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意思_道德经一书中阐述了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意思_道德经一书中阐述了老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08 08:18:55
阅读:

本期导语

普通人和圣人的差距在哪里?成为圣人会怎么样?

普通人和圣人的差距,不是成就的大小,而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

这里是悦读国学。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多次提到圣人两个字,比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等等。

这里的圣人和儒家所提到的圣人还是有区别的,老子所谓的圣人,品质德行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偏重于做为一个卓越的团队管理者和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正如《鬼谷子》开篇所言:“奥若稽古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那么,圣人和普通人差距在哪里?怎样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会怎么样?这几个问题,如果你彻读道德经,很容易就会知道答案,因为在道德经里面有多处相关论述,比如道德经的第49章。本期内容,悦读国学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老子《道德经》:你和圣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的距离

圣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圣人把自己和世界看成一体的,普通人把自己和世界看成是对立的。

怎样成为圣人?

成为圣人并不难,一句话,圣人无常心。

成为圣人会怎么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独占鳌头,引领潮流。

好了,下面具体的说一说。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还是先逐字逐句的学习一下老子道德经的49章。

老子《道德经》第49章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逐句解读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有道之人,始终不存私心。可以做到以大众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大众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大众关注的焦点,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圣人做人做事没有主观成见,完全依据客观需求,圣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有些人说,我做不了圣人,这很正常,所以能够独占鳌头引领时代的总是凤毛麟角,多数人则庸庸碌碌之中了此一生。

以百姓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当然,这些群众里面,包括了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之人,如果厚此薄彼,区别对待,自然就不可能公平公正,这样做,又怎么可能以百姓心为心呢?

每个人,只不过所处的立场不同,所以观点,行为难免各有不同,其实也没有是非善恶,各自的立场出发点不同罢了

老子《道德经》:你和圣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的距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友善的人,我对他友好;有的人,看上去不是善类,这样的人,我也和气地待他

不因为别人的外在表现而区别对待,或者说,别人怎么样随他去,我不会自乱阵脚,我向外发送的始终是正能量,我的气场不乱,这就叫善人之德。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诚信的人,我对他诚信,不诚信的人,我一样对他诚信,并不会因为对方存在缺点而另眼相看。这就是圣人的职责所在。

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诚信对待他,这样人人都会讲信用

老子这句话,不是强调信任那些不讲信用的人,而是说:别管别人,做好自己。如果每个人都做到讲信用,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不讲信用的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心生疑惑:这样能行?不诚信的人,我干嘛要对他诚信!

所以说,我们多数人都是凡人而已,不是圣人,也很难成为圣人。因为圣人不仅仅是德行的超凡入圣,更有其不一样的职责和使命。思想不同,境界就不同,达不到那样的境界,自然也感受不到那样的风光。

老子《道德经》:你和圣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的距离

如果你是团队的管理者,更有责任以身作则,来规范、引导,使每个成员都能够弃恶扬善,从善如流。

这就好像,比如你是老师,你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实,一个爱撒谎,那么,你对这两个学生是不是应该一视同仁呢?不能因为那个学生爱撒谎,你也对他满嘴胡话吧?这样,又怎么可能起到以身示范的教化和引导的效果呢?

说到哪,就要做到哪儿,善或不善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善待、不曾违背,才算是具备善的品德。守信还是不守信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以诚相待,不曾改变,才算是具备守信的品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27章里面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如果不这样,只善待善良的,而放弃不善良的,只信任守信的,而放弃不守信的,怎么能叫善于救人而不放弃任何人呢?

有道之人,不会固执己见,而是始终以群众的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不会厚此薄彼,始终一视同仁,这才能称得上圣人无常心。

老子《道德经》:你和圣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的距离

有人说,圣人就算以百姓心为己心,真的能做到“不信者,吾亦信之”吗?

完全能做到。

比如,我打个比方,你至亲的人借了你的钱,没有及时还,你是不会急着向他追讨的。不仅如此,如果对方再次遇到困难,只要你有能力,你还会借给他,为什么?心情不一样,他不是外人,是自己的至亲,圣人也是一样,把天下人作为自己的亲人,百姓心,就是自己心,我们平常人做不到,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得道。凡夫俗子不能体会圣人境界。而一旦达到这个境界,人生自然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景象,但是我们永远达不到,因为执着和妄念,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让我们一辈子活在患得患失的枷锁之中,与自由隔绝

接下来,看下一句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歙(xī):本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意志。

为天下浑其心,意即——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使自己的主观意志处于虚无混沌,无所求的状态

有道的圣人管理团队,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约束自己的欲望成见。不以自己个人的主观意志为出发点。

圣人以群众的耳目为自己己的耳目去看、去听,意即团队的管理者,应该站在大众的立场,想其所想,听其所听,感受他们的感受,完全客观公正,没有私心。圣人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孩子一样。

圣人从不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不以主观意志来判断客观事实,也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限定别人的意志。

我们之所以痛苦或者迷惑,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自我的偏执,简称“我执”造成的。陷入我执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思想观念左右,每当我的思想观念和别人不相同的时候,就觉得其他人是错的,可是别人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原有的观念和想法,于是对立和矛盾就产生了,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日益加深,痛苦和迷惑也随之而来。

老子《道德经》:你和圣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的距离

你和圣人之间,只隔了一个“自我”的距离

圣人常无心。摆脱自我束缚,你就是圣人,深陷我执,就是凡夫。常无心,通俗点说,就是跳出自我。做到这一点,你也可以成为圣人,独占鳌头,引领潮流

跳出自我并不难,用心体会下面这句话,就可以去我执,常无心,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语出《论语》

孔子杜绝这四中不良行径:

毋意——不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客观事实为判断依据

毋必——不想当然,不主观推断,不绝对化看问题

毋固——不固执拘泥,不会一条路走到黑

毋我——不自以为是。凡事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看似简单,真要落实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需要非凡的自制力,如果做到了,你也是圣人。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