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爱弥儿读书笔记-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的教育即为成功的教育?

爱弥儿读书笔记-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的教育即为成功的教育?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1-04 05:03:22
阅读:
最新资讯《爱弥儿读书笔记-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的教育即为成功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文|淏淏妈妈2016年的四五月间,我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上下两册,煌煌五卷,读得非常艰苦。尤其第四卷《信仰自白(一个萨瓦省的牧师述)》,较多篇幅涉及哲学及宗教,囿于自身隔阂,尤感晦涩。-爱弥儿读书笔记,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文|淏淏妈妈


2016年的四五月间,我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上下两册,煌煌五卷,读得非常艰苦。尤其第四卷《信仰自白(一个萨瓦省的牧师述)》,较多篇幅涉及哲学及宗教,囿于自身隔阂,尤感晦涩。之后一直惦记着写篇文字,但因为有些问题始终没想明白,所以搁置至今。


一、《爱弥儿》讲了什么?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此,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一种手艺、一种谋生的手段,进而学会生活。卢梭在本书附录“书柬二”中借爱弥儿的话说出自己的观点:“更要紧的是应该懂得怎样生活。”


全书五卷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从2岁前的婴儿,到2至12岁的儿童时期,到12至15岁的少年时期,及第四卷中15至20岁的青年进入社会的教育,及第五卷中对女子的教育、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按年龄段划分,分别阐述了各个年龄段,如何引导儿童顺应自然、循序渐进成长。



二、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理念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爱弥儿》出版说明,卢梭著,商务印书馆,1978)


卢梭花更大篇幅阐述的是对儿童15岁之前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爱弥儿》,卢梭著,16页,商务印书馆,1978),卢梭絮絮叨叨,让家长及教师等教育者“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在第二卷的儿童时期,卢梭这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一直到本书的最后一卷第五卷,爱弥儿长成一个青年,卢梭对其进行的自然教育贯穿始终:“我按照自然的道路前进,以便它给我指出通往幸福的道路。我最后发现,自然的道路就是幸福的道路,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这条道路前进了。”


与此理念相对应,卢梭主张给孩子以“有节制的自由”,甚至提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不得不提的是,卢梭在阐述其基本理念时,虽有全书贯穿的理念线索,但在讲述时常常是絮絮叨叨、啰里啰嗦,因此也常常会造成读者阅读上的困难。



三、困惑:爱弥儿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在最初阅读时,这是我的最大困惑之一。


到第五卷,卢梭对爱弥儿耐心引导、精心培养,终于把他培养成一个智慧、温雅、善良的青年;爱弥儿的婚姻对象苏菲也和爱弥儿一样,受到遵循自然的教育,苏菲聪慧、美好、友爱,他们顺其自然地结婚、生子,按说,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就该戛然而止了。


可是,在本书“附录”中,是两封书柬及一个结局《孤独的人的结局》,命运急转而下:苏菲的父母及女儿相继去世、因苏菲不忠苏菲和爱弥儿的家庭破裂,爱弥儿离家出走,甚至最后成了一个奴隶。爱弥儿离开妻儿,在事实上他所受到的自然教育并没有传承下去,他亦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教养责任……


卢梭给出这样的结局究竟要说明什么?我掩卷却百思不得其解。遂和朋友讨论这结局的深意,朋友建议我读下知乎上的一段话:


爱弥儿的成长依赖于导师“卢梭”的精心呵护,但独立自主才是教育的目标。附录的《书柬一》里,爱弥儿抱怨(或者说迁怒):“你的隐退给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我不断遭到可怕的命运的打击!”显然当时,爱弥儿是非常不适应的。而到了《书柬二》,他已经从人生中学到了更多,结合早年打下的良好基础,大大地成熟起来,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


与一般人对教育的期待(尽量让孩子变得完美)截然不同,爱弥儿和苏菲并不完美。重要的主题是:他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包括彼此)以及社会和世界(包括病、灾等等)的不完美。大部分人活得痛苦和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得到“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内心力量。而爱弥儿连做奴隶都可以淡然处之,其灵魂可谓相当伟大了。可以说,爱弥儿具有把不幸转化为幸福的非凡能力。这种层面的“成功”,才是卢梭式教育的追求。


读到这里,竟有豁然开朗之感。


卢梭在《爱弥儿》第一卷里写到:“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如此,再对应本书附录中给出的结局便不难理解了。卢梭教育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而是放到了更长远、更广阔的成年图景里。


教育,更要紧的是,教给我们慢慢懂得怎样生活。


世间本无完美的人,亦无完美的人生。这是真相。


那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爱弥儿》精彩书摘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每教导一件事情,都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都要避免它带来的危险。


我们之所以有许多痛苦,正是由于我们毫无节制地追逐我们的欲念。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