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摘抄加赏析-《红楼梦》赏析第一回汇总(1)

摘抄加赏析-《红楼梦》赏析第一回汇总(1)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2 23:03:50
阅读:
最新资讯《摘抄加赏析-《红楼梦》赏析第一回汇总(1)》主要内容是-摘抄加赏析,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红楼梦》赏析第一回汇总(1)

红楼梦学刊








提示:订阅号创建初期,曾连续发表过前两回的赏析,为大家查找方便,现将文字重新整理汇总。

原文: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注释


1、梦幻:梦境与幻觉。亦指梦中幻境。用以比喻虚无与空妄。此处特指梦中幻境。


2、通灵:即通灵宝玉。


3、风尘:本意为被风扬起的尘土。后引申出多重含义。此处借指旅途中辛苦劳顿。


4、闺秀:指大户人家的女儿。也指未出嫁的女孩儿。


赏析:甄士隐与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两个相互对应的人物。在小说结构及哲理寓意方面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根据脂评可知: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即“托言将真事隐去”。姓甄名费,谐音“真废”;贾雨村意即“假语村”言,亦即村俗不雅之言。姓贾名化,谐音“假话”。表字时飞,谐音“实非”。也有人认为,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真事隐”相对应,便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意思。总之,“真假”、“有无”的哲学观念,对作者及其作品都影响巨大。小说开卷第一回即将“真”、“假”这一对立的哲学观念提出,可见它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其他诸如甄家与贾府、甄宝玉与贾宝玉等等,也都寄寓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哲理。


开卷第一回的回目,便十分工整对仗。“甄”与“贾”乃姓氏相对,又谐音并寓含着“真”与“假”的意思;“士隐”与“雨村”是字与别号相对,且亦谐音“事隐”与“语村”或“语存”。“真”者在梦幻之中“识通灵”,“假”者在困顿旅途“怀闺秀”。而以“通灵”对“闺秀”,不仅显示出曹雪芹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整部作品的驾驭能力,也直接点出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本质特点。神瑛侍者带着通灵宝玉来到人世间的那段经历,主要就是他们在闺秀们居住的内闱“受享”了一番。



原文: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注释:


1、“天恩”:上天的恩赐或皇帝的恩赐。


2、“祖德”:祖先的功德。


3、锦衣纨绔: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纨(wán ),丝线很细的丝织品,即细绢。绔(kù),同“裤”。一般“纨”、“绔”连用。锦、纨都是很名贵的丝织品,旧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穿得起,所以也用以代指富家子弟。如纨绔子弟。


4、饫甘餍肥:指吃饱吃腻了香甜肥美的食物。饫(yù),饱。餍(yàn),吃饱,满足。


5、教育:教导培育。


6、规训:劝告教导。亦作“规谈”,意思相近。


7、潦倒:颓丧,失意。


8、闺阁:闺房。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9、不肖:不像,不似。往往指子孙后代失去了祖先的优良品德和才能。引申为品行不好。


10、泯(mǐn )灭:消灭,消失。


11、茅椽蓬牖:贫穷人居住的简陋草房。茅,茅草。蓬,蓬草,野草。椽(chuán ),椽子。放在檩子上面支撑屋面板和瓦或茅草的条木。牖(yǒu ),窗户。


12、瓦灶绳床:代指贫穷人使用的简易家具。瓦灶,用泥土作的锅灶。绳床,用绳索编织的简易的床铺或坐具。以上两句,是形容作者过着贫困的生活。


13、襟怀:胸怀,胸襟。


14、敷衍:演绎,叙述并发挥。


15、“须眉”:胡须和眉毛。用以代指男子。


赏析:庚辰本、甲辰本、蒙府本、列藏本、戚序本、梦稿本、舒序本的正文,都是从这段文字开篇的。甲戌本则作为《凡例》的第五条,文字也与各本间略有差异。一些专家学者早已指出:这段文字属于脂批,亦即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小说正文,应从下一段的“列位看官”开始。从“此开卷第一回也”等语以及行文特点和内容来看,这些专家学者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本”,将这段文字作特殊处理,在排字时缩二格,以示与正文的区别,这也是很恰当的。


