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哪首诗中内容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哪首诗中内容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7 00:32:35
阅读: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他自幼喜爱绘画,后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家,擅长画山水、人物,尤以画牛闻名,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采一炼十”,年近半百时,他仍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给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1989年12月5日,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离世。今夜让我们一同走进水墨世界,向大师致敬。

△演奏/中央民族乐团

黑白世界 舞墨人生

他自幼习画,年轻时便崭露头角

1907年3月26日,李可染出生在江苏徐州,自幼喜欢写字画画。13岁时,拜在徐州画家钱食芝门下,学画山水。16岁,李可染考入上海美专师范科,之后又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

1932年,李可染在徐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大幅《钟馗》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同年,在徐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故居

抗战爆发,他拿起画笔投身爱国救亡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可染听说好友田汉正在武汉协助郭沫若筹办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团结全国广大文艺界的志士仁人一致抗日,他给田汉去信,询问可否投笔从戎。田汉很快给他回了信。他被安排在三厅绘画木刻科。怀着满腔激情,他创作出了控诉日寇罪行的《无辜者的血》《是谁杀了你的孩子》等大幅宣传画,又和好友力扬一起,每天提着墨汁桶到武汉街头画抗日漫画,刷写标语。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辜者的血》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谁破坏了你快乐的家园》

在抗战期间,李可染先后创作的抗敌救亡宣传画共约有三百余幅,其中只有少部分由力扬拍照后留下了资料,后又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又多有损失,现存的三十余件作品图片,不足实际创作的十分之一,已成弥足珍贵的抗战史料。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游击战士》

边任教边钻研,他画笔下的人物“活了”

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担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美术界认为,李可染的人物画更胜于他的山水。

老舍曾评价:“中国画中人物的脸是永远不动的,像一块有眉有眼的木板,可染兄却极聪明地把西洋漫画中人物的表情法搬运到中国画里来,于是他的人物就活了。他要创造出一个醉汉,就创造出一个醉汉——与杜甫一样,可以永垂不朽。”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执扇仕女图》

拜师齐白石,视勤苦为乐事

1947年春天,在徐悲鸿的引荐下,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在齐白石老师身边的10年,他每天磨墨理纸,看老师作画。齐白石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与齐白石合影

1957年,李可染访问德国期间,97岁的齐老溘然长逝,李可染未能及时赶回奔丧,未尽弟子之谊,成为他终生遗憾。

不过齐白石大师勤苦、惜阴的风范,却被李可染继承了下来。李可染旧居有一幅他自己的作品“苦吟图”,画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立于案边,于灯下捻须苦吟的情景,空白处他题了贾岛的四句诗:“夜吟终不休,苦吟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又自注道:“此系贾岛句,余性愚钝,不识机巧,生平尊崇先贤苦学精神,因作此图以自勉。”寥寥数笔,便道出了一位大艺术家视勤苦为乐事的心态。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苦吟图》

他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

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柳塘渡牛图》

他为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还曾在画作《五牛图》上题字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爱牛之心跃然纸上。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五牛图》

李可染画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初。当时他蛰居重庆金刚坡下的一户农家,睡房挨着牛棚,他和一只水牛天天见面,看它吃草、挤奶,终日劳作。到了晚上,牛的喘息声、反刍声、搔痒声常常使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灯起床,对牛作画。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牧牛图》

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不无关系。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看山图》

他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这就是他多年修炼艺术的结果。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作画《雨势骤晴山又绿》过程

画品即人品,李可染后期的牧牛图,更升华为一种对牛的精神的理解,这精神也是画家本人做人、作艺的准绳。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小歇》

光与墨的变幻,让他形成了独特风格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家中第一个自觉地从素描调子来整合画面统一性的画家。他学过油画,也刻过木刻,对素描下过很大力气。他认为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准确地反映客观形象。形象描绘的准确性,以及体面、明暗、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素描作品

在用光方面,李可染先生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将光引入画面,尤其是将夕阳中逆光的明亮光影移入中国山水画之中,李可染可谓是第一人。他善于呈现山林晨夕间的亮光,以及真山水中令人沉醉的逆光景象,使作品具有一种流光徘徊的效果,这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阳朔木山村渡头》

上世纪50年代后,可染先生在深入自然写生的过程中,已开始探索山水画中“光”与“墨”的变幻。比如访德期间所作的暮色黄昏中的魏玛大桥,画面捕捉了阳光穿过树林的光感,似乎采用的是西画的视觉,而实际上整幅作品还保持着中国画的用笔和意境。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魏玛大桥》

他把画室搬到了大自然中

李可染的山水在当代中国画坛影响巨大。李可染曾游遍大江南北,行程数十万里。尤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画室搬到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为推动中国画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黄山烟霞》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漓江胜景图》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山红遍》

上世纪80年代,他再次深入生活。这一时期,他融会贯通了大自然的造化规律与艺术创造规律。他笔下的牛与牧童,天真无邪,迷人可爱;他的山水清新、生动,具有真情实感,并形成了“黑、满、重、亮”的独特风格,使李派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夏山滴翠图》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水边人家》

