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岳阳楼记阅读及答案_为什么写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阅读及答案_为什么写岳阳楼记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6 18:06:16
阅读: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岳阳楼记》开头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为何谪守巴陵郡呢?他到底犯哪档子事儿啦?再者,滕子京何许人也,值得范仲淹为他写文章?范仲淹可是当时的大咖,跺一脚文坛都要震死十万土匪十万痞子,吼一下连聋子都能立刻听见省得找医生了。

这您就不知道了,这滕子京跟范仲淹关系可以用仨字儿来概括:好哥们儿。他俩是同一年中的进士,又志趣相投,范仲淹曾经举荐过他。滕子京去世后,范仲淹还亲自为他写了祭文。范仲淹镇守西北防御西夏的时候,滕子京又曾在他的手下工作。工作的时候又表现出了极高的工作能力,可以说是政治觉悟高,能力水平高的一个人。但是呢,有人弹劾他说他在泾州当官的时候挪用公款16万贯,朝廷于是就成立了打虎行动专案组,派纪检组去查他,看看他是不是个隐藏的大老虎,要不要一棍子把他的虎牙拔了。纪检组到的时候,嘿,发现他把名单什么的都给烧了,这不是做贼心虚销毁罪证的吗?纪检组问他的时候,他啥都不说咬紧牙关。纪检组老大说:“兄弟,不错,是条汉子,跟我走一趟!”滕子京说:“哪儿去?”纪检组老大说:“监狱。”滕子京呵呵一笑:“人的一生总有一个命中的地方在等你,今儿不去明儿也得去。早去也是去,晚去也是去,痛痛快快去,潇潇洒洒出。我自横刀向天笑,问心无愧价最高。我还会回来的!”

范仲淹当时是副宰相啊,一听这事,上下奔波,最后滕子京就从轻发落被贬官到岳州了,就到了巴陵郡了。到了巴陵郡一年多的时间,把当地治理的政通人和,天下第一。所以,他就重修了岳阳楼,又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就是这篇《岳阳楼记》。至于他的挪用公款的事呢,其实只是个表面现象,他烧的名单据说是不想连累无辜之人。并非滕子京是个贪赃枉法之人啊。滕子京,原名腾宗谅,《宋史》有传,大家可以看看啊,很短的传记。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那么,他为何修岳阳楼呢?为何不修其他的楼呢?

简单啊,首先就是岳阳楼在洞庭湖边上啊,是赏洞庭湖的绝佳位置,又是历史文化名楼啊,其次《岳阳楼记》里不是有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吗?唐贤有谁呢?首先就是杜甫的那首《登岳阳楼》名气太大了,有杜甫这个诗圣来给岳阳楼打广告,你想我们地瓜讲堂现在这么没有名气就知道岳阳楼为何那么有名气了。——哎,说多了都是泪啊,可怜的地瓜讲堂,全宇宙最不知名的经典文化分享平台,要是杜甫给我们打个广告,我们还不立刻坐着火箭上天啊!

另外,不仅杜甫免费给岳阳楼打广告了,还有另一个比杜甫还牛的人也给岳阳楼打广告了。谁呀?这还用说吗?比杜甫还牛,当然是神仙一样的人了。神仙一样的人,诗人中只有李白了。李白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不知道大家知道否?李白最不擅长写律诗,可是这首律诗却写得very good!还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你想想吧,这俩人往那一站,说:“我是诗仙,我是诗圣,我们共同为岳阳楼代言!让那个地瓜讲堂嫉妒到两眼通红跟猴屁股一样我们也不给它们代言。”——这岳阳楼还不立刻红透半边天啊!三就是到了宋代,是文人治国的体制,所以官员非常重视跟文化有关的东西,再者就是岳阳楼由于历史悠久需要重修了。再说了,把它修好了怎么着也是政绩啊,这可是岳州的形象工程啊!而且,在滕子京的治理下,岳州繁荣兴旺,一听说要重修岳阳楼,当地百姓活蹦乱跳跟蚂蚱一样踊跃捐款修缮岳阳楼,没用政府一分钱,让纪检组也竖大拇哥说:“我早就看你是条汉子,我的眼光一向是不会错的。”在这个情况下,再加上与范仲淹的老交情,于是滕子京就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请他给写篇文章,这么着,才有了这《岳阳楼记》。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到这里,蹊跷的事情又来了,到底什么蹊跷的事情呢?那么,先听一段广告,稍事休息,马上回来。