甲戌本的前四条《凡例》是:“一、红楼梦旨义 。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又、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又、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又、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甲戌本所特有的这数则《凡例》,恰似现代图书前面的《校注凡例》或《出版说明》。当然,也不排除出于脂砚斋等评者之手的可能性。因为《红楼梦》问世之时,不仅对小说、戏曲的评点达到了顶峰,出版业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脂砚斋等人在“抄阅再评”《红楼梦》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考虑到此书的出版。但前四条《凡例》,出于出版商之手的可能性更大。有可能是他们在整理出版底本时,将脂砚斋等人写在第一回回前的评语,直接变成了《凡例》的最后一条。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是小说正文,但却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谓“作者自云”,也就是作者自己所说的话。既然作者自己都说“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再“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而小说中的甄士隐与贾雨村、甄府与贾府、甄宝玉与贾宝玉,又确实具有“真”与“假”的象征意义。尤其是“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这一段带有忏悔意味的话语,更像是作者在虔诚地回忆自己的往事。因此,循着“作者自云”所提供的这条“线索”,利用汉人解经的猜谜、附会方式,来索解《红楼梦》一书所隐去的“真事”究竟是什么,便形成了索隐派红学的鼎盛局面。什么“明珠家事说”、“顺治皇帝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说”等等,都是由此生发而来的。胡适、周汝昌等人所谓的“自叙传说”或“自传说”,也都基因于此。


“作者自云”中的“梦幻”一词,与回目中的“梦幻”寓意不同。此处是指作者曾经经历了由富贵至贫穷的巨大变故,因而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但在这里,作者的言行是自相矛盾的。倘若他真的产生了这种人生虚无的感觉,那么他就不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费尽毕生心血来撰写《红楼梦》了!


“彼裙钗”:底本作“此”,其余各本均作“彼”。“裙钗”:裙为女子衣物;钗为女子头饰。二字连用,用以代指女子。此处作者是说,自己身为堂堂男子汉,竟然不如一帮女子。忏悔之余,才产生了撰写《红楼梦》的冲动。明确道出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列藏本与庚辰本、戚序本基本相同。甲戌本无此句,另有“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浮生:人生。因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故以浮生代称人生。红袖:女子的红色衣袖,引申为女子,美女。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甲戌本、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无此句,其余各本与庚辰本同。此回回目中虽有“梦幻”一词,但那是指梦中幻境。而这段评语却一再强调“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渲染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感。这是否符合小说作者的原意?需深思之。




原文: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注释:


1、根由:来历,缘故。


2、荒唐:错谬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3、在下:此处是作者对自己的歉称。


赏析:甲戌本小说正文从“列位看官”开始,这是对的。看官:亦作“看倌”。中国古代说书艺人对听众的尊称。由于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主要是由“说话”艺术演化而来的,所以话本、拟话本及白话小说的作者们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小说中尊称读者为“看官”或“看倌”。说话:即说书,讲故事。话本:说书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或故事大纲。拟话本:文人模仿“话本”所创作的白话小说。如“三言”、“二拍”中的许多篇章。



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注释


1女娲(wā)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一说为人类的始祖。


2、无稽:没有根据。


3、经:“径”的通假字,直径。


4、青埂:作者虚构的名字,谐音“情根”。亦可谐音“情梗”,意为感情受到梗阻。



赏析:有关女娲的故事最主要的有“抟土造人”及“炼石补天”等。《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大意如下:远古之时,支撑着天的四根柱子毁坏了,中国古代的九州也崩裂了。天不能覆盖地面,地也不能承载万物。大火熊熊而不熄灭,洪水泛滥而不止息。猛兽吃平民,凶鸟捉老幼。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斩断鳖足用作支撑天的四根柱子。杀死黑龙以救九州,积聚芦灰以止洪水。最终补好了苍天,立正了四根柱子,洪水干涸,天下太平。凶猛的禽兽被杀死,平民百姓得以安生。曹雪芹借用这个神话传说作为小说的开篇,应该也反映了他对女性的崇拜之情。


