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论语选读仁_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等共多少篇

论语选读仁_论语包括学而为政里仁等共多少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19 05:59:50
阅读:

共读内容】

0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导读学者】

黄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 教授

何光顺:廣州外語外贸大學語文學院 教授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孔子)文化学院

孔子与中国文化研究室 主任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刘翠媛: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七月十六 2016年8月18日星期四

黄裕生:

这一章内容比较多

一起学习,没有为主。那我们开始吧。这章有很多内容。我们回顾一下:第一章讲立学的精神与为学之次弟。第二章讲为学之最根本目的——仁爱之理从何学起。第三章从否定角度讲为仁——要避免巧言令色;见到对自己重要或有用的人士,很多人很“自然”地就会去讨好他,而最方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讨好就是巧言令色 ,就是说,巧言令色是很多人很容易犯的毛病,所以,上一章专门把巧言令色提出来,以警醒世人。

这一章则讲为学为仁之范例,以示最根本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内视自省。有注家认为,诸子皆自圣人,而唯有曾参一派流传下来,盖与其专务内省有关。此说甚是。在孔子弟子中,也许颜回曾参是最重省察的。孔子强调学的觉悟这一维度,而曾子的内视自省则进一步强化了学的这种觉悟要求。

何光顺:

没有啦,哈哈,我以为今天早上要赶车,原来是明天早上呢,明早可能读就少点呢

宋立林:

反思自省是儒家格外重视的修身方法

我在路上,打字不太方便。

黄裕生:

是的,自省,是曾子特别突出出来的。这里大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内视自省是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总之,是成己之途径;但是,另一方面,这内省的内容却是“人事”,也就是与他人关系中的事,或者换个角度说,是现身于与他人关系中的自己,处在与他人关系中呈现出来的自己,而不是孤零零的自己,不是封闭的自己。简要地说,我们是通过省察在与他人关系中的自己,来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宋立林:

嘉祥曾子庙有“三省自治”坊,这是修身之要啊

黄裕生:

@宋立林 没关系,慢慢来

这一方面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关系中获得自己我认识、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因而我们每个人总是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的自己又并不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不受制于与他人的关系,而是可以通过自我省察来突破自己、完善自己。这意味着,在与他人关系中,我们每个人因能自我省察而获得自主性——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开发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宋立林:

成己离不开成人

何光顺:

黄老师这里讲得系统,为学之次递,黄老师将每节都与为学关联了起来,而这节主要将为学主要贯穿于人际交往之中,首先讲为上级做事当尽心竭力,这里的为人谋,在当时特定语境里当指为国君或为上级做事,当忠于道;尽心竭力之意,而在现代社会也可引申为为他人做事要尽心竭力了。

宋立林:

忠的本义是尽己所能

何光顺:

忠,乃内心忠诚于道之谓,就是无所欺,尽其心而已

宋立林:

何光顺:

这个忠,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为他人谋划的基础

黄裕生:

是的,主要是指为上为君谋事,今天我们也可以扩大开来理解,就是为单位,为社会,为他人办事

何光顺:

这个忠,构成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宋立林:

忠信之道。

何光顺:

现代人过于狭窄地理解了忠,以为忠,就只是不讲原则,则谬矣

黄裕生:

由于能在自省中提升自己,因此,我们每个人一方面是关系中的存在者,另一方面却又是有自己的自主存在者。这一点对于理解孔子学派之精神至关重要。后儒与今人都过于强调人的关系性存在,以致掩盖了更深一层的自主性存在。

宋立林:

忠是严于律己。恕是宽以待人。信是诚实无欺

黄裕生:

曾子这里自省的科目很重要。这里要省察的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三件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人打交道,一种交道是替别人办事,一种交道是与朋友交往。

宋立林:

黄老师说的好。关系中,我是自主者,但须善待他人,才能成己:群己关系

黄裕生:

这里一直有一个“己”在

在替别人办事上,人是很容易犯懒、懈怠,或者马虎不认真,或者拖延应付,甚至偷工减料,总之不上心,不尽力。这就是与人谋而不忠。

宋立林:

所以此省者三,不是随意的说。三者大体涵括了基本关系的处理

黄裕生:

是的

有针对性

何光顺:

君子注意内在的自省,首先主是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在人际交往中似乎做到了忠,即忠于道,无所欺,尽其心;其次就是要做到信,与朋友交往,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可以泛指与在志业上有所共同追求的朋友的交往,当诚实守信,要遵守承诺,这里的信是以忠为前提的,即忠于道,信,也是在以道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共同的志业追求,信则不是必要条件。如果面对小人,就不必讲信了。

