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李清照早期作品与赏析_李清照的作诗风格是什么

李清照早期作品与赏析_李清照的作诗风格是什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20 07:32:22
阅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当时一问世,整个京师为之轰动,以至于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据说赵明诚更因此词而对李清照昼夜相思)。难得的是,千年之后,这首词竟以另一种形式流行起来,那就是最近在网上热播电视剧《知否》的主题曲的,副歌部分便是这首耳熟能详的《如梦令》。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为古典文学作品谱曲,使之融入现代人的文化,虽然不是新鲜的玩意,但依然是迄今最有效推广文学的方法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中国风的风靡。

下面让我们先来简略回顾一下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作品吧: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前期作品主要以轻快婉约为主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弟,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又是苏轼的门生,其母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可谓家学渊源。少年时期的李清照随父亲到汴京生活,并在那里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展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赵李两人情投意合、鹣鲽情深,新婚生活的幸福可想而知。这一点,从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可窥一二: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要了解文人的一生,最简捷得当的做法,莫过于读她的作品。这首词作虽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却很能反映出她这一阶段的生活态度。

词中的人物未必是作者本人,所言之事亦未必是亲身经历,但什么样的心态写什么样的文章,词中女子的天真、娇俏、自轻又复自矜的形象,以及唯美的意象、轻快的节奏、调皮的口吻等等,这一切莫不洋溢着青春快活的气息,使读者不禁觉得,“春欲放”的不止是美丽的花朵,更是词人新婚燕尔的绝妙写照。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值得一说的是“泪染轻匀”这句,虽是个简单的比喻,却是全篇中唯一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意象,为花的美染上几分凄楚、可怜的气质,塑造出一个愁美人的形象。与之相“比并”的女子,无论是“云鬓斜簪”的妩媚姿态,还是“徒要教郎比并看”的任性行为,都散发着乐观、无邪、稚气十足的气质,是个活脱脱的俏美人。这种微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词人无忧无虑的婚后生活。

然而,好景不常,这般花好月圆的岁月很快便受到政治漩涡的冲荡。先是李清照的父亲被列入元佑党籍,遭罢官,不得不离开京城。而讽刺的是,他的政敌赵挺之恰恰是赵明诚的父亲、李清照的公公,在同一年却接连升官,一时权倾朝野。幸好,李清照不是茱丽叶,赵明诚也非罗密欧,为爱殉情的惨剧并没在十一世纪的中国发生。

我们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勇敢地为父求情,屡次上诗赵挺之,有“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等句,可惜终无法打动无情的公公。

政治斗争激烈,互相倾轧到了最后,谁也没有得着。不久赵挺之便被罢右仆射,五日后病卒,其赠官连同赵明诚的荫封之官一并被剥除。于是,赵明诚便偕妻子离开京城,回到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这段美好的岁月堪称李清照的第二波青春。在体味到宦途风波险恶后,她潜心归隐,返璞归真,名其室为“归来堂”,并自号“易安居士”,取《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意。两夫妻志趣相投,居于平静安宁的乡间,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放在共同的兴趣,过着那“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贫穷,而志不屈。(《金石录后序》摘录)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人生之一大乐,莫过于能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更甚于此者,则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与自己一起钻研,何况这个人还是昼夜相伴、情深意笃的丈夫!两人早就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这可比当今的任何一个结婚誓言还要浪漫、感动),而今得以实现,其间的乐趣已不在于是否“冠诸收书家”,而在于能够“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

尤为难得的是,赵李并非严肃刻板的酸秀才、书呆子,闲暇时他们也会游戏,以背书来“角胜负,为饮茶先后”,玩到酣处往往会失态大笑而“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多么美妙的描写,情意真挚、声貌俱现,笔者读至此处每每为之陶醉,恍恍然若置身其中,也在一起大笑,一起倾茶了!

生命里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即便是在这段愉快的日子,李清照仍不时受离别、相思之苦,却也促使她写出了一阕阕感人至深的词作,这段时期的代表作有《忆秦娥﹒ 临高阁》、《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等,这里且选其中一首谈谈: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众所周知,闺阁情怀是李清照前期作品的重要主题,这些作品大多含蓄委婉、细腻深情,富婉约派的特色。而〈凤〉词尤为笔者所爱。我以为,此词所抒发的并非简单的离情别绪。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开篇接连五句描写闺阁情境,由冷却的香炉到未梳的头发,再到日光所照的帘钩,涵盖了闺房的人与物、时间与空间,所着力刻划的无非一个“慵”字,为之后的“愁”字下注解

可是,作者既写“慵自梳头”,便已交待了无心妆扮的慵态,何必又写“宝奁尘满”呢?同样地,“被翻红浪”所暗示的夜里辗转难眠,结合“起来慵自梳头”的状态,自然让人联想到作者晚起床的情境,即便无“日上帘钩”句似亦无损文意。

