚楼、棒棒军等城市符号,都带着热烈又倔强的气息。


这是一座引人入胜的城,也是一座容易被误读的城。


山城重庆,自其诞生起,就有着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生存哲学。


在真正的重庆人眼里,重点不只在山,而是江山并存,山环水绕。山是骨架和脊梁,水是血脉和气韵,山和水的一曲和弦,弹奏了千万年。



老照片里的朝天门码头梯道


“此地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没有平坦的陆地。人们简直成了力图找到安身之地的山羊。在这个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岩石重叠的半岛上,只有少数几条沿半山腰新修的盘山路供运输使用。”


这便是1942年,美国汉学家费正清从飞机舷窗中俯瞰重庆时,这座山城陪都给他留下的强烈印象。随后在重庆生活的15个月,他还看到了更多,特别是中国人的精神和力量。此后,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多次重提在重庆的难忘时光。似乎借由重庆,他真正读懂了中国,也读懂了东方的江山。


山城,是外来者最先叫响的

重庆有许多别名,目前来看,恰如费正清的第一印象般,“山城”是其中最成气候的一个,其人气指数远胜“雾都”、“陪都”、“火炉”、“桥都”等同侪。


文史专家彭伯通先生曾在《古城重庆》一书中讲述了山与城的关系,用一句“城在山上,城又本在众山中”进行了勾勒和总结。而地理文献则是这样详细解释大重庆之地貌的: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东与秦巴山地、武陵山地相连,向西逐渐向川中丘陵过度。地貌格局严格受大地构造控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全市最高峰为阴条岭,海拔2797米,最低点为巫山县境内长江水面,海拔154米。也就是说,不管是从整体范围还是主城的角度看,重庆都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山城。



有着鲜明重庆特色的民居


不过,有趣的是,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山城似乎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说法。


在3000年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城市先后有过江州、巴郡、渝州、恭州、重庆等官方名称。得名原因形形色色,却大抵与山关系不大。至于民间,对于费正清所提出的因为山地地理而“不适人类生存”这样的说法,更是觉得匪夷所思,难以接受。


一般来说,他们心中大多充盈着满满的“我最爱重庆”的幸福感,“巴适”成为他们对重庆生活最常用的描述。对这座城特殊的骨骼,对于地名中频繁出现的岩、坡、坎、梯、堡、岭、冈、坝、梁子等,他们早已淡然接受,有着“身在此山中”浑然不觉。


这样的感觉并不奇怪,追溯历史,历史上在此开疆扩土的巴人,恰恰是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历经多次迁徙后,最终选择落脚这个江河汇流,江山合抱之地。


对于逐水而居的人类来说,水就是生命线。对于身处中国长江流域且以渔业为生的巴人来说,更是极为重要。至于坎坷的山地,整个辽阔的巴渝地带,山脉纵横,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巴渝人来说,天地似乎生来如此,是最自然不过的存在,面对山所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他们并不以为意,或者说,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善于充分利用山的特点。


相反,那些外来者,才会对“山城”有着格外的关注。


中国人谈到山城,第一时间对号入座的就是重庆;第一次来到重庆的人,条件反射的两个字也是:山城。这反应或是唏嘘,如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或是夸赞,如当年谢觉哉的咏叹:“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山城”。总之,都将注意力投注在山与城的关系上。



重庆的立体 交通


因此,据民间印象和考证,实际上“山城”之号真正叫响,乃是抗战时期。


家国危难之际,外省来渝人口激增,见惯江南低缓丘陵、华北辽阔平原的外乡人,适应平坦城市生活的权贵、学者,机关人员,对于依山筑城的重庆,颇为印象深刻,也有几分的不适应和紧张,自然而然,遂以“山城”代指重庆。


也就是说,“山城”二字,是最先由外地人提出,后来才逐渐被本地人接纳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个别称越来越热,遍地“山城”:山城电影院、山城啤酒、山城香烟、山城手表、山城饭店、山城棒棒军……山城之名,方与重庆血肉相融,密不可分。