黄裕生:

这里的朋友,可作泛解

宋立林:

人的自然状态习惯于严于律人,宽以律己,是为手电筒思维。

黄裕生:

是的,人性有很脆弱的一面,容易往下走。与朋友交往,要始终保持信实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的“信”并不仅仅指践诺不虚,守盟不背,还指日常生活中与朋友相处,是否都诚实不虚,是否不饰不装。

何光顺:

儒家讲信,信是君子之间的承诺,信不能违背道义,如果在某种情况下的承诺实际是违背了道义,此后君子实际不必信守,是的,可以引申和泛解,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当遵守承诺,但以道义为前提

儒家的思维则是照镜子思维,看看自己,反观自己,省思自己,改过迁善

黄裕生:

也可以说,儒家很直面人性脆弱的一面

宋立林:

直面人性弱点

黄裕生:

所以,要学、习

宋立林:

此为勇。

黄裕生:

上面这种不忠,不信,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这类亏德。也可以说,这两种亏德是每个人身最可能出现,甚至最常见的。所以,不仅需要天天省视,甚至要一天三省。

何光顺:

比如,孔子被邹人要挟而定了盟约,让他不能去卫国,但孔子并没有遵守这个盟约,还有如果我们在暴力胁迫下被迫答应某个承诺,这个承诺也可以不被保证,这和西方人,比如一些神父也会意识到人性的脆弱,讲如果自己在胁迫下所说的话,是不做数的。

宋立林:

具有普遍性

黄裕生:

勇于面对自己身上的亏德、弱点,才能改善自己

宋立林:

是蒲人,不是皱人

何光顺:

是的,这种不忠、不信是一种亏德,容易为普通人所犯

黄裕生:

自我救赎

何光顺:

君子所求忠和信,必从自身确立,必做到内心之诚

黄裕生:

通过一日三省这两种亏德,以最大努力最可能避免、摆脱不忠不信,才可能排除成就真己仁道的障碍。

宋立林:

自我救赎!不过,这种自我救赎依然需要源自学习的动力。

何光顺:

有了忠和信,而后有为学的第三个层次,那就是老师所传授之道或从老师那里所学的,能不践之于行动嘛?这里的习,就是践行的意思

这节就涉及到忠、信、行三个层次

黄裕生:

学习自省,是自我救赎自我提升的方便法门

宋立林:

学而不习也是普遍性的过失

黄裕生:

是的,

何光顺:

我们要讲自己所学之道,在实践中予以贯彻

黄裕生:

作为一个“学者”,还需要反省一件事,就是对于老师传授的内容与自己所要传授的内容,自己是否亲自己学习、体会、验证过了?自己没有亲自实习见证过,一切“传”都有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之嫌,这也是一不实之亏德。

何光顺:

习,就是一个学者将其内在自觉之道而外化于其生命实践之中

崔茂新:

@黄裕生 黄老师对前四章逻辑关系的解读很深切。夫子说个“学而时习之”,指出为学的方法、态度,有若则对以仁学的入门课程是孝悌;夫子指出巧言令色偏离了为学之正道,会降低或减少对仁的关注,曾参则对以日三自省是否忠、信、习行,示人以学以长仁之道。自省知己之不足,则使自我趋向于仁。

何光顺:

这种习具有长期性,而非一次性,是一种品德的现实演练

宋立林:

所以三者密切相关,都涉及到诚的问题。诚之者,人之道也。

黄裕生:

[微笑]受大家的启发@崔茂新

何光顺:

确实,三者都和诚有关,为学由诚

宋立林:

诚与仁通

黄裕生:

传而习之,就是要自己见证

何光顺:

诚由学而得开启其次递

黄裕生:

不是人云亦云

强调的还是内在自觉

是的,就是尽己

宋立林:

仁、诚是忠信、笃行的内在根据;反过来忠、信、行,都使己近于仁、诚

黄裕生:

在任何位置上,都尽己努力去做

何光顺:

《论语》首章第一节,就开启了为学所涉及的悦、乐、不愠的内心充裕境界,第二节就确立为学之起点,当从孝悌始,第三节是谈贯之于人际交往中去除专意讨好他人的好言令色,从否定性角度去确立为学所不能做的;今天所讲的,则谈人际交往中所要做到的忠、信、行的诚,是从肯定的角度去讲。

《论语》始终依循着由内而外的尽己为人之道

宋立林:

其实,本章的反问自己也是否定性的指示

何光顺:

为学由己,反身而诚,内圣外王,践之于行

黄裕生:

是的,今天是从肯定角度讨论为学为仁

宋立林:

不忠乎?不信乎?不习乎?