地瓜讲堂,让经典发光,我是无名氏,我为地瓜讲堂代言。欧耶,地瓜讲堂,越听越香。

蹊跷的事情是什么呢?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不在岳州,甚至有人说他根本就没有去过岳阳楼。乖乖哩,没有去过,比那些去过的写的都牛,范仲淹,牛气冲天!据说,当时滕子京给范仲淹写信,还同时寄给他了一幅画,名叫《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正是看着这幅图,才文思泉涌,写下了这千古名文。我说我小时候写作文怎么看着眼前的对象就是写不出来,感情得有人先给我画出来,我看着画写估计就作文满分了。其实范仲淹去没去过岳阳楼根本没啥大不了的。反而可能没有去过才没有束缚,才更能发挥想象力写得更精彩啊。因为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之作,文中的写景虽然很精彩,但并非关键的地方。而且凭范仲淹的才学加上知识面,很轻松就能搞定。所以,那些争论范仲淹到底去没去过岳阳楼的人也真是闲的吧。济慈有句诗写得好啊:“听得见的音乐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争论就可以停止了。所以,蹊跷的事情是:为什么那些人要争论这件不值得争论的事呢?难道是怕口中闲的长草吗?至于还有人有模有样地断章取义地诋毁范仲淹什么的,哎,子曰:唯那啥啥与小人难养也。不说了,祸从口出啊!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接着的问题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了,范仲淹在干啥呢?还在与西夏对抗镇守大宋的边关吗?

No,他当时天天在吃河南烩面呢!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范仲淹当时被贬到邓州去了,邓州就是现在河南的一个市。为何会被贬到邓州呢?此事说来话长,长到恐怕我只能花三天三夜绞尽脑汁茶饭不思地用四个字来概括:改革失败。范仲淹的被贬跟庆历新政的失败有关。当时范仲淹等人看到宋朝的弊端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不改革政府就快出大问题了。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就是当时号称天下太平,但宋朝的很多地方都闹起革命来了,当时的朝廷称之为造反。当时宋朝的老大宋仁宗也知道需要改革了,不然的话自己的龙椅也坐不稳了。范仲淹当时就给宋仁宗上了一封万言书,里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了存在的弊端,然后又提出了改革的十大主张。不仅是范仲淹,还有欧阳修等一班人也是支持范仲淹的。皇帝也支持,瞧,多好的事啊。结果呢,有支持就有反对的啊,改革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动很多人的饭碗啊,人为了饭碗什么事干不出来呢?结果,各种反对势力结成了一股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看不见的军团,灵活采用各种手段,最典型的就是说范仲淹他们营群结党,为此欧阳修还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朋党论》来辩白。总之呢,反对势力联合绞杀了起步不久还在襁褓中的改革派,一年左右,范仲淹他们就失败了。他就只好去吃河南烩面了。欧阳修等一干人也接连被贬,被逐出了朝廷的政治中心,下放到了地方。

嘿嘿,听好了,我们应该以光明正大的幸灾乐祸的心态感谢宋朝朝廷的这次说不上英明也说不上糊涂的举措。宋仁宗您真是个英明的好老大啊,弟兄们跟您混真是那啥啥啊!要不是您把范仲淹等一干人贬到外地,嘿,这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还不会写出来呢!从这一点上我们文学史应该感谢您,就像赵翼的那首诗写的那样:“国家不幸诗家幸”,或者欧阳修说的那句:“诗穷而后工也。”所以,文学史是很残忍的一个东西,它所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那些名篇几乎都是诗人们一肚子不合时宜一辈子颠沛流离后写出来的。他们的命运遭受到了巨大的磨难,然后这磨难自己默默承受,升华成了不朽的文字,流传后世,流芳千古。所以,文学史记载的都是一字一句的有愿难偿壮志难酬啊。它最喜欢看到诗人们的不幸,然后靠了诗人由这这不幸升华成的锦绣词章来为自己的殿堂增光添彩!从政治的角度说,范仲淹他们是失败了,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范仲淹他们成功了。所以,中国的文学,从作者的角度来考量,真是让人细思极恐啊。每一篇千古传诵的文章后面几乎都激荡着清一色的诗人的悲催啊!文章越精彩,可能当时的命运越悲催啊。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回到范仲淹来。改革失败,他也是一肚子牢骚啊,理想刚破灭的人不都这样吗?但有牢骚也不能直接发啊,因为谁敢跟皇上怎么着呢?脑袋再硬也没有皇上的一句话硬啊!可一直憋着怎么办?这时候,滕子京让他来写文章了。多好的事,可以发牢骚释放一下情绪了!

