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魏国被水淹_魏国当时有多强

魏国被水淹_魏国当时有多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14 01:14:50
阅读:

作者:北疆刀客

魏国崛起于三家分晋时期,魏文侯行变图强,通过战争手段魏国得版图面积急剧扩大,到公元前344年,魏国霸业达到顶峰。却在在公元前343年,齐军伏击魏军,斩十万精锐魏军,并杀死魏太子申和主帅庞涓。魏国至此一蹶不振,齐国遂称霸中原。本文将带领大家,了解魏国是如何从盛极百余年到逐渐走向灭亡的全过程。

一、认祖归宗

咱们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今天咱们讲到的魏国,他们的祖先是何许人呢?据《史记》记载:魏之先,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在准确具体考证后,毕高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伐纣分封天下诸侯时,将其封在毕地,所以叫其后人为毕姓。

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2年,献公派赵夙和毕万为将,灭掉霍、耿、魏三国,毕万也因功被封在魏地,列大夫。后来毕万老先生有了个儿子叫做魏武子,武子也在晋献公手下做事,后来献公薨四公子争位。当此时魏地在毕万及其后代的领导下,逐渐做大,史载:毕万之世弥大。

公元前657年,魏武子追随公子重耳出逃晋国,并历时十九年终于返回晋国,公子重耳也在魏武子等人的辅佐下即位成为国君,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魏武子因拥立有功在公元前636年被晋文公赏赐为袭魏氏故地,列为大夫,治于魏地。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晋顷公在位时期,六卿逐渐权倾朝野,而公室势力衰微,晋国势力渐渐衰退,六卿即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六卿之间为了争夺势力范围,斗争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先是魏侈联合赵鞅势力先后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势力,后魏侈之孙魏恒子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智伯分其地,晋国也由此开启了三家独大的时代。

二、三家分晋

晋国有魏、赵、韩三家独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名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其中韩国据有今河南中部及山西东南部,国都在阳翟(今河南禹县);赵国据有今河北省的中部和河南省的北部和今山东部分土地,国都在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据有今陕西东部、山西西南及河南北部地区,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史称“三家分晋”。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三家分晋后,有两点可知,其一,周家制定的礼仪、礼制等不复存在,概因三家篡权而被封诸侯,天下诸侯不满;其二,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这三国,也正式由公元前403年起向前称为春秋,向后称为战国,三家分晋也成为历史的风向标。

三、霸业初成

君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方向,魏国之所以强大主要是因为魏国遇到上一个雄主——魏文侯。关于他的贤明《史记•魏世家》中有记载,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文候手下还有,子夏、翟璜、魏成子、吴起、李克、西门豹、公叔痤、公孙衍、乐羊、段干木等一大批文人武将,有了人才保障,魏国国力可谓蒸蒸日上。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农业发展,实行“平籴法”。魏国在推进建设的同时,魏文侯还注重“地能尽其用,人能尽其力”,主张“尽地力之教”,鼓励老百姓勤谨治田,以达节支增收,从而巩固地主政权的经济基础。 魏文侯为控制粮价,接受李悝的建议实行“平籴法”。在推行此法的过程中,如粮食收成好的年份,政府以平价收购粮食,等灾年或者粮食歉收时,政府再将此前收购的粮食以平价卖出。李悝的平籴法让魏国获益匪浅,逐渐走上争雄之路。正是由于效果十分明显,这种方式也就逐渐被后代的统治者所采用。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二、严控盐铁,利用商贸扩大税收。在矿冶业管理方面,政府加强对于河东硝盐的管控,所谓“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 ”,“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河东盐生产加工程序简单,销售地域广大,是一种盈利大的产业。魏国为了发展盐业实行由商贾开采运销,国家征税,既扩大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也丰盈了百姓的口袋。盐税也成为魏国经济的一大支柱。