大荒山是借用《山海经》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的说法,在这里暗寓“非常荒唐”之意。甲戌本侧评即注为:“荒唐也。”:十二丈:甲戌本侧评认为是“总应十二钗”。清代的某些评点家却认为是照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也有人认为是照应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丈:甲戌本侧评认为这是“照应副十二钗”。清代评点家则认为是照应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甲戌本侧评认为是“合周天之数”。清代某些评点家也这样看,并且注明“周天度数为三百六十五”,“积百年则三万六千五百有奇”。


原文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尽,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注释:


1、嗟悼:叹息伤感。


2、俄:突然间。


3、红尘:泛指人世间。


4、万劫:喻指时间之长久。劫,亦作“刦”、“刧”、“刼”等。佛教用语。Kalpa之音译“劫波”的略称。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便毁灭一次,然后再重新开始,这一由毁灭至再生的过程为一劫。


5、依恃:倚仗,依靠。


6、诗礼簪缨之族:知书识礼的贵族之家。簪(zān)缨,中国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赏析:此段文字,各版本混杂不一,大概是因缺少甲戌本所独有的一段文字造成的。甲戌本开篇一段文字为:“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骨格不凡,风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后接“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句。其余各本大致都为“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也就是说,自“说说笑笑”至“登时变成”这一段文字,共429个字,为甲戌本所独有。由于其他版本缺少了这段文字,与甲戌本之间便出现了以下差异:首先,在甲戌本中,女娲补天未用丢弃在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本来是在听到一僧一道的谈话后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荣华富贵,便主动请求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携带自己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而其他版本则变成了茫茫大士主动要带顽石到人世间去走一遭;其次,在甲戌本中,本来是茫茫大士“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在其他版本中,当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见到顽石时,顽石早已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不知道是顽石已经神通广大,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美玉呢?还是哪路神仙做了这桩善事!第三,在甲戌本所独有的这段文字中,寄寓着作者很重要的人生哲理,也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主题之一。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话来说,就是“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首先承认人生是美好的,人世间“有却有些乐事”,但却“不能永远依恃”,亦即人世间的美好之事并不是永恒的。并且“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再次强调人世间的美好,但只是“美中不足”。更何况“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强调了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的哲理。甲戌本侧评即认为,这一段话就是《红楼梦》的“总纲”。


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注释


1、偈(jì):佛经中的唱词。


2、无材可去补苍天:顽石原本是被女娲丢弃未用,在此却说自己无才。无材,即无才。补苍天,本意指女娲补天。此处转指去做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大事业。


3、枉入红尘若许年:白白地在人世间经历了若干年。若许:若干,许多。


4、倩(qìng):请,恳求。


5、地舆:地域,地方。因以地比车,车能承载万物之意演化而来。舆,车。


6、陈迹:过去的事情。



赏析:空间未变,仍然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时间却已经历了“几世几劫”,顽石上也出现了一篇文字,增强了“人非物换”的感觉。作者以凝练的语言,利用“画家烟云模糊法”,道出了这部小说的来历。在红学史上,否定曹雪芹《红楼梦》著作权的一些人,往往以这段文字作为重要依据加以论证。然而谁又能够相信,一块石头能写出一部洋洋近百万言的小说来!