这些句子存在虽不至于冗赘,删去却更见凝练,何以仍保留于文中?是否“尘满”与“日上”有更深微更曲折的含义?此其一;其二,作者在交待“新来瘦”后,为何要写“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呢?一说是为使文意更耐人寻味、婉约动人,故不直接道出“瘦”的缘由,留予读者想像。

此说颇为牵强,前文既已言明“生怕离怀别苦”,“瘦”的原因便昭然若揭,读者又何须再作猜测、想像?即便略过这点不说,这种笔法用得也不高明,未能有效达到含蓄蕴藉之余,反而给人忸怩作态的感觉。因此,“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应该别有深意。

仔细理清文中的脉络,便能从中找出答案。作者在第六句直言“生怕离怀别苦”,既然怕便需要分享,虽然有的人能靠自己克服,但绝不是李清照,因她说自己“欲说还休”。“欲说”说明终究需要分享,承认自己的脆弱,然则为何又“还休”呢?因为无论做什么,也无法挽留将要离别的人(“也则难留”)。

“休休”,除了是对“欲说还休”的强调与呼应外,更暗示了自己曾多少次费尽心机,却始终无法改变事实(以赵李感情之深,若非经历丰富,绝不会轻言“休休”,正如孔子慨叹“甚矣吾衰也”时也不是冲口而出,而是有“久矣”的经验作基础)。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如此一来,作者的“慵”便不是某一次的分离所造成,而是由多次经历累积而成的心病,承受的是命运的常态,因此“慵”所反映的也就不是个人的意志问题,而是命运的强悍与必然所致,因为不论你是“慵”,是“任”,是“生怕”,是“说”还是唱《阳关》,结果仍是“难留”。

由此可推论,“日上帘钩”不只是单纯的时间记录,更说明了宇宙运行的规律,正如命运的生死契阔,无法靠人为阻止(细看“香冷”数句,均可受人为因素影响,唯“日上帘钩”非人力所能改变)。而“宝奁尘满”,既可以是“慵自梳头”的补充,更可以是青春消逝的弦外之音,将命题加以挖深,词的内容与情感也就丰厚得多。

从上述观点切入,则“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的用意便豁然而通了。“新来瘦”并不是用来交待作者近来瘦了,而是用来解读“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说明词人一直以来都有“瘦”的问题,不过以前的“瘦”是缘于“病酒”与“悲秋”,近来的“瘦”又多了一个诱因(“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便是为了那无法逭遁的“离怀别苦” 。

当词人说出“休休”,意味着她对离合无常的命运已作出全面的投降,以前虽也受离别之苦,却仍未意识到在命运面前人的脆弱与无力,直至“这回去也”,才有了这种痛的领悟(“也则难留”)。故以前离别可能只是苦,只是伤,从今以后离别则成了“瘦”,成了“愁”。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千古名篇《金石录》

公元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兵的大举南侵结束了赵李乡居的安宁岁月,在南迁的过程中,遭战火摧毁了许多珍藏的文物。两年后,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的途中一病不起,终于与世长辞,给李清照造成终生的痛。这件事在《金石录后序》写来格外感人:

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什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茈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金石录后序》摘录)

李清照不仅词与诗写得好,散文也很优秀,流畅自然、收放自如,可惜现存文本太少,使笔者常怀“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之心。不过,在有限的文本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位散文家的老练笔法。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李清照不论写喜写悲,都能绘声绘色,把人物的音容声貌、当时的环境气氛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如在眼前。且看她写人物形象,赵明诚一反常态的意气风发(“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与李清照的“余意什恶”形成强烈对比,一下子把不安的气氛推到高处,仿佛大难将至的先兆,为后文赵的病逝作铺垫。

这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第九十四回贾府开妖花的桥段,当大家都认定那是吉兆时,唯独探春不以为然,果然不久贾府便厄运连连了;又如《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郭靖和黄蓉在发现五位恩师死于桃花岛上之前,一个迟钝乐观,一个忧心忡忡,也是以一正一反营造山雨欲来的紧张氛围。可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一到了大行家的手中,其文意结构、情节气氛自有潜通处。

而两夫妻的问答,也流露出对文物极深的钟爱之情,以至于要“与身俱存亡”,可见赵明诚早就做好物亡人亡的心理准备。我们或许可以反过来说,赵明诚的逝世,隐隐暗示着他毕生的心血也将付诸东流,而这一点到底是李清照文中的伏笔,还是上天冥冥中的伏笔呢?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李清照之诗亦不让的巾帼豪气

与散文一样,李清照留存下来的诗也是极少,却又首首都是上乘之作。她现存的诗多以咏国事为题,或愤慨直斥,或旁敲侧击,展现出当仁不让的巾帼豪气:

〈咏史〉李清照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此诗约写于公元一一三零年九月,即赵明诚逝世翌年。当时国势日危,李清照仓皇南逃,先后到过台州、剡县、睦州、黄岩等地,正值颠沛摇荡、流离失所之际,忽闻刘豫在金人扶持下登基帝位,建立“伪齐”政权,便执笔愤而成诗。