关不住的山城,九开八闭十七门


重庆十七门之通远门


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我邀请了本土资深文史学者肖能铸和本土知名建筑师刘建业开始了一次有目的性的走读山城。我们专门挑选了这样一条路线:从唯一接陆路的通远门进城后,下较场口,过十八梯到下半城,沿着新近拆迁出的人和门、太平门城墙直达东水门、朝天门。



因为重庆城依山就势,整个城市和街道方位都不正,不好用东南西北定向。全城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脊是从西南走向东北横亘城中。因此重庆人按照山脊大梁子,把全城分为上半城、下半城。从这个山脊大梁子到临嘉陵江一带称为上半城,从这个山脊到临长江一带称为下半城。连接上下半城的一个重要通道就是十八梯——因长长的山坡石梯共有十八个休息平台而得名。



十八梯已经拆迁开始重建


我们从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车站附近的通远门开始“进城”。


民间有种说法,重庆城龙头在通远门,龙尾在两江汇流的朝天门——昔日城门中最重要一座,曾是朝廷高官登岸和迎接圣旨的地方,现仅余地名和码头。两江即长江和嘉陵江,也就是老重庆人口中的“大河”、“小河”,或“外江”、“内江”。当年,出朝天门渡嘉陵江即可至江北城,然后分道去湖广或陕西。走水路者,出此门分别向北、向东、向西即可至广元、成都、湖北,其与川江航运和重庆交通的关系自不待言。


肖能铸让我们注意看城门上的墙面,“从石材和砌墙工法能看得出来,这一面墙上同时有至少宋代、明清、民国的城墙,还有近年来新修复的,整个是一个重庆城墙历史博物馆。”


他让我们看的另一个细节是城门内墙的部分墙根,呈阶梯形,原来历史上的工匠们是根据坡地不规则地形来筑城的。建筑师刘建业看到这个细节也不免惊讶,“城墙的这种做法,和山地建筑中筑台、错台、退台的原理是一样的,可见当时石匠的技艺超群,对山地筑城也非常熟稔。”


历史上,重庆至少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筑城。继秦张仪筑江州城、三国时李严筑城、南宋彭大雅以砖石筑城后,明洪武年间,守将戴鼎因地制宜,随山就水,根据山城地形,想出了一个让重庆城门“九开八闭”的创举,这样的方法和格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筑城方式,展现出重庆山城和江城的双重属性。



历史资料记载,九道开门中有八道是水码头,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临长江,临江门、千斯门临嘉陵江,唯有通远门与陆地相接。至于八道闭门为何修建,也有种种说法,有应和“九宫八卦”之说,也有说闭门乃是方便当年市民取水,或是不对外开放的码头之说,也和江、山、城的地理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山岳之“岳”的繁体字嶽,乃是山字头加上一个监狱的“狱”字,一眼看上去就有隔绝关闭之意。而城墙、护城河更是隔离障碍之物,但在山城重庆,它们却变身为开放,沟通、外向的工具。长江、嘉陵江,即是天然的护城河,也是高效的交通之路。


山城重庆,自其诞生起,就有着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生存哲学。在真正的重庆人眼里,重点不只在山,而是江山并存,山环水绕。山是骨架和脊梁,水是血脉和气韵,山和水的一曲和弦,弹奏了千万年。


吊脚楼,山城的活力和变革

进得城来,我们沿着水市巷口,经火药局路口、蒋家院路口下到较场口,到十八梯一带去看一栋城中已不可多见的吊脚楼老建筑。古往今来,重庆沿江一带房屋密集,人烟辐辏。引用王尔鉴一句诗句:“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能形象地感知这座山和建筑之间的微妙关系。