原文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傍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注释:


1、班姑:即东汉才女班昭。博学多才,曾参与续修《汉书》。担任宫廷后妃女教师时,被人尊称为“班大家(ɡū)”,编著有《女诫》等书。


2、蔡女:即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作有《悲愤诗》等。有人认为《胡笳十八拍》也是她的作品。


3、野史:旧时对私人编著的史书的称呼,与正史相对。后亦用作小说的别称。亦称“稗官野史”。此处即指小说。


4、理治之书:治国家理朝政的书籍。


5、风月:风和月亮,代指景色。后常借以代指男女恋情或色情淫秽之事。


6、屠毒:甲戌本作“涂毒”。祸害,糟蹋。


7、潘安:即西晋文人潘岳,字安仁。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


8、子建:即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人。以才思敏捷著称。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9、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曾用美人计助越灭吴。


10、文君:即卓文君。西汉富豪卓王孙的女儿,新寡后私奔文人司马相如。以上四人,在此处代指才子佳人。


11、鬟婢:丫鬟,婢女。


12、非文即理:(说话时)不是文绉绉的,便是道学腔十足。理,道学,理学。


13、红娘:唐代元稹小说《莺莺传》(亦称《会真记》)、元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崔莺莺的丫鬟。因热心促成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后世遂以“红娘”代指媒人。


14、小玉:唐代蒋防小说《霍小玉传》中的女主人公。


赏析:空空道人与石头的这一段对话,既反映了曹雪芹对以往小说的看法,也反映出他进步的文学创作理念。尤其是对“千部共出一套”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历来受到研究者的称赏。明末清初,出现了大量才子佳人小说和戏曲,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所谓才子,往往都是貌若潘安才比子建。而佳人也都是貌若天仙才华横溢。才子大都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佳人也都是大家闺秀。才子非佳人不娶,佳人非才子不嫁。甚至有些才子还要云游天下寻觅佳人,佳人们也要“比文招亲”。然而,权豪势要之门的子弟们也是非佳人不娶,于是他们便不择手段地迫害才子。这便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其间拨乱”的“小人”。才子惧祸避走他乡,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奉皇帝圣旨与佳人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后世学者将才子佳人类作品的这种模式总结为:“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才子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正因为曹雪芹看到了这些小说所存在的弊端,所以他才下定决心打破陈腐旧套,写出了《红楼梦》这部光耀千古的文学巨著。




原文: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注释:


1、思忖:思考,思量。


2、检阅:翻检阅读。


3、佞(nìng)惯于用花言巧语献媚讨好之人。


4、伦常:中国古代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称为五伦,并认为这种尊卑长幼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伦,人伦,伦理。


5、空:此处乃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


6、色:此处乃佛教用语。指万物本体瞬息生灭的假象。


7、情:此处乃佛教用语。指对万物本体瞬息生灭之假象所产生的种种情感。


8、鉴:镜子。


9、金陵:中国古代南京的别称之一。


10、云:说。


11、痴:傻,愚笨,痴迷。


12、解:理解,懂得。


赏析:《石头记》:《红楼梦》的原名。《红楼梦》的早期抄本,绝大多数都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中也说:“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因为小说正文中说,是石头将自己在人世间所经历的事情“不敢稍加穿凿”地记录了下来,故有此称。


庚辰本及其他脂评本均无“从此空空道人”六字,据程甲本改。列藏本在“遂易名为情僧”前面有“空空道人”四字,庚辰本、甲戌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梦稿本均无,此处不按列藏本处理。


《情僧录》:《红楼梦》的别名。因空空道人改名为情僧,又把《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故而他便“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红楼梦》:本书最有影响的一个名字。甲戌本原文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句后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句。该抄本在《凡例》中也说:“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在早期手抄本中,最早以《红楼梦》命名的是甲辰本。直到程伟元、高鹗的百二十回刻本问世后,《红楼梦》一名便取代了《石头记》,成为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名字。


