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九九重阳登高赏秋_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内容

九九重阳登高赏秋_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内容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10 21:48:42
阅读: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 张娜 计青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亦称重阳。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共同庆祝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重阳节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颇富人情味的节日——老年节,被赋予敬老助老的内涵。重阳节的意义,也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重阳登高

在六朝已成民俗

登高作为重阳节的重要民俗活动由来已久。古人认为重九为阳数之极,此日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厄。因此,登高起先有辟邪气之说,后逐渐发展出祈福、辞青的涵义。

古代名医孙思邈云:“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从气候上来说,重阳之日恰逢秋高气爽之季,登高望远,景致开阔,令人身心愉悦,所以这项节俗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在六朝时,重阳日登高野宴就已成为一种全民性的习俗活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据刘宋时期孙诜《临海记》记载:“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登之见邑屋悉委,江海分明”,可见重阳节登高风气之盛,参与人数之多。

在登高的地点选择上,一般来说民众普遍选择在位置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比如山、岭、丘、台、楼、阁等。许多古代文献诸如《寿阳记》《姑苏记》《临海记》《襄阳记》《金陵岁时记》等都对登高之地有记载。比如,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录了九月九日东京百姓前往郊外登高的盛景,仓王庙、四里秋、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陀冈、独乐冈等地,都是百姓登高宴聚的热门之处。潘宗鼎编纂的《金陵岁时记》中也记载了从清末至民国初年间,南京人民喜爱的重阳节登高之地包括雨花台、北极阁等。

古诗中的重阳之思

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中,有不少跟重阳相关的诗,描述了当时的民间习俗,让今天的我们得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重阳节的情感诉求。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常常看到登高、赏菊、饮酒的画面,而思亲的主题更是反复出现,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作后两句直接点明了唐朝重阳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兄弟们登高聚会,而自己无法参加,王维将重阳节的思亲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除了王维,唐诗中对这一主题的表达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王勃的《蜀中九日》曰:“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诗人独居南方登高望乡,深切思念亲人却无法北归,看到天上的鸿雁也只能反问为何我归不得你却要南来,在人与物的鲜明对比中抒发思乡念亲的强烈情感。而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写道:“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重阳日登高念旧友的惆怅,在旷意穷荒的秋日之景中显得感人至深。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将思亲思乡之情放置在边塞肃杀豪迈的场景中更显现出重阳佳节的可贵意义。

杜甫也多次创作与重阳节有关的诗篇,包括《九日奉寄严大夫》《九日》《九日五首》等,还有直接以“登高”为题作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该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正流离于夔州之际,笔触所及之处皆是萧瑟秋景,无论是风急、哀啸、落木还是江水,都透露出“悲”与“哀”,个人遭遇之悲、内心郁结之志、羁旅愁思困苦都融于旷达荒凉之景中。

此外,李白、王勃、卢照邻、岑参、刘禹锡、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皆有重阳登高之思。例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殇。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在唐代有“小重阳”之称,诗人九日与十日连续两天登高,其落笔点看似在“菊”不在“人”,实则通过联想到菊花遭遇人们两日采撷之苦来抒发自身命运坎坷、人生飘零的苦闷。

这种借登高慨叹人生遭遇的诗作逐渐成为唐诗的一道景观,除李杜外,亦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秋日登高之旷达意显露于前两句中,呈现出高远、高清之名士风范,后面几句化用陶渊明、庄周之典故来消解人生烦忧,虽表达出旷达的胸怀却也难掩失意与烦忧。

可以说,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登高已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入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意识与情感。如今,重阳节不仅延续了一如既往的思亲传统,更是被赋予了长寿安康,孝敬老人的含义,2012年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趁着秋意兴然,携家人朋友,择高处登之,举目四望,既可愉悦精神又能锻炼体魄,岂不乐哉!

敬老新节俗

让重阳节活力焕发

□ 杨静

1989年开始,重阳节被定为老年节。201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通过,老年节正式入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成为今天重阳节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中国有诸多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节俗的内容一直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重阳节也不例外。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也有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指大火星,它在九月隐退,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大火”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古人称之为“阳九之厄”。在古人眼里,重阳节是跟上巳或寒食对应,一如九月九与三月三对应,都是春秋季节的大节日。

可以说,最初的重阳节是神秘和神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也日渐世俗化。汉代的《西京杂记》记载,重阳这一天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当时,这一活动还仅限于宫中。到了六朝,重阳活动已传至民间。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并注称“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唐代开始,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成为法定的“三令节”之一,朝廷、民间一起庆祝。宋代的重阳节更为热闹,《武林旧事》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除了节庆活动日渐丰富,节日的内涵也一直在变化,从最初的祭天祭神演变为辟邪、祈福、求寿。

