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殃及池鱼的上一句-历史上的《乐亭竹枝词》

殃及池鱼的上一句-历史上的《乐亭竹枝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23 08:24:02
阅读:
最新资讯《殃及池鱼的上一句-历史上的《乐亭竹枝词》》主要内容是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关条目介绍,竹枝词当源出于巴歌,“古时巴人于欢会时以竹枝击鼓,且歌且舞,故名。-殃及池鱼的上一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作者:周景宝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乐亭故乡人网站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历史上各地的《竹枝词》,由来已久。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关条目介绍,竹枝词当源出于巴歌,“古时巴人于欢会时以竹枝击鼓,且歌且舞,故名。始称其名者为唐人顾况:‘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唐刘禹锡于贞元中在沅湘创新体,成七言绝句,咏风土人情及民间生活情趣。”(1)“竹枝,即《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爱情,但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后的心情,盛行于世。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形式都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2)与其他民歌形式类似,《竹枝词》的体裁也被文人学士借鉴到自己的大量作品中,“后世学者将其体列入全唐诗之杂体类,将其乐列入唐乐府之清平乐。隋唐至清,文人效其体裁而作,演为十四字二句,二十八字四句两体。因其源于巴歌,故又称‘巴渝词’。”(3)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工诗能文,兼擅书法,他在巴东民歌基础上创作的《竹枝词》,词义高妙,风韵天成,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颇深。至宋、元、明、清各朝代,各种各样的《竹枝词》层出不穷,写作题材更加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亦可入诗。许多地方都出现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词》,如《北京竹枝词》《西湖竹枝词》《台湾竹枝词》《回疆竹枝词》等等。


清光绪二年(1876)春,直隶乐亭县举人史梦兰受官府之邀主持编纂了《光绪永平府志》,但其主张不立艺文志,将诗文分注在有关条目之下。经过协商后,《光绪永平府志》设置了艺文志,但仅列相关书目,不载诗文。诗文仍附于各卷本事之下。


翻阅《光绪永平府志》卷二十五“封域志七”,在“风俗”目下有“滇西师范”撰写的四首《乐亭竹枝词》:


欢似滦河妾清河,两河无日不通波。


涓涓滴滴同归海,迸作春潮上月坨。


三皇庙前春麦青,三皇庙后柳冥冥。


打扇归来瞥相见,对欢先颂药王灵。


一窗明月照秋机,捣罢清砧活计稀。


不道今年寒更早,重阳才过就添衣。


相公桥下水迷蒙,相公桥上秋叶红。


怪绝沙头一双雁,年年只在道途中。(4)


令人遗憾的是,这四首《乐亭竹枝词》未被收入《光绪乐亭县志》之中,而《光绪永平府志》流传不广,故200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


《光绪乐亭县志》与《光绪永平府志》均为史梦兰主编,为何采撷的内容竟会有此不同?


先是,同治四年(1865)冬,浙江松阳县监生蔡志修,出任直隶乐亭县知县后,委托本县贡生李润霖策划续修乐亭志稿事宜。李自忖难以胜任,因倾心本县举人史梦兰,遂前往商议。二人一拍即合,各自出资,组织人力,仅用8个月即完成志稿。蔡志修欲捐资刊行未果,此事搁浅。同治十三年(1874)冬,安徽合肥县监生陈以培,莅任乐亭县知县。李润霖与之言及志稿之事,陈准备刊行。史梦兰认为志稿尚有缺陷,需要增补。李润霖复与同人,重加订正,不到二年时间完稿。至光绪二年(1876)春,由永平府志局拨款500金梓行。


在此期间,受地方官府之邀,史梦兰还主持编纂了《同治迁安县志》与《光绪抚宁县志》。在前后数十年的修志过程中,史梦兰坚持独特的修志理念,不设艺文志,废除八景诗,“邑志例有‘八景’,半属凑合,《灵寿志》删之,后世每奉为圭臬。兹谨遵其例,凡《艺文志》内之诗文、碑记与一切留连光景之作,悉分附于山川、祠宇之下,省去艺文一门。”(5)“旧志‘形胜’载有八景,并录八景诗于艺文志。一岛霭祥云,一坨呈半月,一滦江春涨,一海阁朝晖,一莲塘瑞藕,一古店甘泉,一洋拖绿带,一波漾长桥。夫志必有景,景必以八,八景诗必以七律,最为陋习。乐邑八景率属勉强凑合。志犹史也,乃如赋家侈谈子虚,以无为有,可乎?况题咏复多滥存,尤令人生厌。国朝县志之善,莫如陆稼书先生《灵寿志》,乃独不立八景之名,亦遵《武功志》例也。兹比其例而删之,阅者幸勿怪焉。……兹以散碎诗文有关本地事迹者,分附于各门本事之后。而诸家著述已见其人传中,故不复立艺文一门。(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同)”(6)