《风月宝鉴》:《红楼梦》的又一别名,亦为曹雪芹创作的另一部小说。甲戌本《凡例》中说: “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该抄本在小说正文“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处,也有一朱笔眉批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由这条批语我们得知:曹雪芹曾经有一部名叫《风月宝鉴》的书,他的弟弟棠村曾经为这部书作序。棠村去世以后,这位“东鲁孔梅溪”为了纪念棠村,便仍然将《红楼梦》(或称《石头记》)题名为《风月宝鉴》。由于这条批语的存在,以及小说中遗留下的种种文本矛盾,学术界对于《红楼梦》的成书问题,遂生发出以下种种观点:一、“一稿多改说”。这一派学者认为,曹雪芹首先创作了《风月宝鉴》,后又在此基础上一改再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写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或称《石头记》(前八十回);二、“二书合成说”。亦即《红楼梦》是由《风月宝鉴》和《石头记》合并而成的。该说又分两派。1、曹雪芹的父辈中有人创作了《风月宝鉴》,曹雪芹或脂砚斋等又创作了《石头记》,后来曹雪芹将这两部小说合并在一起,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或称《石头记》(前八十回)。2、曹雪芹先创作了《风月宝鉴》,后又创作了《石头记》,后来再把两部书合并在一起,便形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红楼梦》或称《石头记》(前八十回)。“二书合成说”的主要分歧之一,在于他们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这句话中“有”字的理解。前者认为“有”乃“拥有”之意。后者认为“有”乃“著有”之意。三、“剪接说”或“剪贴说”。有人认为,曹雪芹在创作《石头记》时,将从前所著《风月宝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剪接”了过来。在此基础上,又有人借助电脑名词,提出了“剪贴说”。也就是说,曹雪芹首先创作了一部《风月宝鉴》,并请他的弟弟棠村作了序。后来,当他另起炉灶创作《石头记》时,便把《风月宝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剪贴”过来,并在润色修改后有机地溶入了新作品中。以上几说,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分歧,但却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红楼梦》中确实留存了很多《风月宝鉴》中的故事。比如贾瑞和王熙凤的故事,秦可卿、秦钟姐弟的故事,尤二姐和尤三姐的故事等等。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的又一别名。小说第一回中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本《凡例》中也说:“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由于小说中明确说曹雪芹将《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后世便不断有人提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而只是一个“批阅”“增删”者。然而,在甲戌本正文“并题一绝云”处,有眉批早已明确指出: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篇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明确肯定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对于《石头记》、《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五个名称,鲁迅认为是作者“多立异名,摇曳见姿”。也有人认为这是曹雪芹在不同的创作时段给小说取的不同的名字,亦即在“增删五次”的过程中,每一次都另起一个名字。但我们也没必要这样机械地理解。


“满纸荒唐言”这首绝句,明确道出了作者的心声:《红楼梦》这部小说表面看来都是荒诞不经之言,但却是作者用辛酸的泪水凝结而成的。人人都说作者愚蠢,然而谁又能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呢?


在这首绝句处,甲戌本有一条眉批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根据这条批语,再加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有人便提出曹雪芹逝世于“壬午除夕”。此处的“壬午”,乃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1763年。但也有人认为,这条批语是一条复合批,不是同时写成的。“壬午除夕”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这条批语的署年,亦即作这条批语的具体时间,其后应该是个句号。而自“书未成”以下,乃是另外一条批语。如此断句,虽有一定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春节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一个节日,尤其是在脂砚斋作批语的清代乾隆年间,即使是再无聊的人,也不会在大年除夕这天抄阅评批小说吧?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为甲戌本所独有。甲戌:此处乃指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



原文: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注释:


1、姑苏:苏州吴县的别称。因其地有姑苏山而得名。又因吴县隶属于苏州府,故后来也以姑苏代指苏州。姑苏山,又名姑胥山。


2、阊门:苏州古城的西门。


3、乡宦:退休居住乡里的官宦。


4、嫡妻:正妻,与“妾”相对。嫡,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正支,与“庶”相对。


5、望族:有名望的家族。


6、禀性:本性。


7、恬淡:淡泊,不追求名利。



赏析:先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篇,叙述石头亦即“通灵宝玉”的来历。让石头在人世间“受享”一番之后,复归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下。过了“几世几劫”后,又让空空道人看到石头上所记之文,如此便将著作权归于石头,作者自己则只是一个披阅增删者。接下来又通过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阐述了对“历来野史”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创作理念。好容易写到现实世界,却又不从贾府说起,而偏偏从甄家进入故事。小说如此开篇,一般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作者如此布局,是要先通过甄家的“小荣枯”,预示贾府的“大荣枯”。甲戌本在此处有侧批也说:“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