何光顺:

本节所讲三省吾身,有学者将三视为多次,但实际上也可以实译为从三个方面,因为后面所谈也是从三个反面来进行具体操作的

黄裕生:

就是省察自己身上的亏德,以示正德

宋立林: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何光顺:

《论语》注重为学求道的内在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

黄裕生:

注家一般认为,反省的三个纲目是有次弟的,反省生活中的不忠不信,是反省传而不习之前提。因为对生活中的不忠不信之反省而守于忠信,习传才是有意义的。如果生活中未能明忠信而守之,则也难明圣传之真谛。有一定道理。

何光顺:

从现实的践行来说,尽量在关系中去做到某种真诚

是的,忠信为习之前提,而习之纲目实为忠信

黄裕生:

是的,自己真诚与否,要在与他人关系中得到认识与反思

海豚:

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省自立,三是多次

崔茂新:

不真不誠,不忠不信,已经成为国人一种灾难性的文化病态,使得人际交往成本增高,国际形象受损,我们读论语,就要身体力行地医治自身的文化病症。

黄裕生:

是的,这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

何光顺:

在本处是个以确切地翻译为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去省察自己,当然也可以翻译为从几个方面去省察自己,翻译为确数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数字三不必故作深解

宋立林:

“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说详汪中《述学·释三九》。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表情]信——诚也。[表情]传——平声,chuá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表情]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概括地译为“复习”。

海豚:

三可否理解为三方面

黄裕生:

国人的大问题

诚是需要学习的

孫福萬:

《周易.乾文言》在解释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时曾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明确将“忠信”解释为“进德”的两项重要内容(“修辞”则为居业之根本),于此亦见“忠”“信”二事之不简单。《说文解字》云:“忠,敬也”,“信,诚也”,段玉裁注云:“尽心为忠”,可见忠、信是仁德的重要内涵。

何光顺:

三本身约成了一个渐进的正反合的层次,思想逻辑中的三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宋立林:

三,从语法角度看是多。

孫福萬:

《周易.乾文言》在解释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时曾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明确将“忠信”解释为“进德”的两项重要内容(“修辞”则为居业之根本),于此亦见“忠”“信”二事之不简单。《说文解字》云:“忠,敬也”,“信,诚也”,段玉裁注云:“尽心为忠”,可见忠、信是仁德的重要内涵。

何光顺:

三本身约成了一个渐进的正反合的层次,思想逻辑中的三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宋立林:

三,从语法角度看是多。

何光顺:

孙老师这个资料提供得很好

宋立林:

郭店简有一篇忠信之道。

黄裕生:

古人对三,似乎都很重视,中外皆然。为什么如此,确值得讨论

何光顺:

三确实是多,但三本身有重要意义,如果泛指多,则失其逻辑上的重要性,三往往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正反合的初步推演,如果仅仅是多的话,就成为了杂,其实就失去了一个逻辑上的推演了

宋立林:

在三个方面多次反思

何光顺:

我不太喜欢学者将所有的“三"的数字都翻译为多

黄裕生:

时间到了,请何老师宋老师小结一下,再继续?

何光顺:

三的数字一旦全部翻译为多,就失去了三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

嗯嗯。大家继续讨论

宋立林:

我过去和何老师对三的理解相同。但杨伯峻分析得对

孫福萬:

补充点背景材料:按照杨义的考证,《论语》一书,经过了三次大的编纂过程。第一次是在孔子初卒(公元前479年),六十四位弟子庐墓心孝三年之时,主持者为仲弓,由子游、子夏协助;第二次是在三年守心孝结束(公元477年)之后,留在鲁国的弟子重启孔门,推荐有若主持事务并对已经初步成稿的《论语》做了调整;第三次则是在曾子死(公元前432年)后不久,此时七十子已经凋零殆尽,曾门在鲁地成为最有实力的儒门学派,由孔子之孙子思和乐正子春等曾门弟子对《论语》进行了实质性的增补重修。(杨义《论语还原》)据此也就不难理解,有若何以在本篇中排在第二章的重要位置并被称作“子”,以及曾子何以紧跟有子之后在本章出现——很显然,前者是《论语》第二次编纂时的结果,而后者是第三次编纂时的结果。当然,从曾子的思想来说,他注重内省,得孔门之真传,应该是主要原因。

