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亦师亦友的唯美句子-他们亦师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亦师亦友的唯美句子-他们亦师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27 09:46:07
阅读:
最新资讯《亦师亦友的唯美句子-他们亦师亦友,亦是知己,更是最深情的兄弟》主要内容是上周三,社社的一个兄弟,来北京出差。等我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一米九几的大高个,戳在路边,脸上带着迷之得意的微笑。-亦师亦友的唯美句子,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上周三,


社社的一个兄弟,来北京出差。


我们已经三年多,没有见面。


等我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一米九几的大高个,


戳在路边,


脸上带着迷之得意的微笑。


我过去,捶捶他的肩膀:来了?


嗯。


晚上,自然是喝了酒。


那些尘封多年的旧牛X,


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为了


“谁是宇宙第一帅”这个名号,


争得面红耳赤。


但同时,


又拒绝承认自己是“宇宙第一怂”。


........


一夕尽欢。


第二天一早,


我们笑嘻嘻地,


就在楼下作了别,准备各奔东西。


然而,


等我看他坐上那辆车离开,


我忽然哽咽。


为什么人生总是分别?


人生最苦是别离。


不过几个眨眼,


那辆车,就几乎不见了踪影,


只能看到远处的车顶,时隐时没。


这样的情景,


让我想起了一句诗——


登高回首坡陇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多么的相似的情景啊。


以前读到苏轼这句诗的时候,


没有太深的感触,


直到今天,我才终于理解,


最深情的别离,不过如此。


那是1061年,


苏轼被命为凤翔签判,


即将走马上任。


而弟弟苏辙因为抨击宋仁宗,


不得不留在父亲苏洵身边。


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


一直送到离京城,


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


一番依依惜别之后,


苏辙终于骑着瘦马离去。


看着弟弟的身影远去,


不舍别离的苏轼,又登高而望,


但是,只能看到远处弟弟的乌帽,


在崎岖的地平线上,


不时的出没。


直到,彻底不见。


这是他们兄弟第一次远别。


翻开两人的诗集,


很大一部分,都是兄弟俩的唱和诗。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


就给苏辙寄信赠诗,


而苏辙应和的也多达130首。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元白唱和”


唐朝那对好基友白居易和元稹。


但是,


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感情,


比他们的更深。


苏氏父子,


作为历史最有才华的一家子,


能和“三苏”相比的,唯有“三曹”。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不过,与曹植和曹丕兄弟,


“同室操戈,相煎太急”不同的是,


苏轼苏辙兄弟,


堪称千古兄弟情深之典范。


苏轼比苏辙大3岁,


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


在仕途上,兄弟二人进退一致。


苏轼恃才傲物,不合时宜。


苏辙恭谨内敛,深沉稳重。


苏轼认为弟弟苏辙: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苏辙认为苏轼对于自己,


是亦兄亦师,


“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那年,苏轼因得罪改革派王安石,


而被贬杭州,


到杭州后,苏轼马上就给弟弟写诗: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苏轼当时最忧虑的,


不是被贬官,而是与弟弟分别。


乌台诗案,苏轼入狱,


当他误以为朝廷要判他死刑的时候,


他在狱中给弟弟写了一首绝笔诗: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在“临死之前”,最大的期盼,