地陷东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当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怒而撞不周山,结果导致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维系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移向了西北方。地的东南部低陷了,所以流水尘埃都归向了东南方。


古代阊门一带非常繁华,是地方官吏宴请迎送宾客的地方,因而《红楼梦》中也说这里“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此外,扬州古城的西门也称“阊门”。据甲戌本评语可知:此处十里街谐音“势力街”;仁清巷谐音“人情巷”;葫芦庙谐音“糊涂庙”。请注意,《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使用了汉字的谐音、寓意法,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有时候使用这种方法,并不等于在整部作品中时时处处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些沙子里面有金子,但不等于所有的沙子都是金子。


在这里作者特意点出“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其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这都为英莲的憨厚性情作了映衬和铺垫。英莲:后改名香菱、秋菱。是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薄命女”。甲戌本评语谓“英莲”谐音“应怜”。但庚辰、己卯本中,“英莲”皆写作“英菊”,而失“应怜”之意,故据其他抄本改为“英莲”。请记住:此时英莲“年方三岁”,而通灵宝玉却还没有随神瑛侍者降生到人世间,那么英莲起码比贾宝玉大三岁以上。


原文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注释


1、憩(qì):休息。


2、那厢:那边。厢,旁,边。


3、一僧一道:即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出现的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


4、蠢物:即青埂峰下顽石所幻化的那块通灵宝玉。


5、风流冤家:指相互爱恋的男女。风流,此处指男女恋情。冤家,仇人,对头。此处指在情场中相互爱恋的男男女女们。文中的“风流冤孽”,意思相同。


6、罕事:少见的稀奇之事。


7、西方灵河:即古印度的恒河。佛教将恒河称为圣河或圣水。8、三生:亦称“三世”。即佛教所说的前生、今生和来生。


9、绛珠草:作者虚构的一种仙草,后变为绛珠仙子,亦即林黛玉的前身。也有人认为是灵芝草。绛,深红色,大红色。


10、赤瑕宫:此名为作者虚构。甲戌本有侧评认为:“赤”乃点“红”字;“瑕”则点“玉”字。并有眉批注云:“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11、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身。瑛,美玉。侍者,侍奉人的人。佛教中为侍奉尊长的神。


13、离恨天:中国古人认为,天有三十三重,最高的一层便是离恨天。后用以比喻男女生离死别、抱恨终身的境地。所谓“三十三重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种病相思病最苦。”


14、蜜青果:作者虚构的名字。程甲本改作“秘情果”。


15、五内:五脏。也用以代指内心。


赏析:上段先由作者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身份,将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略作介绍,这里再用“炎夏永昼”四字,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天长夜短的炎热夏季。然后通过甄士隐的一个白日梦,扣紧“梦幻识通灵”的回目展开叙述。叙事者也由作者巧妙地转换为一僧一道,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故事。


关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这个故事,在“有绛珠草一株”至“日以甘露灌溉”之间,程甲本增补了这样一段文字:“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瑕宫居住,就名他为赤瑕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按照这段增补文字,青埂峰顽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四者,便成了一个同一体。其演化轨迹为:青埂峰顽石缩成了“扇坠一般大小”的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到太虚幻境后,被警幻仙姑留住在赤瑕宫,并被命名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投胎转世后又托生为贾宝玉,而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却又衔着通灵宝玉。如此以来,神瑛侍者亦即贾宝玉便自己衔着自己降生到了人世间。这从逻辑上来说,是极不合理的。按照甲戌本的描写,其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青埂峰顽石被茫茫大士“大展幻术”“缩成扇坠一般大小”,后因太虚幻境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也欲“下世为人”,用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所以茫茫大士便要趁此机会将通灵宝玉“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在这里,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并不是一码事。由于通灵宝玉是随神瑛侍者一起来到人世间的,后来又总是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所以它便把自己在人世间的见闻记录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相当于一个“随行记者”的身份。而神瑛侍者转世托生的贾宝玉,才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当然,通灵宝玉的“玉”字,贾宝玉的“玉”字,神瑛侍者的“瑛”字,都和玉有关,而从本质上来说,玉也是石头的一个种类。更何况后文中屡屡以“木石前盟”对“金玉良缘”,所以,作者在为这四者命名时,也应该考虑到了其内在的相互联系。