宋立林:

不过,君子有三畏、九思都是实指,不是多

何光顺:

小结:本节讲为学次递,皆承前几节而来,从开篇谈到的为学所开启的内心的自在充满,到本节的践之于人际关系交往,这种人际交往也是以内心之诚为基础,首先是要做到为他人(或上极)做事要做到忠,是忠于道义,尽心无欺;而后在朋友间做到信守承诺,同样不当违背道义;最后是做到将其所学之道践行之行事,能发扬光大。这就构成了为学的三个次递,忠于道,信于友,践于行,这就构成了一个初步的推演和逻辑上升,此可为为学之具体纲目和上升阶级也,可为吾辈着实把握。

这里确实还是可特别强调,《论语》里的很多讲“三”的地方,都是实指,但太多学者把这个三翻译为多了,是没有必要的

《论语》极其重视三,比如守孝三年,君子有三畏,此处有三省吾身,都是实在的

三省吾身,就是从三个层次来做到自我反省,或从三个方面来予以自我省察了

刘国庆:

像各位老师所说的,忠的道德不仅仅适用于“君”,而且是是普适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教师受家长委托,应该忠实于家长,员工受公司委托,应该忠于公司,公司受客户委托,应该忠诚于客户。

忠信,是现代的价值观。忠诚就是职责意识。信就是诚信,就是契约意识。忠信合在一起,成为了合作社会的基石。忠信,是适应于任何社会的,只要有人的合作,就要有忠信。

从忠信的关系来说,信是约束朋友交往的全过程的,忠是约束“为人谋”等项具体事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是忠的基础。没有信任的建立,就不会有委托代理关系。诚信在忠诚之先。

对于忠来说,是否“为人谋”,是主体自由选择的。如果把“忠”的对象由自由选择的扩大到非自由选择的事务,或者由事务扩大到人,都是对“忠”的滥用,都会造成对自由的扼杀。虽然恰当理解的忠是自由的支柱,但盲目的忠君而非忠于道,却很可能成为扼杀个人自由和他人的行为。忠必须是有限的,而不能是无限的。

曾子这里的省(总结)、传、习,构成了文化创新的完整的机制。传习要求教给他人的学问,自己必须能够反复践行。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文化过滤机制:老师行不通的,教师就不应该传给别人,这些要素就会被淘汰。这就是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机制,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机制。省察和践行,是个体学习的循环,先践行,再对照老师所教去修正自己的行动。

个人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自省的内容。曾子提到的是谋忠,交信,传习。但这三条,都是对规则的顺应,没有个体的幸福是否得到增进在里边。在我看来,个体为追求自身的幸福而采取的行动,是规则应用的对象。只有所有的个体都为自身的幸福而不断地努力、行动,并保持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的一致性(利己利人),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

==========

【論語滙(北京)】学习笔记:

崔圣:

作为一个“学者”,还需要反省一件事,就是对于老师传授的内容与自己所要传授的内容,自己是否亲自己学习、体会、验证过了?自己没有亲自实习见证过,一切“传”都有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之嫌,这也是一不实之亏德。

@黄裕生 黄老师对前四章逻辑关系的解读很深切。夫子说个“学而时习之”,指出为学的方法、态度,有若则对以仁学的入门课程是孝悌;夫子指出巧言令色偏离了为学之正道,会降低或减少对仁的关注,曾参则对以日三自省是否忠、信、习行,示人以学以长仁之道。自省知己之不足,则使自我趋向于仁。

《论语》首章第一节,就开启了为学所涉及的悦、乐、不愠的内心充裕境界,第二节就确立为学之起点,当从孝悌始,第三节是谈贯之于人际交往中去除专意讨好他人的好言令色,从否定性角度去确立为学所不能做的;今天所讲的,则谈人际交往中所要做到的忠、信、行的诚,是从肯定的角度去讲。

馬震宇:

学了的东西要接受且实习 验证和经历,是一个两难问题呀。

==========

【論語滙(广州)】学习笔记:

余以为:

支持将三看作实数,分别对上对友对下。

尽忠于上,不误事,尽信于友,不食言,尽义于下,不诳人。

事君之流弊在阴奉阳违,待友之流弊在逞能轻诺,教人之流弊在高谈阔论。

李伟东:

每事格物致知,一天又何止二三事?

心怀万物一体之仁,事君则忠,交友则信,传则习.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论语》共读,为学为仁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