较场口在城的中部稍偏西南,当年为阅兵场和武试场地,也是重庆一块难得的平坦之地。1946年重庆市政府建设计划中,曾计划把较场口作为重庆市的行政中心,建立一个宏大的广场,把市政府及所属各局处、市立剧院、市中心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都全部集中到广场周围。


较场口附近,我们途经一个叫响水桥的地方,是几百年来重庆城的地下排水系统之一。历史上重庆母城有十七道水沟,大致以城内山脊为起点,分别就地形地势由上而下流到两江。11道流入长江,6道流入嘉陵江。刘建业点评说:“体现山城的不只是有吊脚楼啊,这种地下水沟也非常精彩。”


东汉《华阳国志》里记载说,重庆“地势刚险”,皆“重屋累居”,可见当时的巴人就懂得用干栏建筑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蜗居。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上下两层,虚实结合,充分利用山地落差来实现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据说,曾有一位西方人在考察了重庆城后评价说,在这种地方建设一个城市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爬附在悬岩峭壁上的吊脚楼,虽宜观赏,日常生活却既不适合也不安全。可是,就在这所谓的不适宜之地,不仅有了重庆人居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还生长成为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肖能铸补充说,“重庆还是永不落幕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体现重庆人之顽强乐观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山地带来蒸腾的烟雾和水气,可以算是气候缺点,费正清就曾抱怨道,较之日军的轰炸,“日常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潮湿。可重庆人却把它当作了遮阳巨伞和润肤桑拿;这里的道路崎岖,爬坡上坎,交通不便,重庆人都把它当成了健身运动和减肥良药。


吊脚楼也是内有乾坤,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十八梯区域,肖能铸带我们看了一栋吊脚楼,门牌号是黄土坡9号。从后面看,此吊脚楼为上下五层楼,从正面看则为临街二层楼。这就是山地建筑的魅力。


随后我们很幸运地看到了今年重现江湖的太平门,藏在一座房子里。太平门并不是个例,在那一带,有很多楼房是借势建立在老城墙之上,或者将城墙掩埋在楼房之中。


无论是吊脚楼,还是倚靠城门或城墙边修房子,刘建业都用“违建筑”理论进行了解释。存在就是合理的,是人类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开拓生存居住空间的产物。



重庆这样的事情很多,例如现在大树下、古道边、梯坎上随处可见的小面馆、小面摊。上世纪初则是各式茶馆的路边生长,最出名的就莫过于终成地名的“肖家凉亭”。它们也有点像重庆的市树黄桷树,给点阳光给点空间就能在城市中不断蔓延生长。


一路上,建筑师口中出现的最为频繁的字眼就是“找平”。吊脚楼的原理就是如此。在东水门保存完好的城门左侧山崖上,我们发现了遗留下来的一个个小石洞。原来借助山势,老居民们在这弹丸之地上曾经搭起过各式小商铺、茶楼、饭馆……



遥想当年,渝城各大家族,占据的都是城中较为平整的胜地。而这些豪族们无心问津的城边险恶或贫瘠之地,则往往成为所谓穷苦人家搭建房屋的重要地点。而也正是这些在险峻艰难的地势上顽强蔓延伸展的建筑,代表着山城重庆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很多古老的吊脚楼早已消失,但是因为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功能和梦想,也催生了近几十年来形形色色的“新吊脚建筑”。平地有限,城市建筑像竹笋拔节般不停往高了生长。利用了各种山地建筑的技巧和工程智慧,参差不齐地矗立在连绵的群山之间,颇有几分魔幻色彩。



刘建业找了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楼房来做解说——这栋楼为9层楼,天桥连接平街地面的已是第四层楼。大家戏言,这是在没有电梯的时代,解决了电梯的问题。这样的建筑在重庆大量存在。这也是很多外地人到了重庆后,容易晕头转向的原因之一。