原文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 “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注释


1、罕闻:难得听到。很少听到。罕,稀少。闻,听。


2、偷香窃玉:喻指男女偷情或私通的风流事。偷香,据《晋书.贾充传》记载:西域给朝廷进贡奇香,晋武帝赐给宠臣贾充。贾充之女贾午因与贾充幕僚韩寿有私情,遂将奇香偷赠韩寿。被人发觉后,贾充便将贾午嫁给了韩寿。窃玉,出处不详。古人常以“窃玉”与“偷香”连用,以喻指男女私情。《汉语大辞典》和《红楼梦大辞典》,均根据《雍熙乐府》中的“郑生玉窃,韩寿香拈”、“我有那郑生窃玉权术,韩寿偷香见识”等语,认为窃玉之事的主人公是郑生。


3、发泄:舒发,充分表现。


4、度脱:解救,超度解脱。


赏析: 前面先借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将历来野史批评一番。此处又通过茫茫大士之口,将历来 “风流人物”加以褒贬,认为他们“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并明确表示自己所述的故事“悉与前人传述不同”。


此处茫茫大士所谓“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一语,就是要把青埂峰顽石所幻化的通灵宝玉交给警幻仙子,以便在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等“一干风流冤家”“下凡造历幻缘”时,“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原文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能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注释


1、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认为,人在今生种什么因,来世便会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警省(xǐng):亦作“警醒”,佛教用语。警戒醒悟之意。


3、沉沦:佛教用语。不得轮回解脱。后引申为陷入罪恶、痛苦的境界。


4、玄机:道教用语。指深奥玄妙的道理。此处意同“天机”,指神秘的天意。


5、火坑:本来用以比喻极为悲惨的生活环境。后佛教借以喻指人世间。


6、太虚幻境:作者虚构的一处仙境。意为极端虚幻之处。


赏析: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曾说通灵宝玉“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但他到底在通灵宝玉上镌上了什么字,当时却没有交代。直到此时,方才通过甄士隐的眼睛,看见通灵宝玉“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而后面的“几行小字”到底是什么,却又没有交代。甲戌本在此有批语说:“凡三四次始出美玉形,隐屈之至!”作者如此遮遮掩掩,当然不是在故弄玄虚。曹雪芹在刻画人物等方面,也经常使用这种手法,往往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角,反复多次之后,方能将一个人物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后文对林黛玉的刻画,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各版本之间略有差异。上联中的“真亦假”,在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中为“真作假”,其余除舒序本外均为“真亦假”。下联中的“有还无”,庚辰本作“有为无”。甲戌本、戚序本、梦稿本、己卯本、列藏本、蒙府本为“有还无”。舒序本的这副对联则为“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从这些地方亦可看出,曹雪芹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对许多地方都作过多次修改。其创作态度之认真,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原文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甚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注释


1、过会:旧时遇节庆或迎神赛会时,随地扮演百戏杂耍、声乐鼓吹等。


赏析:甄士隐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眼前所见却是“烈日炎炎,芭蕉冉冉”。这不仅以凝练之笔描写了南方的夏日景色,也再次衬托出 甄士隐是在白日做梦。至于他是否还记得所梦之事已无关紧要,因为读者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内容。甲戌本有侧评即认为:此处若说甄士隐还记得“所梦之事”,“便是俗笔了”。“甚觉可喜”一语,己卯本、梦稿本与庚辰本相同。甲戌本、甲辰本、舒序本、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均为“乖觉可喜”。


原文: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 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 “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注释