《岳阳楼记》之所以传诵千古,核心不在于文中所写的景象,而在于它所阐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心态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巨大胸襟。这个咱们不多说。只是说一句:这种胸襟气度是孔子所有的,是从孔子一脉相承传下来的那些仁人志士一贯秉承的。另外,文中的两部分关于“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写景,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白了就是配角。而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向下延伸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到孤独的人格境界、胸襟气度。所以,《岳阳楼记》的最后一部分是核心,而且这最后一部分是一句推着一句深入,仿佛一个浪头赶着一个浪头,直到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千万巨浪汇向这最后一句,一种巨大的人格孤独就一声长叹地兀立在了那里: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起呢?大家都是欣赏《岳阳楼记》里的胸襟气度,怎么就没有看出来,这最后一句才是文章的妙处所在呢?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桃花源记》一样,“后遂无问津者”,才是《桃花源记》最悲伤的一句话。《岳阳楼记》也一样,这“微斯人,吾谁与归”才是一肚子的牢骚啊,它巧妙地展露了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将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落寞、牢骚融进了这七个字之中。这七个字既凸显出了范仲淹前面说的先忧后乐的人格气度,又有对自己缺乏同道者的孤独,正是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而不是被一味美化的范仲淹。他面对理想的破灭也和我们一样失落,也发感慨、吐牢骚,只不过,他非常讲究火候与尺寸,不过头。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他是一个儒家的典型,积极用世,人格高尚,胸襟宽广,能力出众,而且文武双全。这些让当时的人钦佩不已。尤其是苏轼,他给范仲淹的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对范仲淹几乎是推为天人。里面说:“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己考上进士后,认识了欧阳修、韩琦、富弼三人,这三人是当时的人杰啊,他们对苏轼非常看重,苏轼也非常地敬仰他们。但是他们三人都对苏轼说:“哎,川娃子哟,你是木有结识范文正公噻,你出生太晚了哟!”然后苏轼就一通感慨,两眼泪哗哗流,然后说自己从八岁的时候就尊敬仰慕范仲淹,将近五十年了还是如此心情,人生一大遗恨就是自己有生之年不能结识范仲淹,甚至哪怕自己被范仲淹的文章中提一句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成为他最差劲的门生,都感觉是此生一大愿望满足了!瞧瞧,这苏轼指定嫉妒滕子京要死,范仲淹的文字里多次提到滕子京,半个字也没有苏轼的影子。这个没办法,谁让范仲淹比苏轼年长太多呢!范仲淹的人格和胸襟抱负对欧阳修、苏轼等宋代的文人影响很大。他去世后欧阳修为他写神道碑铭,他的文集苏轼给他写序,从这两位宋代文坛的领袖如此举动就能看出来。

所以,我们在看到《岳阳楼记》所展现的范仲淹所代表的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气度,所体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做人心态之外,还应该看出来它所蕴含的一种巨大的孤独,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这篇文章又饱含对滕子京等老友的安慰与褒扬,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知道这些,更加理解《岳阳楼记》了

而这一切,其实都根植于宋代文人的一个经典心态:在其位谋其政。他们做官不仅是为了谋取生存之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兼济天下,实现自己“铅刀贵一割”的人生追求。或者说吧,追求“千秋万岁名”。他们有着对名誉的巨大执着,因为名誉,他们洁身自好,因为名誉,他们能放平心态,将职务与文章二者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既不误了自己的职责,同时又能以文立身。这一点是宋代文人的突出特点。唐代的那些文人基本上都是只有文章而没有政绩的。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是既有政绩、又有文章,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思考啊。

(本文来自地瓜讲堂图书《我们这样讲经典,你喜欢吗》,经地瓜讲堂授权发布。地瓜讲堂,100%传播经典。QQ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欢迎搜索“地瓜讲堂”关注。)

参考资料

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宋史 滕宗谅传》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