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_《论语》第一章《学而》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_《论语》第一章《学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8 08:17:33
阅读:

【共读内容】

16·0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导读老师】

徐晉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德岩: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 明: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孫福萬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柳 慧: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四月初三 2016年5月9日星期一

徐晉如: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此章当与述而第七: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参看。

孙福万:

@徐晋如 @王德岩  徐老师和王老师先讲,俺配合~

徐晉如:

我以为本章要点有三:一、知之的之当作何解?二、是否存在生知之智?三、孔子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区划?

王德岩:

同意!第二个问题在孔子那儿应该不成问题,

徐晉如:

一、关于知之连用,论语中更有名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严复释为:之,举凡政治道德宗教统而言之。此处,当亦义近。窃以为孔门四教,言语政事德行文学,知之盖亦统而言之。这就是说,之,在此处是指代的实词,而非语助。

孙福万:

本人少年时恰逢"批林批孔",记得有一条就拿"生而知之"说事儿~

王德岩:

从孔门看确是如此。不过四教所对更多还在学,学所对的能否实指?比如历来阐释中,有指为道者,有指为本性者。

其实这有助于论证天才论和伟大论

徐晉如:

二、如循此而论,则更需明确,如名儒凌仲堪所云,孔门所学,其根本在于礼。故言语政事德行文学,无不系于礼字。此处的之,我认为可以实指为礼。礼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合谊的状态。有人不需要学,就可以做到合谊,这样的生知之智,应该是存在的。

王德岩:

在这个话语背景中,生知之知只存在于“作者之谓圣”的圣人身上,孔子时代已经没有了。

制礼作乐的人才是生知,后贤都是学知的

段兰华: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的就是下等的百姓了。”

徐晉如:

三、孔子在述而第七中,自谦不是生知之圣,强调自己好古敏求,在本章中又以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为区划,我以为这是孔子深明历史发展和人性的真相的缘故。首先,孔子好古敏求,当系古礼。他感慨杞宋无征,他向老子问古礼,可见其心中所眷,正在一礼字。其次,三代之士,朴质醇厚,故易于合谊近礼,如@王德岩 北京 老师所云,周公制礼作乐,即是生知。而近世争扰日烦,社会环境更复杂,就很难有人不学即可以做到合谊了。

崔茂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知之”,郭店竹简和廖铭春的考证意见,应理解为“折之”或“强之”的意思,和此章的“生而知之”应该不是一个意思。

王德岩:

@崔茂新 那有点无为而治的意思

徐晉如:

@崔茂新 名春师很多见解我都认同,但此论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孔子的人性论,既非性善论,又非性恶论,他认为人性自有等差,有上知,有下愚,而最易接受教化的,是中人以上者。

段兰华:

孔子虽然说有生而知之者,但又曾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是否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天下是没有天才的?请老师们指教,谢谢!

徐晉如:

此处设为四阶,当是孔子勉戒弟子之辞。勉中有戒,这就是一位大教育家的方法。

王德岩:

有勉有戒,我看重点在困学,落脚点尤在戒。结合本篇上下各章,是否不仅对弟子,也是对公室卿大夫们的一种劝戒?

崔茂新:

@王德岩  “由之”理解为“导之”“迪之”,就是强调要引导而不要强迫,我认为是符合夫子的一贯思想的。

孙福万:

我个人倾向认为,所谓"生而知之"云者,是夫子的谦虚,是一种"让善"之举,其重点是后边的"学知"和"困知"。

徐晉如:

@段兰华 我以为这是孔子勉学之语,与朱子云:即使是一等聪明,也要用功,是一样的。

朱伟平:

@段兰华 段老师,我觉得困作困难讲有些牵强,困惑如何?

