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李世民为什么会选择李治当皇帝_唐高宗是李治吗

李世民为什么会选择李治当皇帝_唐高宗是李治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19 10:02:22
阅读:

《诗》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政治制度下,大宗、小宗各司其职,通过维持血缘家族关系的稳定来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

自西周封建制崩溃以来,在由秦汉开启的大一统帝国的背景下,大宗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了。

夺宗、争储事件伴随着几千年来整个中国历史的始终,其根源在于权利、权利、还是权利,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神器”。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拿有唐一代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夺宗”先例,弑兄杀弟后,高祖李渊不得不退位,将皇位让与儿子。

残酷的是,“玄武门之变”之后的二十几年,相同的一幕又在李世民的下一代中上演,依旧是腥风血雨……

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等皇子各自结党,凭借着阴谋、阳谋开始新一轮的储位争夺。

出人意料的是,皇冠最终戴到了看起来最“佛系”、最没有政治野心的李治头上。

《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的李治为何成为最后的赢家?只因在众多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中,李治才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太子李承乾:一个“戏精”的表演

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有三子,分别为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九子晋王李治。

由于是嫡长子,武德九年,李世民刚登上帝位就立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

承乾打小聪明伶俐,李世民即位后,一心一意将他作为储君培养。

贞观四年,李世民下诏,令太子在东宫听讼,并可以有选择性地决断。

贞观六年,李世民出巡,又令太子监国。

要知道,这时候的李承乾只是一名十几岁的小屁孩而已。

李世民有意培养太子的治国能力,而年幼的太子也不曾令父皇失望,表现出杰出的潜力。

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

这时候的李承乾有如“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又能干,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皇帝非他莫属了。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培养一个好习惯并不难,难的是一直保持下去。

由于长期长于深宫,成年后的李承乾逐渐染上了北朝以来宫廷中的不良风气,行事越来越荒唐。

据《新唐书·李承乾传》记载,太子在东宫时喜欢模仿胡人习俗,学胡人椎髻,学突厥语,日夜在宫中击鼓、歌舞,还指使手下去盗人牛马,与奴仆煮熟了吃。他还扮成突厥可汗的模样,死了让手下号哭……

东宫官僚张玄素、于志宁等人看不下太子的所作所为,就进行规劝,不料太子不领情反而派人刺杀两人。

尽管李承乾在宫中做着种种不法事,但他把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把戏发挥到极致,活脱脱一个“戏精”。

他每当上朝时满口的忠孝之道,退朝回宫后就跟身边小人开始浪。东宫属官如进行劝谏,他就严肃端坐,痛切自责,掩饰错误,多方辩解,劝谏者都接不上嘴。

李承乾隐藏得如此之深,在朝臣看来,他仍是一个才能和品行都堪称榜样的储君。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魏王李泰崛起,“夺宗”大戏拉开

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合格的人选是一大苦恼,合格人选太多也是一大苦恼。李渊如是,李世民亦如是。

李泰作为嫡次子,受到父亲的宠爱程度不下于太子李承乾。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被封为越王,封地多达二十二州。

此后的几年,李泰的官职一直在加封又加封。到贞观十年,李泰改封魏王后,之前的官职仍旧,但李世民又舍不得儿子去外地赴任,于是埋下了“兄弟阋墙”的隐患。

李泰从小是个文艺青年,李世民令其在府上置文学馆,招引学士,由朝廷拨给俸禄。李泰却趁此便利大肆营私结党,柴令武、房遗爱、韦挺、杜楚客等朝廷要员均被其拉拢,形成魏王党。

而李泰本人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李世民这样做岂是不合礼制,更严重的是埋下了祸根。

谏议大夫褚遂良、侍中魏征都曾上疏劝谏李世民必须要“尊嫡卑庶,除祸乱之源”。

说来说去总归是一点,太子的名分必须要强调、强调、再强调!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父亲,但皇帝毕竟不同于平民,平民可以对子女无等差对待,那也只是一家私事。太子为储君,事关国本。如果其他皇子的待遇和超过了太子,难免会产生觊觎之心,围绕着储位之争的党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承乾先患足,行甚艰难,而魏王泰有当时美誉,太宗渐爱重之。承乾恐有废立,甚忌之。泰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于是各树朋党,遂成衅隙。

与李承乾一样,李泰也是极善于隐藏自己,表面上礼贤下士、兄友弟恭,实际上却包藏祸心。吕思勉先生认为,李泰夺嫡之谋不下于隋炀帝。

两位“戏子”的对决一触即发,只看谁先不沉不住气,先犯错了。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两子争嫡,却是两败俱伤

太子党为魏王党所逼迫,狗急跳墙,不得不先下手为强。

李承乾密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令杀魏王,结果无功而返。

一计不成更生一计,自以为没有退路的李承乾丧心病狂,竟与高祖李渊第七子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准备伺机袭击皇宫大内。

太子党的阴谋还未实施,贞观十七年,齐王李佑却先造反了。

李佑为李世民第五子,于贞观十年受封为齐王。

齐王起兵后,李世民命李李勣平叛,未至,兵曹杜行敏抢先把李佑执送京师,落得一个赐死的下场。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齐王之乱本是外地藩王的叛乱,但它起了一个连锁反应,将京城内的一些肮脏事一股脑儿地抖了出来。