一代大师,溘然长逝

1989年12月5日上午,李可染在自己的画室同文化部工作人员商讨如何发扬光大中国画艺术。构想刚刚谈开,他却突然头一偏,仰靠在了沙发背上,溘然长逝,享年82岁。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曾说:“我们中国画的价格始终是远远低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的。我们杰出的古代名家之作,论价值绝不逊色于梵高、雷诺阿,以及马蒂斯等西方画家之作。”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离世20多年后,自己的作品已同那些西画一样,卖出了“大价钱”,他的作品屡屡在拍卖会上以超过亿元的价格成交。这是对他的作品的肯定,也是对国画的肯定。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井冈山》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长征》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在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

我一生很有幸,有机会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等前辈艺术家在一起,我与他们很熟悉,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我看他们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我是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向他学画的。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至少要画七、八张画。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四、五张画。去世前两天仍在作画。他的另一方图章“痴思长绳系日”,是说不愿时光流逝,恨不得把太阳拴住。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他们露面的只是展览会上的作品、舞台上的表演、观众往往不知道,作者付出了多么巨大的艰辛劳动。鲁迅先生说得好,我坐在桌子前写作是工作,坐在藤椅上看书是休息,“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确实,千千万万人学艺术,真正有成就的不多。学文学艺术的废品率相当高,搞不好就成了空头的文学家、艺术家,随随便便是难以成功的。绘画最根本的关键是道路的正确和坚强的毅力,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例外。你把全付精力放进去还不一定能学好,何况半心半意呢!

五十年代,我几次外出写生,背着沉重的画具,每天跋山涉水,行程数万里;力求创造有现实生活气息、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现在不知不觉已是七十以外了,我总结了一下,刻了一方图章“七十始知己无知”,意思是天地之大,万物之广,道理之深,自己知道一点,也是微不足道的,实在是无知得很。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我七十总结中还有两句话是:“做一辈子基本功”;“天天做总结”。画画必须根据创作的需要,练一辈子基本功。有一次我在香山画一棵树,有个青年人看我一笔一笔地仔仔细细地描画,他说老伯伯头发都白了还练基本功哪!我说因为没有学好,是在练基本功。客观事物无止境,学问也无止境,我请唐云同志刻了一方印章,叫“白发学童”,我觉得我在中国画学习上,还是一个小学生。

这里再说一个打虎的故事:传说有一个村庄,虎患严重。村民计议备酒筵请别村高手除害。结果请来的竟是一个驼背老头和一个小孩,村民大失所望。老人观察到众人神情,便未入席而先去寻虎。老人让小孩走在前边,行近虎穴时,小孩模仿幼畜的声音,老虎闻声而出。老人手攥利斧、置于肩头。老虎猛扑过来,老人头略偏,饿虎扑空,垂地而毙,众人大为惊异。走近观看,恶虎自咽喉至胸腹剖裂一条直线,命中要害。这时老人才从容入席,酒肴犹温。

老人向众人讲述来由:自己父亲、祖父都被猛虎伤害,父亲临死告他,老虎伤人主要在于向前猛扑,因下决心针对虎性苦练基本功,练到眼前晃动毛帚而眼不眨;臂力能攀九人而不动,终成杀虎高手。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认识“基本功”和“用”的关系,要有决心、有毅力练一辈子基本功,而不是等到急用时才去练,临渴掘井是不行的。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天天做总结,总结什么?主要总结自己的缺点。人的进步有两条:一是发展自己的特长,一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一对矛盾,而改正缺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长处跑不了,缺点是拦路虎,是前进中的障碍。缺点是自己感到最困难、最画不好的地方。如同走路,后脚不向前,你只好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如果你画不好树,就要花气力专攻画树,树画好了,就前进了一步。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是善于认识缺点,改正缺点的人。我觉得我的画缺点多,每克服一个缺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画画时总是在旁边放一个本子或一张纸,有所感受就记上几句,是不断总结的。天天做总结,总结很重要。

不会画点景人物,我就花上一个月功夫专画点景小人,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两个月不行三个月……一年都画小人,一年画几万个小人,还能画不好吗?一年看来很长,但对比一生来说到底还是短暂的。山画不好,专门画山,树画不好,专门画树,最后一定能画好。我还有一方图章“千难一易”,是说困难是绝对的,容易是相对的,容易是困难的解决。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费功夫”从“踏破铁鞋”中得来,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天下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有一次,一个青年人要我写几个字作为座右铭,我写了“实者慧”三个字,意思是老老实实的人、诚实治学的人,才能有智慧。做学问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争名争利、投机取巧是不会有成就的。投机取巧必然带欺骗性,就好比拿一百元想买两百元的东西,是愚蠢的、不可能的。

学艺术一定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想廉价获得是办不到的。投机取巧的人看来很机灵,实际是在欺骗自己。有些青年人摹仿一、两张画,表面看来差不多,就觉得自己有才气,了不起,就骄傲了。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态度不老实,是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浅薄无知的表现。

流光徘徊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天底下的大学问家都知道这个治学方法:先搞通一个问题,把一个问题搞通了,了解了一个事物的规律性,再研究另一事物,对把握客观事物的共性,也就有了借鉴。所谓深入一点,普及全面。聪明人所以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关键在于先对某一事物有了规律性的理解。各个击破的方法是最聪明、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为了击破一个要害环节,不惜以最大的精力来对待最小的问题。挖井七、八个,一个也没有挖出水,不如集中力量挖一口井见水,了解地层的结构,掌握规律,再挖第二口井就容易多了。


点击「写留言」,

谈谈你从李老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文/央视新闻综合

图/视觉中国、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