对于各地的“八景诗”,史梦兰深恶痛绝,定要“删之”,以至于“不复立艺文一门”,而《竹枝词》性质近于“八景诗”,不拘格律,语言通俗,难登大雅之堂,被“殃及池鱼”,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亭竹枝词》的作者“滇西师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湮没无闻了。


今据《二余堂文稿》《师荔扉先生诗集》《钱南园诗文集校注》《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等史料,试梳理出师范的生平:


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一号金华山樵,云南赵州人。师范自幼聪颖,博览群书,下笔千言立就。7岁入家塾,10岁学作诗。乾隆二十七年(1762)随父师问忠入都,赴礼部候选,期间在外读书。三十一年父亲授云南晋宁县学训导,三十二年进入晋宁县学,服侍父亲。三十六年父亲特简石碑场大使,父子二人同至乐亭县石碑场,“荔扉随尊公乐亭盐场任”(7),客居十几年。三十九年应甲午科乡试获第二名。后七次会试不第。五十二年大挑二等,补授云南剑川州学训导。


嘉庆五年(1800)秋,鼠疫复在云南流行,遍及滇省各地。“庚申之正月,……是秋,予仍请咨赴部去家未一月,而予内人及子及子媳,咸以疫卒。(8)“大村之毙于疫者,亦不可以数计,门祚之衰至此已极。”(9)在这次灾难中,妻子与儿子师道南及儿媳,因感染鼠疫,一并去世。不久,次女亦郁郁而终。


嘉庆六年五月,师范被引见勤政殿。八月,擢任安徽望江县知县,“及宰大雷,年已逾艾(50)。”(10)望江任上八年,“以整风励俗为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岁大饥,先生以极灾报上,且清赈。大吏屡加饬驳,先生以去就争之,率得所请,民赖以安”,“兴学校,敦礼节,建塔以补形胜,士有长誉之如恐不及。每岁损数百金,以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如是者不倦。又搜刻望江诸先辈遗文,以风后进。”(11)嘉庆十四年,引疾辞官。师范漂泊一生,晚景凄凉。仍怀归里之愿,落叶归根,惜未成行。暂寓望江官舍。二年之后,与世长辞,年六十有一,“引疾卒于皖”。(12)


待觅到《师荔扉先生诗集》后,笔者惊喜地发现《乐亭竹枝词》不止上述4首,还有6首,共10首。原来,《师荔扉先生诗集》卷一《观海集删稿》中,有《乐亭前竹枝词》6首,《乐亭后竹枝词》4首,而《光绪永平府志》所录的四首,是为《乐亭后竹枝词》。现将《乐亭前竹枝词》6首迻录如下:


欢似昌黎五峰色,一峰一色尽人怜。


生憎十日风和雨,知隔峰晴何处边。


海水不随河水淡,男儿终欠女儿痴。


北去白翎南去燕,心情各各未相知。


明朝又是龙抬头,正好停针陌上游。


不学年时贪博局,被欢赢却紫金钩。


毡铺暖炕趣闲谈,沧酒如油莫厌酣。


碗大蘑菰拳大杏,无多风味抵江南。


桃花风里上京都,送别亲温酒一壶。


拾倒东钱三百串,倩欢捎去买珍珠。


妾心如石青难磨,妾貌如花春易过。


只恐欢如走 炕,些时热上亦无多。(13)


诗人在乐亭客居十三四年,对乐亭地方建置,风土人情,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乐为邑,方百里而广。地坦土平,即无名山大川、乔林巨麓之奇,而南际沧海,一望无极,鱼盐唇蛤,茭芦芡苇,凡民之所攸赖者,罔不于是乎取。则神之赐福于乐,固不可以数计而周知。”(14)


仅从《二余堂文稿》与《师荔扉先生诗集》中的诗文题目上看,师范游历过乐亭、渤海滨、盐碱滩、老米沟、阎各庄、葫芦河、羊栏坨、戴家河、三皇庙、古佛庵、毗卢寺、昊天寺、灵泽寺、石碑场、滦河、七里海、碣石山、韩文公祠、卢龙、清风台、夷齐故里、李广射虎石、秦皇岛、姜女坟、山海关、滦州、偏凉汀、开平、喜峰口等地的古迹名胜,足迹遍及永平府。