三、大兴水利,治理河道。中国历朝历代都注重黄河水道的治理,魏文侯派出我们熟知的西门豹治理邺城这个地方,史载:兴“引漳水溉邺 ”,“澄流十二,同源异口”,以多首制引水工程开渠十二条,是为第一条大型灌溉渠系。有了魏国上层人士的重视,河内大治,良田遍野,舟船遍满。而河内地区最著名的非战国时期文明天下的大粮仓——敖仓莫属,其位于河南荥阳附近的敖山,这里靠近黄河岸边,非常适合船舶停靠,同时在战国时期是魏国重要的粮仓。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四、整顿兵制,行“武卒”制。魏国在三家分晋后开始崛起,不得不仰仗的力量就是他们的精锐部队“魏武卒”,训练一个武卒需要大量金钱的,当然能被选上也是全家的骄傲,因为国家不仅给武卒可以免除赋税,还配给田产宅院以及位极人臣的可能。但武卒的训练要求极为苛刻,据《荀子·议兵篇》记载:成为魏武卒的士兵,必须身披三层重 甲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手持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三天作战粮草,半日能跑一百多里。魏武卒最盛时有五万人左右,吴起率这支精锐之师,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战绩。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此外除武卒,魏国军队还有轴重等后勤军,数量也很大。《战国策·魏策一》记载,魏当时正规军三十六万,守边和辐重部队十余万。凭借着这支优秀的部队,魏军在战国初期能,向西力战虎狼秦国,向北将赵国挑落于马下,南据楚国,东挫齐国,俨然一副王者气息。

五、文侯战略眼光超前,主张“三晋一体”。

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秦国一直想东出函谷关争霸天下,但奈何一直被晋国堵在西陲东出不得,即便秦国出了个无敌于天下的秦穆公也未踏入中原一步。魏文侯也看到了,于是韩赵魏三家组成了松散的“三晋联盟”,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376年三联军多次打败齐、楚等大国。

以上这五项举措一出魏国大治,也就从根本上使得魏文侯有了大出天下的底气和勇气。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魏国军队的战果:

1.周威烈王七年,即公元前419年,魏攻秦河西之地,魏大胜而归,此事件标志着魏国开始崛起;

2.周威烈十三年,即公元前 413 年,魏军出兵河外大败秦军,次年魏文侯派公子击(即后来的魏武侯)攻取被秦国称为“膏腴之地”的河西之地;

3.周威烈王十八年,即公元前409 年,魏将吴起率魏军拔秦五城,秦国尽失河西之地。迫使秦军退守洛水,并且修筑长城抗衡魏国军队。此役将西河与上郡、河外联成一片,不但消除了秦国对河东的直接威胁,还反制秦国,迫其守御, 4.周威烈王十八年,即公元前409年,派乐羊为将攻中山国,经三年将与三晋为敌二百余年、严重制约后方之中山国伐灭;

5.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 404 年,魏、赵、韩三家联手,攻破齐国长城并虏获齐康公,迫使其代韩、赵、魏三家向周王室请封诸侯;

6.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战胜了50万的秦国大军;

7.周显王三年,即公元前366年,魏韩联军在洛阴击败秦军,斩杀秦军无数;

8.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 ”,率诸侯朝拜周天子,俨然成为战国第一霸主,邻近中小诸侯都来朝见,服从其调遣驱使,他此时的魏惠王风光无限,他俨然不知道这不再是春秋那个“尊王攘夷”的时代了,他即将被后起之秀秦国打得体无完肤;

9.公元前333年,魏齐徐州会盟互相尊称对方国君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国进入全盛时期。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通过以上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魏国: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文侯称霸到公元前283年,魏国国度大梁被围,魏国独霸中原长达一百余年,而此后的齐、赵、秦都是共同称霸而非“独霸”,我们也不禁为魏文侯的错误决断感到惋惜,概因文侯晚年过于短视,不惜堵上国运向南与刚崛起的楚国一决高下,虽败楚国于大梁,占据豫东平原肥沃的土地,但却失去歼灭秦国的先机,也同样将将一统天下的“大蛋糕”拱手让给了虎狼秦国。


四、物极必反

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魏国风光了许久也该轮到别人了,这正应了那句话,风水轮流转明年到谁家?文侯英雄一世,到了他儿子武侯魏子击、孙子魏惠王魏罃前期这里也还可以,当时的魏国在南方据楚,西抗秦东抵齐,还捎手北击赵国并打到了邯郸城下,魏国在当时俨然一副王者的模样傲视群雄。但这强盛的背后由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其因如下:

一、 武侯魏子击缺少了魏文侯的战略眼光。魏武侯虽战功赫赫,但却犯了兵家大忌“四面出击”,在魏文侯的战略背景下,武侯本来可以高枕无忧只要守好“三晋联盟”一路向西打到秦国关中故地,灭秦后在一路向东逐鹿中原即可。可魏子击同志,总觉得他比自己老爹强,穷兵黩武四面受敌,导致魏国虽然武功强盛但外交却差极。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二、 武侯初卒,公子子罃与公中缓争为太子,致三晋联盟分裂。据《史记 魏世家》记载,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密会韩懿侯,后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兵攻魏,战于浊泽,魏军大败,韩赵联军将魏惠王等包围起来,在生死存亡之际,韩、赵二国谋不和,分兵而去,魏惠王免于死,杀死公子缓即为,但魏国元气大伤,也使得三晋联盟正式破裂。

一个被激怒的人是多么的可怕呢?我们来看看魏惠王的反应,据《史记》记载,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这也就是说,魏惠王对韩、赵两国是睚眦必报的,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赢得两场战争后,魏惠王很高兴,接连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辉煌战果,《战国策》有明确记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史记》也有记载,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这时候的梁惠王俨然沉醉于“尊王攘夷”的春秋大梦中,而后他又逐渐把目光放到了西部与秦国接壤的河东地区,然而这次的秦国人可没那么好欺负了,当时当政的也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主——秦献公。魏惠王九年,魏与秦战于少梁,秦国大胜,俘虏魏国上将军公孙痤,史称“少梁之战”,如果说少梁之战是魏国自掘坟墓的开始,那么这个坟墓未免掘得太快了。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魏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魏惠王十八年,拔邯郸,赵请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史称“桂陵之战”,然这次战争并没有让魏惠王觉醒,一是因为魏国的实力当时确实很强没有伤及根本,二是魏国的大将军庞涓确实很有能力说服魏惠王继续打。事实证明,人在作死的路上是永无止境的,魏惠王三十年,魏齐大战于马陵,齐国俘虏魏太子申,杀大将庞涓,魏军大败,魏国从此一蹶不振沦落为二流诸侯国。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魏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综上,魏国是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纵横战国初期百余年未逢对手,然其战略眼光的错误导致了其本身的衰落,而且传统意义认为是因为魏惠王的战略失误,导致魏国衰落之路开启的,但正如笔者在文章中所说,魏武侯应该对魏国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城破国亡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走完了他的一生,对于魏惠王这个人可以说是功过相抵的,前半生大马金刀,后半生可以说是“丧权辱国”,古籍中多是这样记载魏惠王的: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晚年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较之其早年带着一些小诸侯国“尊王攘夷”的举措,不仅让人瞠目结舌。

当然,魏惠王走的是时候,没看到魏国被秦国揍得山河破碎,因为他死后魏国的日子可以用举步维艰也不为过。请看魏国取得的“辉煌”战果:

魏襄王五年,魏丢河西之地;魏襄王六年,秦国拿到魏国汾阴、皮氏、焦三城。魏不甘心,于是伐楚,大败而归。魏襄王七年,魏国战略要地上郡也被秦国掠去魏襄王十三年,秦国夺魏曲沃、平周之地……如此种种败绩数不胜数,而对魏国最最打击地不是这些,而是魏昭王六年,“杀神”白起在伊阙斩魏、韩二十四万精锐部队,秦国得河东地方四百里。


魏国称霸战国,百余年未逢对手,为何却落到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虽然后期魏国回光返照,因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向魏国求援,公子无忌盗取晋鄙兵符救了危在旦夕地赵国,魏国地位稍有提升,而后以魏为合纵长率四国伐虎狼秦国,被秦国揍得丢盔弃甲,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死后魏国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揍。魏国在最后地日子里,公元前225年被秦将王贲水淹大梁,国破家亡。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