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含义_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含义_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13 19:32:24
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爱莲说》写于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彼时周敦颐已四十有七,正是他任合州判官的第四个年头,在与朋友的游玩应和中,周敦颐兴之所至,这篇千古佳作由此而作,并成为了周敦颐一生最好的注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兴教办学种莲养心正是如玉君子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首(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是他的学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更是尊他为祖师。

周敦颐生于真宗年间天禧元年(1017年),比欧阳修小十岁,比王安石大四岁,比苏轼大二十岁。所在的时代是整个宋朝最为璀璨的时期,在当时无数的天才以各自的光芒照耀了千年的历史。而周敦颐也以自己的方式,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辉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兴教办学种莲养心正是如玉君子

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后来避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讳改名敦颐。周敦颐少年丧父,十五岁的时候就和母亲投靠了舅舅郑向。郑向极富才能,曾在真宗年间高中解元,后官至龙图阁学士。郑向极为喜爱周敦颐,也酷爱莲花,任杭州知府时将自己在西湖旁的住所种满了莲花。并常与周敦颐泛舟游莲,探讨经理。早年的周敦颐受舅舅郑向影响极大,也正是得力于舅舅不遗余力的培养,才使得自幼失父的周敦颐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兴教办学种莲养心正是如玉君子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受舅舅郑向的恩荫,周敦颐入仕成为了将作监的主薄,由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涯。周敦颐历任地方,辗转各地为官均有不错的官声,却由于非科举出身,因此终其一生也未能执掌中枢。

但也正是如此,让周敦颐有了更多的精力在兴办教育上,他一生致力于兴学,在任职郴州,合州时都大力开办学校。尤其是在合州兴办州学时,更是成为了后世的佳话。当时合州的乡绅张宗范佩服周敦颐的学识人品,将自己的私苑捐献出来作为州学学舍,使得当时合州州学学生达到了千余人。周敦颐更是广邀名家文士前来讲学,著名的三苏都曾应邀授课,从此之后合州地区文教大兴,直至现在仍然保有遗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兴教办学种莲养心正是如玉君子

合州州学中,有一八角亭,就是著名的养心亭。周敦颐对州学给予了极高的期待,认为“人,贵在养心也。”又做《养心亭记》鼓励学子,这篇被誉为宋代理学的开山之作的名篇《养心亭记》也就是在此地所写。

周敦颐一生成就极多,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他在理学上的贡献。很多人都知道,程颐程颢两位儒家大师是理学的开创者,南宋的朱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但很多人都会无意之中忽视了周敦颐对于理学的成就,周敦颐被誉为“理学鼻祖”,他以儒为主,兼及佛道,杂糅三教合一,奠定北宋理学基础的治学,是理学最早的奠基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兴教办学种莲养心正是如玉君子

周敦颐一生著述并不算多,但却影响深远。流传最广的《爱莲说》仅只有一百一十九字,倍受学界推崇的《太极图说》也只有二百五十余字,而影响了后来理学的《通书》也只有两千余字。但就是这数千字的文字,却让周敦颐的儒学成就到达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后人称其“功在孔孟之间”,可见其超凡的成就。

无论周敦颐的“爱莲”,还是“养心”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极富有深义的。正如他所说:人之心境,多欲则忧,无欲则乐;人之心胸,多欲则窄,无欲则宽;人之心术,多欲则险,无欲则刚……即使是在现在依然令人深省,兴教办学种莲养心,正是周敦颐的毕生的坚持,君子如玉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参考文献:

《宋史》《资治通鉴长编》《周敦颐“主静”修养工夫内涵的考察》《周敦颐与二程思想异同辨析》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