永平府自清乾隆八年(1743)七月后,辖1州6县,即滦州、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如果全部修志的话,当有8类,即永平府志、滦州志、卢龙县志、迁安县志、抚宁县志、昌黎县志、乐亭县志、临榆县志。为了弄清真相,笔者用了许多时间,将这8类之中可能存在有师范诗文的方志初检一遍,即《光绪永平府志》(2001年版)、《光绪滦州志》(影印本,1969年版)、《民国滦县志》(影印本,1937年版)、《民国卢龙县志》(影印本,1968年版)、《同治迁安县志》(影印本,1874年版)、《民国迁安县志》(1990年版)、《光绪抚宁县志》(2007年版)、《民国抚宁县志料》(2007年版)、《昌黎乡土志》(2012年版)、《民国昌黎县志》(2015年版)、《光绪乐亭县志》(影印本,1969年版)、《(民国)乐亭县志稿译编》(1997年版)、《光绪临榆县志》(1999年版)、《民国临榆县志》(1999年版),终于发现在《光绪乐亭县志》中收录7首,《光绪滦州志》中收录1首,《民国卢龙县志》中收录4首,《光绪永平府志》中收录28首,共40首。其中有9首相同,4种地方志书实际收录师范诗作31首。


《乐亭后竹枝词》中的“三皇庙”,即乐亭县城南阎各庄镇的药王庙。当年石碑场大使署驻地在马头营镇石碑场,距药王庙至多十里。十几年中,师范去过庙会五次。


乐亭县地处滦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仍,滦河多次决口,数次田禾被淹。阎各庄庙会亦难逃厄运,“自戊戌(1778)后,连遭大水,墙垣削落,栋宇欹侧,而会几中废。”(15)大水过后,又遇丰年,庙会得以恢复,只屋宇一时未能复原。为此,师范起草《乐亭县重修阎各庄三皇庙募疏》文,与当地士民筹集善款,重加缮葺,“腐者切之,阙者补之,陈者更之,旁门对起缭垣环绕,廊庑之际,始成衢巷,远望之翼翼严严,虽旧有者至是而胥为一新。”(16)竣工后,师范在当地士民邀请之下,为作《重修三皇庙碑记》。


经过近百年风雨侵蚀后,重修三皇庙至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光绪二年,道光举人史梦兰在《重修药王庙碑记》中记述了具体过程:“乐亭治南十八里阎镇东南隅,旧有药王庙一座,创始于明万历二十五年,至我朝康熙二十年复建戏楼于其前,每岁四月二十八日作会演剧,四方百货云集,有无懋迁,至今极称盛焉。岁久,庙貌倾隤,戏楼亦欹侧不可枝梧,过者伤之。今上初元,本镇张君发愿重修,虔心募化,于是鸠工庀材,凡正殿、山门、缭垣,次第补葺髹垩,数阅月而工竣。而戏楼尤革故鼎新,视旧为固。(17)


对于父亲师问忠的一生,师范撰有《先府君行述》,收入《二余堂文稿》,并刊于嘉庆年间。而《光绪乐亭县志》卷七中的师问忠小传,文字皆来源于此,这证明《光绪乐亭县志》的编纂者们见到了《二余堂文稿》。《乐亭县重修阎各庄三皇庙募疏》和《重修三皇庙碑记》皆收入《二余堂文稿》。一般说来,明清两代地方志书对本县辖内所有寺庙的维修过程,都有详尽的记载。后《光绪乐亭县志》卷六“药王庙”条目下仅收史梦兰撰写的《重修药王庙碑记》,乾隆年间师范参与的那次重修三皇庙事,以及师范撰写的《重修三皇庙碑记》,不知为何《光绪乐亭县志》没有收载。


《乐亭前竹枝词》里面还提到了“东钱”。此前笔者曾有专文述及,其在冀东地区流通时间的上限是咸丰九年(1859)。“东钱”在师范诗中出现,说明乾隆中期永平府以及乐亭县一带已在使用,可将其流通时间提前至乾隆年间。


随着后人的竞相模仿,《竹枝词》已经成为一种专门歌咏地方风土人情的诗词体裁。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师范撰写的10首《竹枝词》,用通俗的词句,明快的风格,描述了当时乐亭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时尚等,是研究清代冀东历史、政治、经济、生活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注释:


(1)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737页。


(2)辞海编纂委员会编纂,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4852页。


(3)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737页。


(4)[清]游智开修,史梦兰纂:《光绪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本》第12册,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991页。


(5)李利锋编著:《抚宁县志校注》,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323页。


(6)[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第19—24页。


(7)余嘉华主编:《钱南园诗文集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8)[清]师范撰:《二余堂文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532页。


(9)[清]师范撰:《二余堂文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第540页。


(10)[清]师范撰:《二余堂文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第467页。


(11)张国民选编:《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中华书局2001年,第21页。


(12)[清]师范撰:《师荔扉先生诗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393页。


(13)[清]师范撰:《师荔扉先生诗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第23页。


(14)[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第62页。


(15)[清]师范撰:《二余堂文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第471页。


(16)[清]师范撰:《二余堂文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32册,第472页。


(17)[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第307页。


(作者周景宝,北京市政管理处退休干部。)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