佩插茱萸曾是重阳节的一个标志性习俗。晋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避除恶气,而御初寒。”又云:“汉俗(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详。”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的传说也表明,重阳登高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灾。但宋元以后,人们更为祈求长生与延寿,因此“延寿客”(菊花酒)在重阳节习俗中的地位逐渐超过“辟邪翁”(茱萸),佩插茱萸的习俗遂逐渐稀见,赏菊则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到了近代,由于中国社会的激荡变革,重阳节在现实中的影响逐渐弱化。不过,近年来,随着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老年节,重阳节又被赋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容,重新在我们的生活中热闹起来。

南京作家薛冰说,回观历史,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节俗,从来就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节俗活动内容不断拓展。打破墨守成规的旧观念,重塑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新节俗,才有可能复兴我们的传统节日。在重阳节俗中增加敬老的内涵,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重阳节的饮食习俗

□“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 张兴宇 甘欣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素来倚重“民以食为天”,传承着博大精深的节日饮食文化。纵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习俗,通常是十分讲究顺应时令节气的。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腊八粥,诸如此类,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饮食符号。具体到重阳节的饮食习俗来说,则以重阳糕、菊花酒为典型。

重阳糕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进入农历九月,秋风一起,寒意袭来,满地的落叶在街巷中飞舞,秋日里的肃穆感油然而生。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认知观念中,“九”为阳数之极,农历九月九日恰逢双九相遇,故得重阳之名。重阳节前后,天气逐渐转寒,旧时南京地区就曾流传着“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的民间俗谚。及至重阳佳节,乡民或携朋唤友,登高望远;或邀亲采菊,蒸糕做酒。重阳节里一幅热闹非凡的忙碌景象,反倒将这凉秋的气韵驱散了不少。

重阳食糕的饮食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较为常见,记录汉朝人生活的《西京杂记》中早就描述过重阳“食蓬饵”的民间习俗,蓬饵即是指现代的糕点之类。历史上我国南北地区蒸制重阳糕的方式大同小异,且多取材于地方时令物产,再加入米面和而蒸之。如在北京地区,据清代康熙《顺义县志》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蒸粉面,置枣栗其上,曰花糕”;而在浙江地区,据万历《杭州府志》记载:“重阳,市中蒸栗糕,插五色纸旗于上……栗糕之供,贫富同之……而豪家所蒸栗糕,杂诸珍果,其费有同之月饼者。”时至今日,在江南一带还传承着重阳蒸糕的传统习惯。有的人家不仅要把重阳糕专门做成九层,还会在重阳糕上插几杆彩色的纸旗,取重阳“步步登高”“驱邪避灾”之吉祥寓意。

重阳糕不只供民间百姓在节日期间食用,人们还会把蒸好的糕点当作礼品馈送给亲朋好友。据《金陵岁时记》所载,旧时重阳节期间,南京地区的娘家人会给新出嫁的女儿赠送重阳糕,同时搭配一些时令水果,称之为重阳节盒,以表亲属情谊。

菊花酒

“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又被视为“延寿客”,每年重阳节前后,也正是赏菊花、饮菊酒的好时节。如据清代乾隆《天津府志》记载:“重阳……新酿黍酒,谓之菊花酒”。用菊花酿酒,手续工艺并不繁琐,但在重阳节酿制的菊花酒则别具一番风味。按照传统的重阳酿酒规矩,菊花酒通常要在头一年采菊酿制,直至来年重阳节时才可取出饮用。酿制好了的菊花酒,自然还要与好友分享,所以也就有了王之涣“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的人生慨叹。此时的菊花酒不仅香甜可口,还有清热明目等作用,深受民间百姓所喜爱。

除了亲友共饮菊花酒的重阳饮食习俗之外,旧时在南京地区也流传着重阳当晚由商家设宴犒劳伙计的商业习俗,俗称为“重阳犒店伙”。

古语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反观今日之重阳,尊老敬老成了重阳节俗的核心主题。细而思之,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老龄化趋势愈加显著的发展阶段,关爱老人群体也便显得格外重要。也许对众多的老人们而言,重阳节饮什么、食什么可能并不重要,但在节日里的点滴陪伴更重要。试想,在九九重阳这样一个充满了温情的日子里,忙碌的年轻人如若能抽出一点空闲时间,陪伴家中的老人们同蒸一份香甜的重阳糕,抑或是共酿一缸醇香的菊花酒,这种节日里的陪伴或许更能博得老人们的欢心。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