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贬谪诗常见的思想感情_李商隐的诗及表达的情感

贬谪诗常见的思想感情_李商隐的诗及表达的情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14 13:32:26
阅读: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晚景困顿的李商隐失去了自己的最后官职——正九品的盐铁推官,加之身体抱恙,不得不启程返回河南故乡,从此这位晚唐大诗人遁入江湖,生命的最后光景竟无只言片语记入史册。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很多人给李商隐的标签大概只有两个:读不懂的诗句,写不完的爱情。李商隐的诗多为无题,加上引经据典太多,无论是在当时,而是在千年后的今天,也无人能解开李商隐纷繁清丽的诗句背后,到底想传达给世人怎样的含义?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李商隐的诗永远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朦胧感,但和他的诗相比,李商隐的人生却充满了悲剧色彩。一生牵连在政治斗争中的李商隐即便少年及第,也终生只能徘徊在政治边缘。满腔报国的凌云壮志,也在尔虞我诈的党争中化为愤懑。

那些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都字字带血地纪念着一位本该卓尔不群,却被政治牺牲地诗坛清客。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大中十年(856年),距离去世仅剩两年的李商隐回忆起5年前的旧事,他感慨子侄辈中的才俊——韩偓,前途不可限量。

其实“雏凤清于老凤声”并非只是李商隐对于晚辈的嘉许,这句诗更可以称得上是少年李商隐的自我写照。

李商隐出生的时机很不好,彼时的大唐早已不是那个万邦来朝的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朝着日头落下的方向走去。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兵连祸结带来的藩镇割据,再加上错综复杂的官场党争,年幼丧父,家境贫寒的李商隐注定这一生难以平顺。多年以后,当李商隐再回忆起童年时曾提及自己“佣书贩舂”,靠着给人抄书来补贴家用。

但原生家庭的悲哀并没有让李商隐的光芒稍减分毫,根据《上崔华州书》的记载,李商隐在其中自述“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这并非是他的自吹自擂,从小开始李商隐就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即便是生逢乱世,如李商隐这样的沧海遗珠也会被伯乐发现,很快李商隐等来了自己的贵人。唐大和三年(829年),年仅17岁的李商隐来到神都洛阳,在这座浸染了百年盛唐繁华的都城里,李商隐先后结交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名流翘楚。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白居易从遇到李商隐的那一刻起,就成了这位小自己40岁的无名小辈(跟白居易相比,李商隐的咖位太低了)的铁粉,年过半百的白居易甚至说出了一句:“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唐才子传》

有白居易这样的诗坛大V关注固然添彩,但李商隐更应该感谢的,是当时的宰相——令狐楚。

在令狐楚的眼中,眼前这位出身寒门,尚未中举的年轻人将来一定是个人物,他不但让儿子令狐绹多与李商隐往来,甚至在李商隐多次落榜后,招他为幕僚,给了他一个容身之所。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对李商隐来说,令狐楚的出现就如同生命里的明灯一样,一下子驱散了过往十数年间笼罩在他头顶的阴霾,在政治道路上得到前辈的扶持,再加上本身斐然的才华,一个寒门士子逆袭成功的故事已经隐隐跃然纸上。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李商隐用一生的时间去体味了“福祸两依”这四个字。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首《北青萝》是李商隐写于唐大和二年的一首小诗。

在到达洛阳前的一段时间,人生迷惘的李商隐曾沉迷山水之间寻仙访道,并在某个霜寒露重的山间清晨,突然顿悟人生于世,不过微尘一粒的禅理。

倘若少年李商隐从此绝了功名念头,将此生的光阴都流连在山水之间,也许他的故事也不会这么悲情,但人生没有也许。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我想李商隐前往洛阳的那一刻起,应该没有想过自己还会重新回到求仙问道的飘渺生活中去,但时间跟李商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仅仅是五年以后,令狐楚调任京职,仍然孑然一生,没有半点功名的李商隐心灰意冷,归隐王屋山中,蹉跎了两三年大好光阴。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句话就像是谶语般封住了李商隐日后的人生,也恰如这句诗说的那样,李商隐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如微尘的落魄人生。

