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 > 形容文化的成语-成语里的火文化(四)

形容文化的成语-成语里的火文化(四)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23 07:04:22
阅读:
最新资讯《形容文化的成语-成语里的火文化(四)》主要内容是-形容文化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火树银花


拼音:huǒ shù yín huā


释义:火树火红的树,银白色的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


​唐朝时期,唐睿宗很懂享乐,虽然他只做了三年皇帝,但是每逢过节他都大肆铺张一番,尤其是正月十五时,一定要扎起数丈高的灯树,在树上点数万盏灯,人称“火树”。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唐代诗人苏味道曾用一首诗描绘当时元宵节烟花灿烂的景象,这首名为《正月十五夜》的诗中写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人用诗句详细描绘了长安城的绚烂夜景。放眼望去,到处灯火通明,四周烛光摇曳,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城关外面是城河,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犹如“星桥”。马蹄踏着清尘远去,一轮明月下,人潮涌动。花枝招展的歌妓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不知不觉便至深夜,人们却仍然恋恋不舍,盼望这番良辰美景能在身边多留片刻。


火树银花,桥上灯彩,仕女嬉戏,踏月追歌,通霄不眠,好一派欢乐的景象。那么这迷人的花火是怎么来的呢?烟花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清脆悦耳,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烟花源于火药,我国是火药的故乡。


火药探源


火药是在适当外界能量(摩擦、撞击或点燃)的作用下,自身能迅速燃烧而产生大量高温气体的物质。如果把它放在密封的容器里,就会因高温气体的急速膨胀而发生爆炸。


根据史料记载,火药最初问世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过程中。古代炼丹的方法可分为水法和火法。水法炼丹,就是用水溶解金石药的方法,有化、麻、煮、熬、酿、浇、溃等法;火法炼丹,即用炉火烧炼金石药的方法,有锻、炼、炙、抽 (蒸馏)、熔、飞(升华)、伏(伏火)等。火法炼丹危险重重,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且服食丹药而丧命者不计其数。结果,炼丹家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神丹,却在采用“伏火法”炼丹(伏去丹药的毒性)时,歪打正着的发明了火药。


火药,又称黑火药或褐色火药,呈黑色或褐色粉末状,由硝石(硝酸钾)、硫磺、炭(木炭)等主要成分组成。为什么这种物体被称为“火药”呢?火者,是因它具有燃烧的化学性能,能发出光和热。药者,是因为硝石和硫磺被我国古代医学家列为药类。它们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现在民间还用它治疗胃痛、疮疖和无名肿毒等。因为火药的主要成分既可着火燃烧起又可入药治病,因此称之为火药。


​烟花绚烂


关于我国烟花的发明时间,目前学术界说法很多,分歧也比较大。有的认为,汉代就有了烟花,其证据是《淮南子》中记载了“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的一句话,认为这是当时人们在冰水中烧烟花的景象;有的认为我国在隋朝有了烟花,其证据是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放通衡建灯夜升南楼》诗中写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诗句,认为这是对烟花的形象描述;有的认为烟花发明于唐代,因为唐朝诗人赞美烟花的诗句较多,其中孟浩然的诗中就有“火树”、“银花”的句子。除了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张说写的《踏歌词》也记述了在长安看到的情景:“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这里的“火树”、“莲花”都是用来形容烟花的。但更多的看法是,我国宋代才有了烟花,因为只有宋代诗人才首次明确地使用了意义近似于今天的“烟花”一词。诗人宋祁在《灯夕在告闻游人甚盛》中写道:“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诗人宋庠则含蓄一些,他在《都下灯夕》一诗中写道:“花散非因雨,霞多不为朝。声来知珮近,香去惜车遥。”“花散非因雨,霞多不为朝”之句,就是暗喻烟花的。


然而,烟花的正式产生离不开火药的使用。所谓的汉代或者隋唐的“火树银花”,很可能是仿照炼丹炉火花的喷射而制作的一种焰火,因为某些金属粉末在高温下燃烧,同样可以喷射出漂亮的火花。比如炼铁炉和铁匠打铁,不需火药也会火花四射,唐代诗人张说在《安乐郡主花烛行》中就写过“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的句子。时至今日,湘西和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土家族玩“火龙”时所用的“烟花”,有时还再用这种古老的办法,他们把铁屑等金属粉末装进燃烧着炭火的铁筒里,就能喷发一种类似烟花的火焰。真正利用火药制造的烟花,应当是在唐代之后,因为在唐代才发明并开始运用火药。而且,制作烟花的技术要比制作爆竹的技术复杂,所以烟花的发明也应当比爆竹的发明稍迟,随着爆竹的发明才逐渐发明烟花,这是顺理成章的。因此,烟花不可能在汉代以前,也不会是在宋代之后,说“始于唐而盛于宋”是站得住脚的。


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大约到唐玄宗时期,也就是花炮始祖李畋的晚年,烟花才开始问世。李畋或者李畋的后人在燃放爆竹时,常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现象,受此启发,便制造出了喷花。他们借用“硝磺爆竹”的原理,将火药和金属屑的混合物筑在竹筒里,并用泥头封住底端的筒口,而上端的筒口仅用薄纸粘糊,点火燃烧时竹筒不再爆裂,只喷出彩色的火花,即古代花炮工匠所谓“筑彩药于筒,上不封泥,勿爆而喷也。”这种彩色火花便是最初的“竹筒烟花”了。但是,最初的烟花只是单色的,即一个烟花只一两种颜色,后来才发展为多色。花炮主产区的浏阳、醴陵和江西的上栗、万载等地,当地民间一直都认为烟花也是由李畋最先发明的。尽管最初的烟花是用竹筒制作,比较粗糙、笨重,但毕竟是种新的发明,也是个划时代的伟大创造。


相当长的时间里,烟花外壳都还不是纸筒做的,也没有引火线,色彩也比较单调,也不便储藏和运输。后来,经过多次实验,人们渐渐发现在火硝中燃烧不同的金属会发不同颜色的光,比如锶发红光,钡发绿光,铜发蓝光,钠发黄光,铁发电光,铜加锶便发紫光等等。于是,色彩种类更多的烟花不断被制作出来。到了宋代,有了花炮纸(如浏表纸、皮子纸等)以后,“以卷纸为之”的烟花才得到较快的发展。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