诗中以古讽今,将南北宋借喻为东西汉,强调其正统的地位,以王莽篡汉而立的新朝比喻刘豫的政权,并将之斥为“赘疣”,即人身上的肉瘤,既言其累赘无用,又暗指其不成气候,终有一日会被铲除。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李清照曾写《乌江》一诗来讽刺南宋政府的苟且偷安,然而这并不代表她否定自己的国家,她始终坚守宋朝政府的正统地位,所以在诗末义无反顾地表示“至死薄殷周” 。一首诗如果从头叫骂到尾,不免落于下乘,此诗却不然,末两句的申诉与其说是攻敌,毋宁视作自我人格精神的彰显,说明作者反对一个政府,决不是以她的军力强弱、治期长短作标准,而是看她用什么方法建立自己的政权,看她的手段是否正道。

另一首诗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八咏楼是金华名胜,乃南朝梁沈约所建,楼名本为元畅楼。沈约曾作〈登元畅楼〉一诗,后又以此诗的每一句分别作为八首诗的首句,写成〈元畅楼八咏〉,后世遂名其楼为八咏楼。可见,“千古风流”并非凭空想像之语,而是有其历史文化背景的。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此诗之妙在于诗人明明心系家国,却偏偏说“留与后人愁”,只在后两句悄悄流露爱国之情。“水通”二句化自贯休的《献钱尚父》及薛涛的《筹边楼》,这两人一个坚守文人风骨,一个身为女子却关怀边防之事,隐隐与诗中的文气相通,可见李清照用典之苦心孤诣。即便不套用典故,仅从文字出发,也无损诗意。

“江山”句并不予人颓废、衰败之感,之所以如此,全得力于后两句的意境,描景则气势恢宏(“三千里”、“十四州”),用字则力度饱满(“水通”、“气压”),全无浮薄绮腻之语,反倒充盈着豪侠壮士的气概,自然让人感到“江山”句乃有言外之意(后两句写的如是“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一类的温软旖旎之景,则另当别论)。

所谓“江山留与后人愁”,绝非消极避世的自圆之说,背后深意乃寄语后人,守护江山、恢复故土不只是当代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就算当下的这代难挽狂澜,下一代依旧责无旁贷,绝不能让“千古风流”的江山毁于一旦!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李清照后期词风以“含蓄深沉”为基调

李清照的爱国情操,使得她后期的词作在主题与思想方面更为深邃、拓宽,如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南渡前李清照的惜春是“绿肥红瘦”,南渡后的惜春则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少女时代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妇时代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老来则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却又唯恐“载不动许多愁”。

这也难怪,此词写于高宗绍兴五年,与《题八咏楼》为同年之作,这时的李清照经历了书画被盗、珍藏文物散失殆尽,经历了再嫁匪人、含恨离婚,经历了身陷囹圄、避乱飘泊,可见词中说“许多愁”,既言愁之多,也言愁之广。她一生的飘摇动荡,一如宋朝的国运,或许正因如此,纵使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失去了毕生的心血,失去了“尽天下古文奇字”的志向及“与身俱存亡”的诺言,却从未磨灭她的生存意志。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李清照的暮年孤独凄清,最终在满怀憾恨之下悄然离世,享年多少岁至今仍无从得知— — 虽然她留下的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独创的“易安体”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声声慢﹒ 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堪称是“易安体”的集大成之作,不论在主题、情感、造语、用典、声韵等各方面,都体现出“易安体”别树一帜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词中将李清照“神愁形瘦”的一贯形象表现到极致,愁而臻于“怎一个愁字了得”,瘦而臻于“最难将息”、“憔悴损” ,连她常用的意象“黄花”,也堆积满地。

可以说,这首词既是“易安体”的总结,也是李清照一生的总结,从那个“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盈盈少女,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老独嫠妇,不论是为了爱情,为了理想,为了国家,还是为了生命的本质,她总是在“寻寻觅觅”,却总落得“冷冷清清”,最终总归于“凄凄惨惨戚戚” ……

当李清照走进了流行曲——浅谈李清照的生平与作品


最后以一首网络流传的诗歌结尾,叹李清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予清照。以为记:

梦中寻觅夜雨中叹息

愁点滴到天明惨惨戚戚

肥了诗意消瘦了形体

羸躯更兼愁疾又怎生将息

岸上分离一去归无期

独留我浮沉里半身无依

孤雁悲啼声声慢且凄

无以为群情难自已

武陵春醉花阴

一阕千秋如梦令

肠断到古今当时谁诉衷情

花瘦尽人失群飞散天涯风不停

孤魂藏半身何处君飘零

江山破碎愁色交叠翠

莽莽的天地间谁主轮回

浊酒落辉黄花坐相对

任风笑花瘦却惊人更憔悴

铅椠文碑归来堂易醉

记书覆杯岁月次第成灰

愁无计退悲欢总相随

眉头心上颠沛交瘁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