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战争成语-《战争》:他用冷静克制的语言,描绘出露出水面的1/8冰山形象

战争成语-《战争》:他用冷静克制的语言,描绘出露出水面的1/8冰山形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5 23:44:10
阅读:
最新资讯《战争成语-《战争》:他用冷静克制的语言,描绘出露出水面的1/8冰山形象》主要内容是-战争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一、战争奠定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基础,也催生出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个国庆假期里,最鼓舞人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事,就是建国70周年阅兵式了。它充分展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建国70年来,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


"阅兵"古已有之。中国史书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当了夏部落的首领后,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涂山会盟中,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载歌载舞,欢迎其他部落的首领。禹虽然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就是"阅兵"的雏形。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观兵",同时宣称伐纣替天行道。与此同时,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也已经有了阅兵活动。


阅兵是一种展示国威震慑敌人的军事手段。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世界范围的大战就有两次,一战和二战。其中又属一战的意义重大。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一战结束后,很多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瓦解,诞生了许多新兴民主国家,由此改变了世界尤其是欧洲格局。现代化武器如飞机坦克等,第一次被大规模使用在战争当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整个西欧因此损失了一代人。


战争的影响如此巨大,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人们从不同角度揭示战争。有关一战的小说,最著名的有肖霍洛夫的长篇史诗极巨著《静静的顿河》,美国著名硬汉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纪实作品则有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而德国则有两部自传性质的小说,在后世引起很大反响,他们分别是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路德维希·雷恩的《战争》。


《战争》是"一战"后最成功的反战纪实文学之一。1928年首版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万册。


二、《战争》的最大特色就是冷:冷静冷酷冷峻

路德维希·雷恩是小说《战争》的作者,也是小说故事里的主人公。


德国青年路德维希·雷恩在一战爆发后应征入伍。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他经历了每一个前线士兵要经历的一切:无休止地行军,忍饥挨饿,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自己负伤,重返战场,直到战争结束。


如果说在丘吉尔笔下,战争是将军们的运筹帷幄,是庞大的伤亡数字,是敌我双方的胜负输赢。那么在雷恩的笔下,战争则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疲惫、饥饿、死亡就是生活,鲜活的生命会在一次进攻时戛然而止,没有任何预兆。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用及其冷静客观的笔触,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经历的四年残酷战争。


1. 冷酷的战争


雷恩在国家发布战争动员令的那天,成了一名最普通的士兵。当了兵,一切行动就要听指挥。所以他没能回去见母亲一面,只匆匆忙忙写了封告别信。同样,即将开始的战争,也让母亲无法表达太多的母子情长。雷恩已经结婚生子的哥哥,也要上战场,留下女人孩子整个家庭,全由母亲一人操持。


不管在前线的男人还是在后方的女人,没人能在战争情况下保持轻松和愉悦。


雷恩他们列队坐上火车,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长途跋涉后到达比利时,雷恩开始面对战友们的伤亡。


一位战友临死前就躺在他面前。但他们的交流很简单:"伤在哪里?我能帮你吗?"然后就是毫无感情的目光。伤者死前呆呆地凝望着山峰,而"我站起身来,目光穿过采石场,死死盯在那些树冠上。"


第一次面对死亡,雷恩没有表露出太大的触动和伤感,也许他早已认定,战争会让死亡变成一件"平淡无奇"的事。


对敌人也一样。他们曾抓到过一个法国战俘:"这个男人30多岁,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来自巴黎,有三个孩子,对一个法国人而言,一直逃亡有多可怕。这家伙真是个地道的城里人,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懂。"


敌人首先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孩子有家庭,就像刚刚遇到的一个路人,看不出有什么亲疏好恶的感情。


对行军途中的日常,雷恩同样"轻描淡写":"已经连续好多天没有面包吃了......我们大清早就被战备警报吵醒,谁会有时间洗菜?一天晚上,我们就在石板路上躺了一夜,因为他们忘记通知我们这个晚上可以休息。睡在石头路面上很凉。"


作者没有描述忍饥挨饿和露天宿营的痛苦,只是客观地说他们没有面包吃,没有菜吃,晚上躺在石板路上。但这些简单的描述,却让读者也仿佛置身战场。


战场上少不了肉搏战,在一次战斗中,"法国人离我大概只有150步的距离,大家在我身边猛烈射击。一个人倒在麦田里,另一个人举起步枪站着朝我开枪。""草地上躺着许多伤员......我们走过村子,到处都是死人。"


雷恩听到最好的朋友牺牲时,同样没有任何表情。等到晚上统计伤亡人员时,上尉说"他是你的朋友啊。"雷恩的反应只有一句话:"水壶里的酒被我喝尽了。"


战争的残酷让人类的情感被淡化。战争把人变成了冰冷坚硬的机器。


在著名的马恩河战役中,雷恩的描写更是及其冷酷。"我瞄准了一个人,我扣动扳机,那个人倒下了,我接着上子弹。"杀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程序。而同伴的死亡也不过是这样的:"莱曼的脑浆溅我脸上了。"


是的,这就是战争。战争是将军们的挥斥方遒,是指挥所里的焦头烂额,但更是一个个生命悄无声息地消失。


如果说雷恩在《战争》里有过情感流露的话,那就是这句了。"我从没想到,战争会是这个样子。人和人之间如此近,近得令人害怕,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你抓不着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战争裹挟而去。"


2. 冷静的温暖


战场上并不只有炮火和死亡,偶尔会有温暖的情意。但是作者在描述这些的时候依然非常克制,并且往往一带而过,拒绝使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但这些片刻的安宁就像满地疮痍间偶尔绽放的一朵小花,给人希望。


