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史记及作者简介_史记作者是什么时期的

史记及作者简介_史记作者是什么时期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14 23:33:52
阅读:

微课|《史记》的作者是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史学家、散文家

大家好,这是"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之一《经纬天人:<史记>精解》的线上微课程,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是出自司马迁之手的一部鸿篇巨制,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撰作宗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武帝时期的三千余年历史。

今天,《史记》这部书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但《史记》并非只有一个作者,也并非一部完全原创的书,它吸收了前代许多著作的精华,才成就了自己的模样。

那么,《史记》的编撰工作,都有谁参与过,又经过怎样的传抄,才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经纬天人:<史记>精解》一书的作者王紫微,为你讲解《史记》的写作背景和成书过程。

王紫微,198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致力于知行合一,在实地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以文学、美术等多元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解读,赋予今人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和新知。出版著作:《中国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与古偕行》《汉字里的中国》等。

如果我问,《史记》的作者是谁?大家一定会回答,是司马迁。因为,从古至今,每一本《史记》封面上都题着"司马迁"的大名。

不过,中国的古书有一个特点,即便只署一位作者的名字,往往也未必就是他一个人写的。一部书成书的前前后后,有人搜集材料,有人编订初稿,有人深入加工,还有人修改增补,几经多手,才使这部书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所以说,封面上这位署名的作者一定是承担了此书编撰中的大部分工作,但,并非全部。

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也是如此。唐代为《史记》做过注解的学者司马贞曾说:

《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

可见,《史记》除了司马迁之外,还有另一位作者,那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微课|《史记》的作者是谁?

司马谈为撰写《史记》做过哪些工作呢?

第一,编著《史记》的创意来自司马谈。

《史记》最后的《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

这里开头所说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临终前,曾拉着司马迁的手交代:孔子死后四百余年间,诸侯兼并,史书丢失,如今汉朝统一天下,应该重新编辑史书,用来记录那些明主贤君、忠臣义士,可惜自己有生之年没能做到这件事,所以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以修撰史书为念。由此可见,编著《史记》的想法,最初是来自司马谈的。

第二,司马谈为《史记》撰写准备了素材。

司马谈交代司马迁继承自己的遗志后,司马迁俯首流涕说: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司马迁回答父亲,自己虽然不聪明,但一定会把父亲司马谈留下的历史资料、也就是"先人所次旧闻"做进一步整理,不敢遗失。那么,从这个回答里,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谈生前已经为《史记》的撰写准备了大量素材。

第三,司马谈直接参与了《史记》的写作,并在其中留下了蛛丝马迹。

关于这一点,较早找到证据的是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他在读《史记&bull;赵世家》时发现,其中有这样的话: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

这段话表明,《史记》作者在撰写《赵世家》的过程中,曾听冯王孙讲过一些赵国的史实。那么,这位冯王孙是谁呢?他是西汉大臣冯唐的儿子冯遂,字王孙。冯唐主要活动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有才能,但一直不受重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说的就是他。推算起来,汉武帝即位时,冯唐已经九十余岁,其子冯遂也已经六十余岁,而司马迁当时才刚刚出生,等到他长大成人,冯唐父子估计早不在人世了。所以顾颉刚认为,《赵世家》"吾闻冯王孙曰"中的"吾"、也就是"我",不可能是指司马迁,只可能是指他的父亲司马谈。

微课|《史记》的作者是谁?

又如《史记&bull;游侠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蹊跷,《游侠列传》结尾说: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这里,《史记》的作者自称亲眼见过西汉前期著名的大侠郭解,并且对他进行了直观的评价。而按照年龄推测,郭解被汉武帝诛杀时,司马迁还是个小孩子,所以,跟郭解有交集的应该是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

顾颉刚由此判断,《史记》中《赵世家》《游侠列传》等篇目实际上出自司马谈之手。也就是说,今天,《史记》的著作权虽然归在司马迁名下,但在实际撰写过程中,他的父亲司马谈也功不可没。

那么,除了司马氏父子,《史记》里还有没有其他人的手笔呢?答案是肯定的。

司马迁死后一百多年,班彪、班固父子为了超越他,重新编辑汉代历史,著成《汉书》。《汉书》里有一篇《司马迁传》,提到《史记》时说:

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这是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共是一百三十篇。按照《汉书》的说法,《史记》在流传过程中,"而十篇缺,有录无书",也就是说,《史记》丢失了十篇,这十篇仅存目录,却没有了文本内容。于是,一百三十篇的《史记》只剩下一百二十篇了。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明明还是一百三十篇,一篇不多、一篇不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微课|《史记》的作者是谁?

三国时期一位名叫张晏的学者注解《汉书》时,对这个问题做了解释。

他清晰地点出了《史记》所缺十篇的篇名,包括:《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而列出这十篇篇名之后,他又说:

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张晏告诉我们,西汉后期汉元帝、汉成帝之间,有一位褚先生补写了《史记》遗失篇目里其中的四篇。这位褚先生名叫褚少孙,博通经史,也是一位学者。他非常喜爱《史记》这部书,当他看到《史记》有残缺,觉得很可惜,于是尽力补缀,但他补写的内容,终究不是司马迁的本意。

今天,我们在《史记》中还能看到,凡是褚少孙补写的篇目,多有"褚先生曰"的字样,譬如《三王世家》中: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

又如《日者列传》中: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游观长安中,见卜筮之贤大夫。

然而,读者不免要问,《史记》一共丢失十篇,就算褚少孙真的补写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这四篇,剩下的六篇又是谁补写的呢?这恐怕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谜了。

事实上,自古以来,"《史记》亡篇"就一直是困扰学者们的一大疑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绝非司马氏父子成书时的原貌,在他们之后,经过不断传抄,必然还有人在这部书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微课|《史记》的作者是谁?

敬请关注下一讲:《史记》是不是史书?

微课|《史记》的作者是谁?

更多内容,请关注王紫微作品:《经纬天人:<史记>精解》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