竟然是,希望能和苏辙,生生世世为兄弟。


而此时,苏辙经过多年的奋斗,


好不容易,在仕途上有所进展,


苏轼就发生了“乌台诗案”,


这本身就为苏辙的仕途,蒙上了阴影。


苏辙对此不仅毫无怨言,


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哥哥一家人的重任。


苏辙本来就为官清廉,家境困顿,


全家人挤在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里,


还有十来个孩子,嗷嗷待哺。


如此添了苏轼的一大家子,更加困顿。


苏辙还为了营救哥哥,


四处奔走呼告,


但却求告无门。


当他听闻,


哥哥苏轼有可能被杀的时候,


苏辙彻底慌了手脚。


走投无路的苏辙,


向皇帝泣血上书《为兄轼下狱上书》,


自请降职,请求宽恕哥哥的罪过。


然而,这一切都是无用功。


当苏辙陷入绝望,


以为要和哥哥永远分别的时候。


王安石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大宋不以言获罪。


因为宋朝祖训——不杀士大夫。


苏轼最终逃过一劫,平安出狱。


但苏辙,却因为这次鲁莽的上书,


毁掉了自己的前程,


和哥哥一起被贬到蛮荒之地。


刚被贬到九江高安的苏辙,


没有半点忧愤。


反而是刚到高安,


就满怀兴奋地丢下自己的家人,


赶到黄州和哥哥相聚了数月。


后来,苏辙升官至尚书右丞,


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


而苏轼此时又遭人排挤,


心灰意冷,祈求外任。


苏辙没有二话,连上四札,


向皇上祈求外任,以追陪兄长左右。


苏辙,相比较哥哥苏轼来说,


比较木讷。


但是,他对哥哥的爱,


却丝毫不差。


他一直用着自己看似“笨笨”的方法,


去爱自己的哥哥苏轼。


苏轼:“我念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苏轼在动荡的被贬生涯中,


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再和弟弟


夜雨对床。


什么意思呢?


这个典故,


本来出自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


寄托着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


而苏轼觉得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就是小时候,


下雨天和苏辙两人躺床上“扯闲天儿”。


而在后来的被贬生涯之中,


“夜雨对床”就成为了苏轼最大的愿望。


然而,这却成了苏轼至死未了的人生梦想。


公元1097年,


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


苏辙被贬谪到广东雷州。


五月十一日,


两人相约于广西滕州见面。


一个月之后,


欢聚一场的苏轼兄弟分别。


但没想到,这次分别,却成了永别。


五年后,苏轼病逝。


苏辙接到噩耗之后,


“号乎不闻,泣血至地。”


这对希望生生世世相守的兄弟,


这次,真正的别离了。


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感情,


其实也算得上是鲜为人知。


社社第一次知道,那是在高中时候,


那年社社学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在我没学过的时候,


其实就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但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


苏轼写给某一位深爱的女子。


当我看到课本上,题目下面那行小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我不禁疑问,


子由不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吗?


为什么,怀念自己的弟弟,


会写下这么深情的文字?


当我,怀着疑问,


去了解了这首词背后的故事,


我发现我错了。


这也许,


就是我生为,


现代独生子女的悲哀吧。


永远无法体会,


那些亲兄弟之间的感情。


历史上很多深情的诗词,


都是描写男女之情。


但,这首不是。


那是1076年,


一再外放多年的苏轼,


在杭州三年任满,


朝廷准备把他调回中央。


但是,


苏轼为了和多年未见的弟弟相聚,


主动放弃了重回京城的机会。


反而,上书要求,


把自己派往密州(今山东诸城)。


所有人都想不通,


好好的京城不待,


为什么苏轼要去密州?


苏轼说:因为我弟在山东。


(当时苏辙在济南任职)


于是,苏轼就去了密州。


然而,


兄弟二人虽然同在山东,


因为种种原因,依然没有成功见面。


直到1076年中秋这天,


思念弟弟成疾的苏轼,写下了《明月几时有》。


面对兄弟不得相见的情况,


苏轼安慰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是,他紧接着又表达了自己的期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早就明白,人生终有尽时。


人世间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苏轼被认为,


与李白同是“天下二谪仙”的人物。


他本来可以“乘风归去”。


但苏轼却不愿,


他依然选择留在人间,


并且深情地对待这个世界。


苏轼:天上太冷,我要留在人间。


留在人间的苏轼,虽然一生不得意。


但他一直认真的活着,


他很随意豁达,而又坚持自己。


他爱吃,他爱玩,


他爱弟弟子由,


他爱人间的一切。


1112年,苏辙去世后,


按苏辙的要求葬于苏轼墓旁。


苏氏兄弟终于实现了“夜雨对床”的期盼。


结语:他们用一生的时间,


让兄弟之间的爱凌驾于时空和痛苦之上。


夜夜明月,这对兄弟从此把酒论诗,永不分离。


THE END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