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梨花院落溶溶月》_梨花院落溶月全诗

《梨花院落溶溶月》_梨花院落溶月全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31 18:32:27
阅读:

在城市待久了,难免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烦躁。我相信喧嚣的都市生活使大多数人如我一样,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一份乡村的宁静。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千多年前,诗人陶渊明尚能解甲归田、幽居终南,更何况身陷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我辈?在伸手可及的都市繁华中,每每心生逃离的欲望。那种梦魇般的压迫像一种都市疾病,更像是中了魔咒的蒿草,在心中疯狂的滋长。

于是,无端地怀念起承载着美好生活情趣的庭院来。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不必说苏州的私家园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山西的乔家大院,单单儿时的大杂院,就足以令人牵魂绕梦了。

遥想童年,联排的瓦房围成的大杂院里,盛开着喇叭似的牵牛花,与儿时的伙伴追逐采花的蝴蝶,在透着泥土气息的青草地上打滚,总是母亲的开饭声唤醒了贪玩的肚子,满院的饭香成了庭院最诱惑的气味;夏夜,坐在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老槐树下乘凉,听爷爷奶奶讲《孟姜女》、《白蛇传》的故事,听着听着,常常在妈妈的怀里进入梦乡……这或许算不上真正有情趣的庭院,但是留在那里的惬意与快乐,已经成为我记忆中的奢侈。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们正处在庭院消亡的年代——昔日那院落毗邻、炊烟相生、鸡犬相闻的景象已淹没在现代都市匆忙的脚步中。

庭院,作为中国人居文化的样式之一,它融会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的精华,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一“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庭院,一种诗意的场所,一种优雅的空间,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种蕴涵逸事、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满架蔷薇一院香”、“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吟咏庭院的诗词,上演了一幕幕与庭院有关的或显赫、或风雅、或悲情、或浪漫的故事。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庭院之显赫者,莫过于张廷玉的“赐金园”。这个身历大清最盛世、辅佐三朝的名臣,在雍正朝荣宠最盛,任职十多年间六次获得皇帝赏赐,每次赏赐动辄以万计。皇帝嘉赏,做臣下的自然要客气推辞,没想到上意甚坚,谕云:“汝父清白传家,汝遵守家训,屏绝馈遗,朕不忍令汝以家事萦心也。”于是,张廷玉家里的院子就命名为“赐金园”。遍查史籍,皇帝赏赐大臣的,从没有张所得这般丰厚。其事见《大清见闻录》。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赐金园

庭院之亲切者,当数归有光的“项脊轩”。那是一套亭阁复合建筑,尽管“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但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于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每读至“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其欲哭无泪之状,令人倍加伤感。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项脊轩

庭院之伤情者,在绍兴“沈氏园”。南宋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诗书唱和,绣花扑蝶。陆游二十岁时,与表妹唐琬结为连理,夫妻意重,恩爱情深。谁知相爱会成一种罪过,陆母以“妨碍功名、荒废学业”为由,棒打鸳鸯。在标榜“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陆游母命难违,一纸休书,休了心上人唐琬。从此,夫妻二人,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南宋的一个春天,陆游与唐琬邂逅沈园,物是人非,唐琬已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唐琬给陆游送来酒肴,陆游“怅然已久”,感慨万分,提笔挥毫,在沈园粉墙上写下了那阕千古流传的《钗头凤》,唐琬后来亦和词一阕,情意凄绝,不久悒郁而逝。诗人陆游和表妹唐琬在园壁上题写的两阙《钗头凤》,便成了千古遗恨的亮点,不知赚取了世间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沈氏园

庭院之玄异者,为淄川蒲家庄的“石隐园”。石隐园原系毕氏之花园,“柳泉居士”蒲松林设馆毕府三十年,常在此园流连,他写诗描写该园“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不知是不是在这样诡异的氛围下,才能写出“蹑足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然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画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的《画皮》,还有“女尸已揭衾起;俄而下,渐入卧室。面淡金色,生绢抹额。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三”的《尸变》这样的骇世奇文。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石隐园

一直以来,我总是感动于因那一墙之隔而生出的诸多趣闻逸事,然而,承载这种逸事的庭院的消亡始终令人难以释怀。

文化是属于地域与群落的,文化的个性特征即是民族性。当庭院消亡,地域的特征模糊,群落的生活形态趋同,同时失去的是我们的文化特征和我们的民族性,同时断裂的是我们的人文景观和我们的文脉。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或许,短暂的消亡也是一种前进的方式吧。城市及居住环境的变迁中,我们不得不妥协庭院已不可能呈现当初的阔景宅院,但骨子里的院落情结,难免心生非非之想——设想自己置身于一个四周爬满藤萝,有着镂空雕花铁门的院子。随手推开厅堂的那扇雕花木门,拐弯的楼梯处走下一位身着旗袍的古典女子。梨花院落溶溶月,于是,上演一出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梨花院落溶溶月,这是一种人文与感动的生活方式

作 者 简 介

姚展雄

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唐音文化国学导师。著名禅意散文作家,美术评论家,佛教文化学者。皈依于台湾大华严寺海云继梦法师座下,法名“能立”。出版有散文集《坐听蝉声》《秦川散文》(10人合集)禅意散文集《宽怀:不计较的人生智慧》《只向灵山塔下修》,美术评论集《画禅》。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