齐王兵败,太子不知反省,反而幸灾乐祸,他得意洋洋地和纥干承基说道:“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耳,此间大亲近,岂可并齐王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子东宫离大内实在太近,如果举事,其方便程度可不是齐王所能比拟的。

俗话说,东西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说。

由于纥干承基与齐王有勾结,齐王败了,追究党羽的话,承基自然逃不了干系。

为了保命,纥干承基只得出卖主子,把太子准备谋反的事告发了。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李世民闻讯,立即将李承乾幽禁,然后派长孙无忌等人审讯,结果太子谋反之事大白于天下。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被赐自尽,侯君集等太子党人伏诛。

储位之争,竞争对手李承乾败了,李泰是否就稳操胜券了?答案是“否”。承乾在政治生涯结束前还不忘从背后捅李泰一刀。他在李世民问责时是这样回答的:

“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正所谓“其人将死,其言也善”,李承乾这番陈述的确是肺腑之言。他本就是太子,皇位早晚是他的。无奈李泰苦苦相逼,他才与朝臣谋自安,然后才被人蛊惑的。如果李泰真的被立为太子,那真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李世民思来想去,觉得这话有道理,如果让李泰得逞,那储位真是可“经求而得”。于是他忍痛割爱,将李泰幽禁于将作监,降封为郡王,随后又改封顺阳王,徙居到偏远的郧乡。

同时,为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李世民下诏:“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伺机者,两弃之,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李世民的“痛点”是什么?谁能解决?

李承乾和李泰二子相争至此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国不可无储君,接下来摆在李世民面前难题是选择谁来当太子。

不同于李承乾和李泰,李世民的另一位嫡子李治一直显得很“佛系”,从未主动去争什么储位。论才能与心机,李治远远不如两位亲哥。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李承乾失败后,岑文本与李泊奏请李世民立李泰为太子,但国舅长孙无忌却力挺李治。

李泰获悉后,私下跟李治说道:“听说你和汉王李元昌关系不错,难道不担心受他连累吗?”

李治一听吓得整日忧心忡忡,可见李治是确无心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尔虞我诈的储位之争。

李世民也评价李治,“雉奴(李治小字)仁懦,得无为宗社忧?”

既然如此,为何最后是李治继承大统呢?

我以为,恰恰是这最无能、最懦弱的李治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之前已经提到,从一位普通父亲的角度看,李世民和普通人家的老爸没什么两样——对爱子及其溺爱。无论是李承乾还是李泰都不想他们受到一丁点伤害。

因此,虽然李承乾犯有“谋逆”这样十恶不赦的大罪,李世民对其也算是很宽容了,仅仅是将其迁至黔州,令其得以善终。

贞观十九年,承乾卒于徙所,太宗为之废朝,还葬以国公之礼。

而对于李泰,李世民对其处置除了剥夺了政治生命之外,其他处罚简直不痛不痒,甚至在贞观二十一年恢复其王爵。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对爱子宠爱备至,但其身后呢?新君会怎么对待自己的这些兄弟?夺嫡之争令几个儿子势同水火,新君即位谁来保全他的儿子们,这就是李世民的“痛点”。

实际上,李世民心里已经有了问题的答案。

太宗问侍臣曰:“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承乾与李泰的关系自不必说,哪怕是无世无争的李治,如前所述,李泰对这位弟弟也是表现得很不友好。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李泰即位,李承乾和李治的下场肯定不好看,能不能善终都不好说。但是李治就不一样,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会对兄弟痛下杀手。

李世民有意立李治为太子,但不知道朝臣的意见,于是他上演了一出“苦情戏”来试探。

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房玄龄、李勣。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憀(悲愤)。”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李世民作为皇帝是一代雄主,但作为父亲和兄长,他却被三子一弟争夺储位的明争暗斗逼得要自残。

长孙无忌等人不知道底细,就问李世民到底是要闹哪样。李世民说:“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本就是晋王党,见皇帝如此表态,正中他下怀。

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至此,最“佛系”的李治争得储位。

此后,尽管李世民有改立吴王李恪的想法,但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谏和先前的教训下,李世民总算是控制住了自己的父爱泛滥。李治这才坐稳了太子宝座。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崩。太子李治即位,次年改元永徽,是为唐高宗。

最“佛系”的李治凭什么争得储位?只因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

结语

如前所述,李治在腥风血雨的储位之争中胜出,是因为他能解决李世民的“痛点”。那么我们现在来看其即位后的表现,是否能够不负太宗所托。

李承乾先与贞观十九年去世,而欲加害李治的李泰待遇不降反升。李治允许他开府置僚属,“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永徽三年,李泰薨于郧乡,享年三十五,赠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李泰二子欣、徽。欣封嗣濮王,徽封新安郡王。

吴王李恪因谋反被诛,此为死有余辜,不能怪李治不念兄弟之情。尽管如此,李治仍然追封李恪为郁林王,并为他立庙。

李恪诸子虽被流放到岭表,之后又被授予官职,仍得善终。

史评唐高宗李治“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当之无愧。

最后可以说,李治即位避免了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玄武门的那一幕未再重演。

李世民,这位慈爱的父亲,如果泉下有知,看到这一结局,应该是感到欣慰的吧。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