从大和二年(828年)到开成二年(837年),这十年间,李商隐一直在疲累地一遍又一遍参加科举,却仍然屡屡落榜,无人问津。

当时的大唐科举几乎已经被官宦子弟所垄断,有背景的人轻松中榜,而像李商隐这样出身寒门,毫无资源的考生只能一遍又一遍去沦为炮灰。面对年少时的同窗令狐绹早在七年前就中榜的现实,越来越烦躁的李商隐终于还是向这个黑暗的官场低头了,他写了一封信给令狐绹,字里行间带着怨怼和不甘:“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正如日中天的令狐绹这才想起了年少时的同窗好友,仅仅只是在考官面前一番盛赞,九年未中举的李商隐终于一朝登榜,算是半只脚踏进政坛了。

但李商隐不知道的是,命运那双翻云覆雨的手,即将把这位春风得意,期待大展宏图的年轻人推入死地,永不翻身。

公元837年,令狐楚去世,同年李商隐遇到了自己生命里第二个重量级的人物——王茂元。这位威震一方,手握实权的节度使钦慕李商隐的才华,不仅招揽其为幕僚,还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有这样一位实权岳父作为后盾,再加上宰相荫庇的令狐家族所提供的资源,按理说李商隐应该可以平步青云了,但事实上这样的强权组合恰恰酿成了李商隐终生仕途不顺的悲剧。

这一切都源于笼罩晚唐政局近四十年的“牛李党争”。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便是《锦瑟》,时至今日,这首诗仍然无人能读懂,有人说李商隐在思念他的爱人,也有人说李商隐在暗讽当时朝局,但我想李商隐最惘然的,应该就是他的仕途了。

如果翻开《旧唐书》等史料的话,你会发现对于李商隐的评价都是恶评。简单来说,史料记载中的李商隐是个见利忘义,品行无端的小人。

《旧唐书》中说李商隐: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而《新唐书》更是直接点破:茂元善李德裕,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没有政治敏感度的李商隐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如今的我们已经没法考证李商隐是否真的如此没有政治头脑,又或者李商隐不屑于在”牛李党争“中获利,做事单凭本心。但无论哪种可能,李商隐都犯了忌讳。

李商隐少年时投靠的令狐楚属于牛党一派,而他的岳丈王茂元却属于李党一派。换言之,在那些沉迷于党争,并热衷党同伐异的官宦们眼中,李商隐无异于脚踩两条船的卑劣小人。

这是李商隐一生不得志的症结所在,而郁郁不得志也使得李商隐的诗风越来越诡谲晦涩,让人摸不着头脑。

此后的十数年间,李商隐因才华而被不少人关注,但无一例外的是,李商隐自始至终都没能得到器重,只能做个幕僚这样的小官,并在郁郁寡欢中蹉跎自己的大好时光。

每当投靠的人物发生变故,李商隐都会像丧家之犬般颠沛流离,他的足迹从弘农走到桂林,从桂林再到长安,再从长安跋涉到四川,而每一次变动的背后,都让李商隐心力憔悴,曾经的凌云壮志也在一点一滴间化为皱纹和白发。

李商隐:藏在朦胧诗里的颠沛流离,被政治牺牲的诗坛清客

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隐投靠的最后一位节度使柳仲郢奉命调任京职,三年后因故被贬,而远在四川的李商隐也受到牵连,被罢官回家,归隐河南老家。

《旧唐书》给后人留下的最后一条关于李商隐的信息,模棱两可: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李商隐的一生,其实是绝大多数中晚唐寒门学子的缩影,他们空有一身治国才干,却因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沦入江湖,籍籍无名。

那个时代没有人在乎寒门子弟的生死,更不会有人关系寒门子弟们在想什么,所以才华横溢的李商隐留下了一首首无人能读懂的诗句,我想大抵也是因为曲高和寡,让他倍感孤独吧。

但李商隐真的无人懂吗?不,至少有一个人懂。

李商隐死后,好友崔钰曾凭吊这位知己,并做了一首《哭李商隐》,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身襟抱未曾开。

只是这一句话,我想,九泉之下的李商隐应该可以瞑目了。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