雷恩第一次外出侦查,一位绰号叫"珍珠"的战友,偷偷塞给他一块刚煮好的肉。热乎乎的肉放在杯子里带在身上:"我在心里笑着,因为这种温暖的感觉。"战友情意一个"温暖"已足够。


年轻的战士们也有爱情,但战争留给爱情的机会很少。趁着一次上厕所的机会,同伴嘱咐雷恩说:"万一我遭遇不幸,你一定要给她写信,她叫汉娜·塞勒,住在阿多尔菲大街31号。"战争中的爱情,一个名字,一个地址,一份嘱托,便是全部。


雷恩在战场上还收到过一次生日礼物,战友送给他一本书,但这个过程仍然没有感情描述,战友只是说雷恩像书中的主人公,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过多解释。但这本书却陪伴雷恩,在战场上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时光。


战场上的温情很可贵,战士们的乐观更宝贵。一个战士正在抽烟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嘴,他吐了口唾沫说:"该死,我正抽烟呢!牙被打掉了,舌头没事儿,这就看出来吸烟的好处了!"只有每天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的人,才会调侃打中自己的子弹。


枪炮间歇,战士们也会注意到大自然的美,比如他们将一位战友埋在山坡上,"因为那里的风景很美。"到达一个新的宿营地,他们也会注意到"云杉树之间生长着柔软的小草和野玫瑰"。但一切都仅此而已。


战争让人无暇顾及伤痛,也无法欣赏美好的事物。所有的残酷与美好,在《战争》里都是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有人会觉得它像一本流水账。但这就是战争。被驱使的普通士兵,沉闷而卑微的生命,他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一切如流水。


3. 冷峻的思考


战争不给人们抒发情感和欣赏美的时间,却阻止不了人的思考。


刚刚入伍的年轻人,满腔热血。在行军专列上,看到莱茵河,就开始唱《守卫莱茵》,他们都认为经历战争是种幸福。"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青春是多么糟糕啊"。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战争梦。


但战斗一打响,看着战友们纷纷倒下,雷恩开始思考,什么是勇敢?仅仅五分钟前,他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冲出去,就会白白牺牲很多人的性命。


而当雷恩站在别国的土地上,看到那些仇恨的目光,他也开始思考"人类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又要相互仇恨呢?"


如果说刚入伍时的雷恩对战争抱有英雄般的幻想,经历战友伤亡后又对战争产生困惑,那么,经过整整四年的枪林弹雨,他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战争后期,一位牧师前来布道说:"为国王和祖国战死,对你们而言也是一种幸事。"雷恩此时可以肯定地认为:"他毫不理解我们对于战争的感受,他难道觉得战争是件好事?他为什么要站在布道台上揭开战争的疮疤呢?"


同样,一位高级军官在一次讲话中,向士兵们阐明为什么要打仗,以及为什么需要比利时。这是,雷恩已经开始反对了:"什么?我们还想留住该死的比利时?是因为某种外在的利益,所以我们得和比利时人共命运吗?难道我们的将领认为,他可以由此让我们更憧憬战争,并让我们来承担他们的忧愁吗?"


到这里,一个底层士兵和上级将领之间的想法,已经截然不同。虽然他们同样在思考:"祖国究竟是什么?"


比如一战最大的战役,索姆河战役结束后,将领也许考虑的是敌我双方的伤亡数字,德军死了将近54万人,英法两军死了将近80万人。但雷恩看到的是,战役结束两年后,"战壕上野草丛生,铁丝网锈迹斑斑,连道路都没有恢复。"


这是《战争》的主人公、二等兵路德维希·雷恩的思考,更是小说作者、昔日的贵族青年路德维希·雷恩的思考,他也由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德皇威廉二世


三、《战争》和《西线无战事》

德维希·雷恩的原名叫阿诺尔德·维特·冯·格尔瑟瑙,1889年出生于格雷斯顿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萨克森王国宫廷的太子师,阿诺尔德自幼在宫廷长大,和太子是好朋友。


"一战"期间,阿诺尔德和太子一起,在萨克森王家第一近卫掷弹兵团服役,这支部队威望很高。他也不是普通士兵,曾担任过连长和营长。《战争》里描写的底层士兵的生活,应该是阿诺尔德的观察,而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阿诺尔德在战后走上学术道路,对法律、经济学、艺术史和俄国语言学等都非常感兴趣。1928年,他加入德国共产党,同年《战争》一书出版。1930年他宣布放弃贵族姓氏,表示和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开始使用路德维希·雷恩这个名字。


雷恩曾经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和加缪、聂鲁达、乔治·奥威尔、海明威一起并肩作战。1947年,他来到德国东部,成为东德艺术院院士。


很多人都喜欢将《战争》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做比较。


《西线无战事》和《战争》一样,描写的都是微观的"战壕"小说,主人公都是最底层的小兵,主要情节也都是普通士兵的琐碎生活,他们行军宿营吃饭吵架,在战壕里找乐子,忍受炮击,在医院养伤等经历。


但雷马克在战场上打过仗,在战壕里受过煎熬,他的作品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而且因为书名更吸引人,所以小说出版后,非常畅销。后来好莱坞又成功将它改编成电影,使其成为传世经典。


《西线无战事》的写作风格比较生动,有大量抒情和讨论的内容。而《战争》则洗炼直白,擅长寥寥数笔的白描形式,没有任何情感流露和渲染,有些地方甚至显得有些冷酷,但这就是真实的前线生活,也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


著名翻译家陆大鹏在《战争》一书的推荐序中说,"读者如果读过《西线无战事》,不妨再读读《战争》;如果两本都没读过,不妨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