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盖碗泡茶步骤_盖碗茶泡茶步骤

盖碗泡茶步骤_盖碗茶泡茶步骤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0 21:36:06
阅读:

来源:云和众美

作者:Hao

1、茶席:

茶席的定义:中国关于茶的定义向来比较模糊、混乱。茶席也如此。翻阅了一些些论文也参考了一些网络的定义,我个人把我比较喜欢的定义粘贴上来:

“所谓茶席,就是指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乔木森《茶席设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我也谈一下我的理解,所谓茶席其实就是一个喝茶的空间,而空间是包含了构成空间场所有要素,是由家具、器皿、挂画、插花、其它装饰等构成的有形之场和色调、光线、氛围、气场等给人精神感受的意念之场综合形成的的以茶为内容,以人为根本的“形意场”,而茶席的主题则是这个场的灵魂。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茶席的历史:茶席始于我国唐朝,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

人还把一些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之上。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2、盖碗冲泡法所涉及的茶具

本节课采用的是简单的生活茶干泡法的茶具。主泡台为置于茶承(壶承)之上的盖碗(三才杯)。主泡台左边为“干”区,有茶则、茶拨、渣匙(或与茶拨一体);右边为“湿”区,有公道杯、茶巾、建水、煮水器(随手泡);前面为平行一排的置于杯托里的茶杯。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3、盖碗冲泡的流程与手法

本节课采用的茶为乌龙茶,手法采用的是闽式功夫茶泡饮法的改良法,具体流程为:备具→备茶→备水→调整坐姿→温润盖碗→赏茶→投茶→润茶→醒茶→冲泡→斟茶→奉茶→品茗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这里需详细解释的有:

温润盖碗:盖碗碗盖反放,在近身侧略低,且与碗内壁留有一个小缝隙,提水壶逆时针向盖内注水,待开水顺小缝隙流入碗内约⅓容量后,右手提腕断水。翻盖,右手握渣匙由内向外拨动碗盖,左手大拇指、食指与中指随即将翻起的盖正盖在碗上。烫碗,左手托住碗底,端起盖碗右手腕逆时针运动,双手协调令盖碗内各部位充分接触热水后,放回茶盘。倒水,右手提盖钮,将碗盖靠右侧斜盖,在左侧留一小缝隙(9点处),端起盖碗平移于建水上方,向左侧翻手腕,将水倒入建水。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润茶:此步骤为我翻阅书籍加入,课上没有。

醒茶:此步骤为翻阅数据加入,课上采用的方法是投茶入温杯中片刻。

斟茶:即将盖碗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出汤。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这里体会到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1、操作时,要注意双手的摆放姿势,切不可注意力在操作之手,而忘记另一只手的归位。2、将盖碗的盖子拿开与挪回时,可采用朴度的“归零”姿势,优美文雅。3、出汤时要将盖碗里最后几滴茶汤尽可能出尽,采用抬腕的方式使顺利出尽。4、不要左右手交叉与茶具上方操作,尤其操作煮水壶时要绕过建水,并且原路来回。5、茶巾的折叠方法与摆放方法,核心是让客人角度看上去美观。

盖碗冲泡课中,我体会的泡好一道茶是要把握三个核心方法:

1、顺应茶性,不同茶的茶性冲泡时需要选用的器皿、投茶方式、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等也应各不相同。

2、科学卫生,也就是在传承的同时、保留地方习惯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

3、符合茶道,泡茶的程式应符合茶道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理念,可以从“和、静、清、寂”中体会,也可从“廉、美、和、敬”中去感受。

冲泡是一种方法,不是茶道的内容。“茶之道,是在日常污染之间,因由对美的倾慕而建立起来的心灵仪式。茶道教人纯净和谐,理解互爱的意义,并从秩序中挖掘出浪漫的情怀。”茶道的内容是美、感动和关乎自己的思考。茶汤的美,茶器的美,茶空间的美,捧在手中却又身处其中的立体的美的体验。主人的心,客人的缘,恰到好处的舒适的距离感与彼此偶然共鸣时触动交织,独饮更可以感受当下的正念,注水是体会水的缓缓注入、温杯时专注水抚漫杯壁,品饮时只单纯的去感受茶汤经过你的唇、舌尖、舌根、喉咙。在广博空间和漫漫时间的纵横交叉中,与真实的自己或对面的有缘人,一期一会。

朴度茶修之盖碗冲泡法基础学习

总结:

这是我上的朴度茶修的正式课的第二节,因理论尚浅、实践不足,所以对茶的感悟仅停留于当下。茶确实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按照规范的流程与制式,去素心实践,于熟练后再行自然之“破”,是我这节所学。

祝你对茶的品评有新的认知。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盖碗泡茶步骤_盖碗茶泡茶步骤

    来源:云和众美 作者:Hao 1、茶席: 茶席的定义: 中国关于茶的定义向来比较模糊、混乱。茶席也如此。翻阅了一些些论文也参考了一些网络的定义,我个人把我比较喜欢的定义粘贴上来:

    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