肖能铸则给我们摆了一个真实的龙门阵:在一号桥,他们看到街对面站了一个穿着惹眼的中年女子,汽车数分钟后绕行来到位于滨江路的一家茶馆,却发现这个女子已端坐在此品茗。汽车没有走路快,这也算是重庆的城市一怪吧。如何在山地城市中高效穿行,是重庆人千百年来在这个城市中的生存智慧。



名模艾尚真。有人说爬坡上坎成就了重庆美女好身材


甚至,连城市轻轨也有吊脚楼的风范,列车在江边行进,忽而钻进住宅楼群中,忽而在江边的悬崖上疾驰,一路穿过山、河、楼、洞。车站和轨道贴着崖壁,下面也能看到层层叠叠的支撑柱。这是属于山城重庆的特殊奇观。



棒棒军,千百年来推陈出新

在山城爬坡上坎的路边,我们看到不少棒棒们,在没有业务的时候,他们三五成群找块平地,押点小注“斗地主”——一种三人纸牌游戏,乐在其中。



李克强总理高度赞扬棒棒精神


“棒棒”是重庆人对搬运工人的一种形象称呼,因其工具只有一根竹棒、两条绳子而得名。而这种工种的形成和发展,跟山城地形有关。在电梯房还未盛行、私家车也寥寥无几的那个时代,走街串巷的重庆人搬东西动辄爬坡上坎,肩挑背扛,此时轻呼一声“棒棒”,便呼啦啦来了一帮抢业务的棒棒。




本地人有时还爱用“狡”来形容棒棒。“狡”字,既能从中看到重庆人性格里干精火旺的一面,又隐藏着其精明狡黠的矛盾一面。江城和山城的复杂和多层次性,也融化在重庆人的性格里。


棒棒在重庆自古以来便有。


有自来水之前,街上到处都有以帮人挑水为生的挑水工,后来演变为了挑水帮。传说张献忠攻打通远门时,就是通过一个“挑水”知道一段城墙地下是土层,由此炸开缺口破城。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水市巷”等老地名,就是昔日买水的市场,渝中区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水巷子,力证这个古老行业的曾经存在。


此外,山城以前车行不便,轿子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催生了轿铺和轿夫行业。轿夫之多,从十八梯区域一个地名就可管中窥豹:轿铺巷。但很励志的是,这个巷子在清代居然出了三个文化名人。


千百年来,重庆人在为这个城市的地形买单,不仅花买力钱,还没少花过“买路钱”。上个世纪30年代,重庆近代史上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的建成,让上下半城得到一条走起来很为舒适的通道。人们为了抄近路,一度不惜花上100文钱游资借道公园。为此,有人还在小报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讥讽“园中未贮杨妃履,也取游资一百钱”。



这样的缆车可能在其他城市很难见到


长滨路上,已变成保护文物的望龙门缆车是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人主持设计;1945年通车,1993年才停运。山城独特的地形,让人(货)电梯和自动扶梯都成为重庆今天重要的交通工具。上世纪90年代,重庆修建了亚洲最长的一道大扶梯,长达112米,从菜园坝火车站向上连接到两路口。1987年建成的重庆城第一座公共电梯凯旋路电梯,下接储奇门直达江边,上连新华路直抵解放碑。



乘坐皇冠大扶梯犹如一场地心旅游


近年来,重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每三个月就要更新一版地图”,各种现代化的挖掘设备,将以前很难征服的山坡夷为平地。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成长,新的热词不断涌现,“山城”二字似乎正在淡出重庆人的生活,甚至带上了些“怀旧”的感觉。


山还在,城还在,人还在,挑水工、轿夫、人力车夫们却已经消失了,棒棒军在重庆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吗?届时,这座充满生命力的山城还会有什么新的工种、新的事物被催生出来?江与山的呼应唱和,还会有哪些新的创意乐章?


山城岁月,慢些跑吧,让我们的灵魂来得及赶上你。



【文/何洋授权转载 图/源自网络,特此一并致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