徐晉如:

今天要告个假,业师周晓川先生昨夜才抵茅台镇,一早传唤,要趋前请安,不能参加后面的讨论了。

王德岩:

困历来解释很统一,就是有所不通

孙福万:

如果非要坐实"生而知之"中的"之",总觉得有困难。

張弛弘弢:

@孙福万 孫師 知、之,錢穆先生皆釋為泛指,非實指。據此,就難坐實了。

王德岩:

知字和之字钱穆先生就认为只是泛指。这是稳妥的说法。不过历来读论语不乏深究好思之人,会接着往下想。我看有两种说法都可通,一是指知道,一是指知本性。

張弛弘弢:

若道==本性,則兩說為一。[微笑]

崔茂新:

我个人认为,“生而知之”是为学的至高境界,那就是说发现并开发自己天生禀赋之智慧潜质的为学,是最高境界的学习;虽不能发现自己的天生禀赋但通过好学乐学获得的智慧,是为学的第二境界;“困而学之”是为学第三境界。“困而不学”的人则是那些无知庸众。

王德岩:

同意!道与本性本是合一的,仁性本于天道。

孙福万:

夫子以"生而知之"让善于圣人,自己以"学而知之"自称,又以"困而知之"劝诫弟子,并将"困而不学"归于"民"即小人,次第井然。的确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崔茂新:

大的的说,是学与不学两种人;小了说,为学分三种境界。

王德岩:

崔老师总结精当!生知、学知、困学、不学四者的差别,宋儒都解释为气质之性的差异。

張弛弘弢:

16.09 四等生人章

四等: 上、中(中上 中下)、下。

上 —— 五爻 上爻 ;

中上 —— 四爻 ;

中下 —— 三爻 ;

下 —— 初爻 二爻 。

天 —— 上 —— 神

人 —— 中(含中上中下) —— 人

地 —— 下 —— 鬼

有罵人言,曰“不三不四”,既不在下卦末第三爻,又不在上卦初第四爻,不居人位,即不是人的意思。 言外意,不是神就是鬼。

@孙福万 以上,請孫師斧正。

袁梅:

@孙福万 夫子以"生而知之"让善于圣人,自己以"学而知之"自称,又以"困而知之"劝诫弟子,并将"困而不学"归于"民"即小人,次第井然。的确有很强的警示意义![玫瑰]孙老师这段真清楚,赞叹![鼓掌]

王德岩:

但后世强调的重点,在于学而后一,唯不学则下。《中庸》中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四书集注》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学而知之是天性就好学乐学的,在论语中恐怕只有孔颜当之。所以我觉得劝学的重点还在困学。后世人自许也在困学。如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当取取于此。

張弛弘弢:

@袁梅  就是飛機費點油 穩當安全 可能是地域差異 我處都說一路逆風 火車 汽車 自行車才說一路順風呢

1、生而知之者: 上天所賜之聖神,如孔子、佛陀、蘇格拉底、耶穌等。軸心時代集中統一產生,來教化眾生的,前無古者,后無來聖。

2、學而知之: 中上之人,後世之明君良相,學問達人是也。

3、困而學之: 中下之人,終生發奮以求學,孜孜以問道者是也。

4、困而不學: 陽間的地下之鬼,俗稱活死人。四十歲已經死了,只是八十歲才埋而已。 如夫子言“四十五十而無問焉,則不足畏也已矣。” 如 張弛弘弢 是也。

王德岩:

3我认为不妥。这个境界似乎是夫子的境界了。困而学之是遇到困境才学,没遇到则不能自然去学。

張弛弘弢:

@王德岩 王師  能困學者已屬很讚了 [强]

崔茂新:

为学三种境界之分并不是一种宿命,每个向学的人都可以从困学到学知,以至于攀登生知的为学至境圣境。但绝对不可轻易自以为好学,更不可以为自己有生知之质。至圣孔子面前,我们永远是一个俗人,即使终身向学。

張弛弘弢:

@王德岩   夫子自己當然是謙下說了 我們要那樣認為就輸了[调皮]

孙福万:

@王德岩  对!如果将"学知"和"困学"对照,前者是主动的学,后者是被动的学或因为需要而学。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困学",如为了就业,为了晋级等等,均是如此。

袁梅:

@張弛弘弢  @王德岩  同意王老师,3对困学之人的分类没问题,但是解释的时候境界就高了。[调皮]

王德岩:

结合上下章,我觉得本章戒不学的意味尤重,也是对公室卿大夫的一种警告和劝戒,学之言效也。唯法尧舜,宪章文武,才是长治久安长生久视之道。陈灃《东塾读书记》一语解此章甚好:

:“盖惟上古圣人,生而知之。至于后世,则众人必效圣人,后圣亦必效先圣,后王亦必效先王。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此众人之效圣人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此后圣之效先圣也。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此后王之效先王也。后觉效先觉,圣人复起,不易斯言也。”

袁梅:

@張弛弘弢  夫子自谦的是学知之人,您可别把夫子放到困学之人里。

王德岩:

学是唯一的希望,唯学即可,至于知一也。不学是没有出路的。

張弛弘弢:

@袁梅 夫子是生而知之 第1類 ([表情]o[表情])

王德岩:

不过我记得夫子当时的慨叹是“吾未见好学者”。

段兰华:

@韓丹 晨讀轉播 :困惑好![强]

王德岩:

夫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后世儒者是不一样的,他是很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学知的一类。但从他的弟子开始到后儒,都愿把他放在生知一类。

袁梅:

@張弛弘弢  不要篡改夫子本意,夫子明明说过吾非生而知之。今天老师们讲的很清楚了,不要淘气好吧?[偷笑]

王德岩:

比如子贡就说夫子学那么多东西都是玩的,他老人家天生就厉害。

崔茂新:

这是孔子为人间至圣的一个标志。

袁梅:

@王德岩 借用网络语言,属于不明觉厉[呲牙]

張弛弘弢:

夫子對“好學”定義非常高,整部論語僅三人。 夫子一生不斷的講“學”這個事兒,就因為他是聖人,是來教化眾生的。 此章皆盡勸學之意啊!夫子認為,這是他的天命。

王德岩:

我有兴趣探讨一下生知是怎么知的,圣人们是如何知道?传统上提供了两个答案:一是法天地,圣人取法天地,制礼作乐。二是章实斋提出一个很精彩的观点:“圣人学道于众人。”

章实斋的思想很现代。

孙福万:

"困而学之",已很不易!《周易》第四十七卦为“困”,其卦下坎上兑,坎为水、兑为泽,有“泽无水”之象,故名。按说此卦表示的是人们所处的一种极端倒霉、处处碰壁的情境,这从其爻辞“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困于石”、“据于蒺藜”、“困于葛藟”等等上面,也可以看得出来。但其卦辞却首先指出:“困,亨。”又说:“贞,大人吉,无咎。”《彖传》亦说:“险以说(悦),困而不失其所亨。”这是为什么呢?

欧阳修《易童子问》在谈及此卦时曾说:“困亨者,困极而后亨,物之常理也。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引用了《系辞》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著名句子。其实《系辞》还说过“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等等话,说的也无非是这个道理。李士鉁在《周易注》中则说:“学以困而进,才以困而成,境以困而通,道以困而大。《西铭》言,贫贱忧患,玉汝于成。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此困之所以亨也。”这样看来,当困之世,君子虽因“刚掩”而被困,却也并非坏事,按照事物循环之道,光明也许眼看就要到来呢!但问题的关键,恐怕就在于这个"困而学之"!如果"困而不学",哪里有"亨"可言呢!

崔茂新:

自称是神是圣的人未必真的是神是圣,孔子虽不以仁圣自居,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由此而言,孔子确是人间至圣。

張弛弘弢:

@袁梅 袁師 我真不是淘氣 夫子又不是狂人,能說自己是太陽嗎。我族說話謙卑的基因好像就是夫子種下的呀。 就如,群裡的那位老師會說,我是論語匯解論語解的最好的。誰這樣說啊![呲牙]

王德岩:

@崔茂新 未有圣者自谓圣,

孙福万:

@王德岩  @袁梅 @張弛弘弢 这是我原来写的一则学易笔记,正好搬过来,请各位指正~

張弛弘弢:

@崔茂新  嗯!夫子,上天之大成,人間之至聖。嚴重同意!

王德岩:

@孙福万 的确深中窍要,由此才可明白夫子读易之细微。

張弛弘弢:

@孙福万  仿佛就是給今天寫的一樣。

王德岩:

@崔茂新 崔老师推动一个五经解论语的大课题吧,孙老师的易解为第一部。

張弛弘弢:

援易解論,每每會解開好多小疙瘩。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