1、癞头:满头癞疮。


2、跣(xiǎn )足:光着脚。


3、跛(bǒ)足:腿或脚有毛病,瘸子。


赏析: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等仙境或者甄士隐的梦境中,这一僧一道都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到了人世间,却一个是“癞头跣足”,另一个则是“跛足蓬头”,且在甄士隐眼中两人都是“疯疯癫癫”。甲戌本、戚序本在此都有批语说:“此是幻像。”这就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一僧一道都是仙人,他们在幻境、梦境中都会露出真容;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显幻像。


甲戌本的某位评批者特别注重“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八个字,并以一连串的排比句反问道:“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并认为作者“所写开卷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癞头和尚所念四句言词,预示了甄士隐及英莲的不幸。第一句是说痴心的甄士隐对英莲宠爱有加。第二句则隐喻英莲将来被呆霸王薛蟠霸占为妾并惨遭迫害的悲惨命运。菱花,喻指英莲。因英莲被薛蟠抢走后改名香菱。雪:谐音“薛”,指薛蟠。澌澌:拟声词,形容下雪的声音。菱花本应开在夏天,不幸却遇到了大雪,其将来横遭摧残,自不待言。用脂评来说,就是喻指英莲“生不遇时。遇又非偶”。三、四两句亦为预示。后文写道,正月十五甄士隐家仆人霍启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被人拐走。三月十五甄家又遭火灾,被烧成了一片瓦砾场。此后甄士隐迭遭打击,最终看破红尘离家出走。


原文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注释:


1、北邙(máng)山:山名,即邙山,又称芒山、北山、北芒等。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汉魏以后,许多王侯公卿多归葬于此,故后世常以邙山代指墓地。


赏析:读小说,有时该认真,有时又不必太认真。此处英莲年方三岁,而渺渺真人与茫茫大士却相约三劫后在北邙山会齐。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一“劫”即是若干万年,那么“三劫”又该是多少年?如此计算,当一僧一道在后文中出现时,比如他们为贾宝玉和王熙凤治病时,英莲又该多大年纪?针对这一句话,甲戌本有眉批解释说:“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即使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当一僧一道在贾府出现时,英莲等人也已经九十多岁了,还是不合逻辑。


原文: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注释


1、胡州: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第二回均作“胡州”。己卯本第一回、蒙府本、戚序本、甲辰本、舒序本、列藏本则作“湖州”。“湖州”乃真实地名,即今浙江省湖州市。“胡州”则是作者假造的地名。甲戌本在此处有侧评说:湖州(胡州)谐音“胡诌也”。


2、淹蹇(Jiǎn):淹留羁绊。


3、交接:交往接触。


赏析:以“忽见”二字,在表明自甄士隐眼中看到了贾雨村之后,接着便顺理成章地介绍了贾雨村的姓名字号及籍贯等。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此处并无任何创新,即使人名的谐音寓意手法,如“贾化”谐音“假话”等,也并无任何新奇之处。当然,一部洋洋百万余言的小说,作者又没有最后修改完成,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时时突破处处创新。不过,在这里,作者并没有介绍贾雨村的容貌气质,直到后文写到娇杏看到贾雨村时,才从她的视角描述出来。


原文


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与雨村携手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忙起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注释


1、敢;敢情,莫非。


2、适:适才,刚才。


3、谢罪:道歉。


4、诳驾:致歉语。意谓把客人请到了家中,却又不能相陪。5、常造之客:经常前来拜访的客人。造:到,拜访。


赏析:甄士隐邀请贾雨村来到自己书房中,“方谈得三五句话”,便因“严老爷来拜”而离去。严老爷:甲戌本此处有侧评说,谐音“炎”,并认为“炎既来,大火将至矣”。预伏后文甄士隐家遭火灾之事。实际上,这一情节的设计,就是为了给贾雨村和娇杏的单独会面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此处严老爷来不来倒无关紧要,但甄士隐却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走开。不然的话,后文贾雨村便无法仔细观察娇杏,娇杏也不能屡屡回顾贾雨村。作者对情节的转换驾驭,非常巧妙而又合情合理。(原文赏析:孙玉明 版本校对 卜喜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